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乐大典》及其正本下落

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以举国之功,修成一部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该书的性质类似于近现代的大百科全书,它保存了上起先秦下至明初的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地理、科技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为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代统治者,在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树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天子形象,总要召集天下儒士,整理、校正、编辑本朝大型类书,一方面为了维护正统文化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则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如唐太宗命欧阳询等编成《艺文类聚》一百卷,宋太宗命李防等编成《太平御览》一千卷等,均属此类情况。

明成祖朱棣经“靖难之役”,于1403年夺占帝位,改元永乐,为了粉饰自己的正统形象,平复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遂命令大学士解缙等,编纂一部大型类书。其指导思想是: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解缙等人急于求成,立即组织一百多名儒生,仅用一年时间,匆匆编成《文献大成》。明成祖看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和想象的差得远,很不满意。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又命姚广孝、郑赐、解缙等人重修此书,这次组织了近三千人的庞大编纂队伍,他们广搜博采,兼收并蓄,不仅动用了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还派遣部分官员分赴外地购募珍籍善本,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编辑工作。

全书订出凡例二十一条,体例则依据《洪武正韵》,采取“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依次把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赋等,随字收载,并将各种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录于所属条目下。由于这种辑录方法是“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因而保留了古代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全书定稿进呈,明成祖审阅后,非常满意,钦定为《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说:“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著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命人誊抄,翌年冬天才告完成,全书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分装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它不仅是我国文化史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永乐大典》修成后,先是藏在南京文渊阁,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藏于新建的文楼中。对于这部官修类书,各朝帝王都十分珍惜。永乐和万历年间,曾商议刊行于世,以供更多的人士查阅使用,终因“工费浩繁”而作罢。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宫中突发大火,三大殿被焚,附近的文楼危在旦夕,明世宗一夜间,连下三、四道诏令,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这套丛书。因为抢救及时,《大典》幸得保全。为了防止再有不测之祸,明世宗决定重录一部备用。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八月,令大学士徐阶以“糊名考试”的方法,招募得一百零八名缮书人,开始大规模的复制工作。并限定每人一天抄三页,“如遇差错,发与另写,不拘一次二次”,极其慎重。

五年之后,也即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全书脊录完毕。因其抄于嘉靖年间,故又称其为“嘉靖副本”。副本的装帧、样式及字体等全部仿照该书正本。这等于为《永乐大典》又增设了一道保险,为保存我国古代典籍做出了巨大贡献。

已经有了两部《永乐大典》,然而也难免其厄运,自修成嘉靖副本后,正本便下落不明。副本传至清代,雍正年间由皇史(明清两代收藏皇帝实录、圣训、玉碟等档案的石制库房)移交翰林院收藏。

乾隆时编纂《全库全书》,发现缺失二千四百二十二卷,原有的一万多册,尚余九千多册,后经多方查访,仍未补齐。自道光之后,《永乐大典》便東之高阁,无人过问一些翰林院官员趁机偷窃出宫,高价售于帝国主义文化强盗,使该书又亡供不少。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大肆焚烧掠夺,《永乐大典》亦遭难。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赶走慈禧太后和清德宗,北京复燃战火。收藏《水乐大典》的敬一亭再遭兵祸,该书几乎全被焚毁,一些外国文化强盗和趁火打的古董商贩又催机拣选,掠去不少。

得手后的外国人甚至说:“将来中国遗失之文字,或在欧洲出现,亦一异事也。”经此浩劫,《永乐大典》所剩无几,后来被京师图书馆收藏的仅有六十四册,不及全书的百分之一!一部煌煌文化巨著,几于丧失殆尽,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永乐大典》等珍贵文化遗产极为重视,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一些公私收藏家,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大典》散册捐献出来,原苏联把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掠的六十四册归还我国,前民主德国也归还了三册,再加上上海图书馆所藏一册,国内计藏数为二百一十七册。

为了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要,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了当时拽集到的七百三十卷残本。近四十年来,经努力查访,又陆续征集到六十五卷残本,至此,国内收藏卷数已占现存卷数约八百卷的百分之九十九,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水乐大典》由于编纂人数众多,难免会出现前后体例不一,脱字衍文等外错,清代有的学者指责它“割裂庞杂”、“前后错互”。然而,暇不掩瑜,《永乐大典》所具有的价值是任何古籍难以比拟的。

《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珍贵的古籍。众所周知,古代的珍本秘籍,都藏于皇家图书馆,属于帝王的专用之物,即便是翰林学士也难得见。《永乐大典》的编纂,使这些深藏禁中的图书获得了再现的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禁中秘籍多未留传下来,而《大典》转录的部分,虽不完整,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成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共辑出书籍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宋代薛居正等编的《旧五代史》,陈振孙撰《直斋录解题》等,都是罕见的秘籍,幸靠《永乐大典》得以流传。

《永乐大典》所征引的书籍,都是根据明代文渊阁所藏宋、金、元刊本摹写,同今天的通行本相较,《大典》本“无不文从字顺”,可以据此校订出今本文字中的一些谬误。如先秦诸子著作《商君书》,六朝志怪小说《拾遗记》等,一般皆认为明刊本最佳,如果拿《大典》与其互相对照,会发现文字远胜明本,而且还有逸文作为补充。

又如《永乐大典》之11127、11139、11141等卷几乎保存了宋代刊印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全部内容,为校订今本《水经注》提供了参考依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许多散佚的文学作品。清康熙年间编修《全唐诗》时,因不注意利用《大典》中的文学资料,以致遗漏了很多著名诗人如王维、韦庄、王贞白等人的作品。 至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大典》得到重用,从中辑出集部书籍一百七十五种,大多是宋元文人的诗文集,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其中一些文学家的作品,如苏轼、陆游、文天祥等,即使今天存有别集,能被《永乐大典》补充的还是不少。《永乐大典》保存的宋元史料极为丰富。

《永乐大典》中,保存了许多科技著作,尤以医学最为突出。由于担任医学编审的均是太医院的名医,因而《大典》医学部分征引医籍很多,且审校严谨,少有差错。

这些医书远远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宋元医著中的精华,包括内、伤、儿、妇、五官等科内容。其中的一些医药验方,对治疗难杂症,至今仍有功效。

此外,《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方志,保存了各地山川、气候、物产风俗、人物名文等资料,不仅详尽可信,而且可补正史之缺。现存《大典》中收录较为完整的方志有《太原府志》、《湖州府志》、《临汀志》等。

如《太原府志》中记有山西各地煤矿的分布与开采情况,是研究山西经济发展史、煤矿开采史可以参照的重要资料。再如卷11905的《南海志》,所记元代广州赋税制度、土产及进出口货物、外国国名等,是中国与外国发展对外贸易,进行友好往来的真实记录,在中外关系交通史上,显得异常珍贵。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类书,共有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是《永乐大典》的三倍半,然而《四库全书》是一份残缺的文化遗产,其文献价值远非《永乐大典》能比。

乾隆年间辑佚《大典》时,凡前人著作中有忤逆或不合统治者利益的,便以“有碍”之名,随意删节。一些有进步思想的著作与科技书籍,也被冠以离经叛道、邪技怪巧之名,弃之不收

而宋元人著作中涉及辽金元少数民族史实,及反抗异族压迫的作品,也因揭了满清统治者祖宗的疮疤,有煽动民族情绪的嫌疑,而被排除在外。更有甚者,一些优秀的戏剧、小说,也因辑佚者的封建正统文学观与所谓的事关风化等偏见,而被略之不取。而《永乐大典》则没有这些“禁忌”,它保存了大量古籍的本来面目及许多早已亡佚的书籍。以此论之,《大典》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远远超出《四库全书》。

然而,《永乐大典》自产生之日起,虽被历代精心收藏,还是难免厄运。永乐正本自修成嘉靖副本后即下落不明,不知去向。而副本历经战火,已是七零八落、毁佚严重。人们寄希望于正本的重现,以此弥补副本的不足。但是,永乐正本是毁于战火还是仍存留于世,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概而言之,有三种观点。

其一,永乐正本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

古代,一些帝王有将喜爱之物陪葬自己的习俗,如唐太宗就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殉于昭陵。至明代,类似做法仍不乏其例。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朱元璋子鲁王朱檀的基中,出土了《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典籍。

明世宗在位时间较长,特别珍爱《大典》,据《世宗实录》载,他“几案间每有一、二帖在焉”,闲暇时,常会“按韵索览”。而嘉靖副本就是火灾之后,为防不测之虞,世宗命人复制的。这些迹象均表明了明世宗非常钟爱《大典》,那么遗命以正本为其殉葬也是极有可能的事。但是,永乐正本是否殉葬,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至今尚无法证实。

其二,永乐正本毁于明亡之际。

这是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以郭沫若为代表,他在《影印〈永乐大典)前言》中说:“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

通常认为,嘉靖副本修成后,收藏于皇史中,而永乐正本放置于文渊阁内。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四十二天后,起义军在吴三桂兵与清军夹击下,被迫撤退,其时,曾放火焚烧宫楼,《大典》正本即毁于大火之中。

但是,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中也称:“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连熟知明宫秘闻的太监都不知正本下落,那么正本毁于明亡之际说似值得商榷。

其三,永乐正本毁于清代乾清宫大火

雍正年间,开三礼书局,著名学者全祖望得到阅览副本的机会,并从中辑出了王安石《周官新义》等书,他发现副本有缺,于是猜测正本可能藏于乾清宫内,想上奏雍正皇帝,请求发宫中正本以补副本不足,但未得到允许。

至光绪年间,著名藏书家、校勘家缪荃孙又重提此事,他在《艺风堂文续集》中补充说:“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从此,这种说法开始广泛流传开来。

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需要从《大典》中辑录古书,而副本有缺,寻了许久也未补齐。如果正本真藏在乾清宫中,直接拿来使用就行,何必费这些气力。由此,可以看出,永乐正本根本就没有藏在乾清宫中。那么,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说显然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永乐大典》正本是存是毁,至今不明,只能有待于考古的新发现来解决这一重大谜案。如果有一天真能发现失踪的永乐正本,它的再现将“不下于汲冢之文、敦煌的卷子之被发现而公于天下”。我们期待这个谜底尽早揭开,更希望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能重现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世巨著《永乐大典》
发现之旅:追寻百分之九十六的《永乐大典》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马贺山:我发现了永乐大典正本之刊本残卷
【国宝迷踪】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正本谜踪
《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