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者,爱人。”为什么儒家文化的“仁爱之学”必然穷途末路?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显学和主流,“仁爱”内容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基础和重要构成部分。“仁”不但是儒家思想中众多德性的凝炼和概括,更代表了最高的善,是诸德之源;儒家思想中的每一种德性,都是“仁”在特定社会关系下的特殊表现。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与道家不同的一种“入世”哲学,原因就在于孔子用“仁”来解释他心目中的道,而且“道”与“德”一体,道德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也是它的旨归所在。

1、什么是“仁”?

《论语》中,孔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道德概念来解释“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以爱人就是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所以“五者”体现了仁。又讲,“克己复礼为仁”,所以,“礼”是仁的基本;与此同时,孝悌也被认为是为仁之本。可见,孔子并没有给“仁”界定出一个具体含义,只是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作为最高道德原则来表述的。在表述方法上,通过表诠或遮诠方式,揭示仁的特征、仁的体现以及通达仁的具体路径等等。

因此,全面、准确地界定“仁”,一直是后世儒学研究的关键问题。近现代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体有三种说法:一是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等人,将仁视为囊括诸德的“全德”,把仁看作是一种总统诸德的道德范畴;二是冯友兰、韩星、黄怀信等人,把仁理解为做人的内在“真实感情”(即爱);三是蒙培元、陈声柏等人,将仁视为“本体”,视为其他事物、其他德性的本源。这些观点说明了儒家之仁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

其实,“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四个字已然从根本上对儒家之仁给出了界定,虽然不具体,但足以定性。“全德”也好,“真实感情”也好,“本体”也好,都可以一归于“仁者,爱人”。汉代大儒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可见,儒学之仁,实在“爱人”、本质在“爱人”,这其实也是儒学被誉为仁爱之学的基本特质和规定性。

2、“仁”与“礼”的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仁”与“礼”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克己复礼为仁”。儒学之仁,关注的是个人的内在道德自觉,而儒学之礼,关注的是社会的外部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二者的关系大体如同内容与形式一般,“仁”与“礼”因此难分难解。

由于“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所以,对于社会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所以要“克己”、要“复礼”;而且,“'克己复礼’当下便是仁,非复礼之外别有仁也。此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所以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语类》)。可见,在如何行“仁”的路径选择上,“礼”不但是最一般性的路径,也是最根本性的路径。

那么,何为“礼”?礼为周礼,春秋战国之际,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皆用周礼,周礼最完备。孔子在比较了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之后,做出了“吾从周”的选择。但是,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从周代延续下来的礼制,已经不能用来规定诸侯、大夫们的行为了,礼所规定的周王室的权力以及社会秩序,在春秋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变动和危机。所以,孔子致力于“复礼”(即恢复周礼),要用周代的社会规范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是故“克己复礼为仁”,仁成了儒学核心。

3、如何“爱人”?

“仁者,爱人”,那么,如何“爱人”呢?儒家思想给我们提供的路径是两条,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就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身份职责范围内去爱别人,要循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举目张。二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就是以“礼”统领诸德,规范诸行,要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以此处理作为个体存在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和谐、稳定社会。

所以如何“爱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守礼”,就是循三纲、行五常,一切以礼的尺度去丈量、去规范、去行动,如此,社会便和谐、便稳定、便充满了爱。那么,“礼”是哪里来的呢?最初是“周公制礼”,后续是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历代大儒完善。可见,以“守礼”行“爱人”的“仁爱”之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是一种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的爱;这种爱并没有考虑到被爱者的感觉,这种爱是被大儒们规定了的,是不容置疑的。

但问题在于,现代文明中,个体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独立之主体,平等独立之主体之间的爱,其本质是信任,也就是爱的前提是爱人者与被爱者平等、独立,爱不应该有个体人格上的亲疏和尊卑。一句话,爱不能单方面强加,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当别人以“仁爱”的名义爱你时,你要不要接受这种爱呢?我这是爱你、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你该怎么办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保罗 瞿德业:儒家道德思想源流探析
《论语》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新儒道内涵
儒家管理思想
灵魂的品级(写得真好)
陪你一起读国学:(一)国学文化概论(儒家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