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海战役60万打80万,以弱胜强?辽沈战役,又是否倚强凌弱

作者:常辰哲 风舞九天

战争时代的兵力统计,常常会因为不同的计算标准,而给人以不同的印象。比如坊间流传的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辽沈战役“100万对55万”,造成了淮海战役是“以弱胜强”,辽沈战役是“倚强凌弱”的错误印象。至于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往往并不关心。

那么,我们就用史料考证一下,是不是真如坊间所说的那样呢?

这里就和大家聊聊兵力计算的问题。

先来说说辽沈100万对55万的问题。辽沈我军100万的数据计算如下——

蒋军55万的数据如下

这样一来,“100万对55万”的数据来源就很清楚了。需要注意的是,蒋军后来增援去攻击塔山的关内部队(傅作义的东进兵团),并不在55万之中。

所以辽沈战役中敌军总数,远远多于55万。而我军100万兵力的说法,是包括了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在内的总数。

我们再来看看“60万对80万”的淮海战役。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共同参战,那么我军的总兵力应计算如下:

先来看中原地区的我军实力:

再来看看华东地区的我军实力:

中原地区我军实力为15+21=36万,华东地区我军185600+102375+59665+313355=660995人,中原加华东地区我军的总兵力为102099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并非是淮海时的兵力。到淮海前华野有个纵队统计,“一纵二五○五五人,二纵二六四○五人,三纵二七二四五人,四纵二三六六五人,六纵二六○一一人,七纵二九○一○人,八纵二六八七四人,九纵三一○九一人,十纵二九七二八人,苏北十一纵二五○二九人,十二纵一三○八六人,十三纵二六八七七人,渤纵一九一八五人,鲁中南纵一四○四五人,广纵五五一五人,特纵一一一六四人,十一纵(王张)一五六五九人”。可以明显看出,淮海前的野战纵队的实力比起7月统计时增加了不少。

此外,淮海战役参战的我军不但包括了中原+华东两地,还有华北军区的部队也参战了。

我们再看一看蒋军的数据

无论蒋军还是我军,总兵力实力都超过了100万。所以,如果按照辽沈战役100万对55万的计算方法(包括地方武装),淮海战役可以计算成100万对100万,并非坊间常说的“60万对80万”。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有疑问,60万对80万是怎么来的?这是由于计算标准的不同。我们计算的是参战兵力,不是辽沈那样算总兵力。

不同的计算方式,完全可以给人制造出不同的印象,比如“以弱胜强”的淮海战役,按照辽沈战役的计算方法,完全可以制造出“以强凌弱”的数据。

因为我们说辽沈战役时是用的是总兵力100万的数据,而非参战兵力。而计算淮海时,是用参战兵力60万,而非总兵力100万。所以造成了“淮海以弱胜强、辽沈倚强凌弱”的错误印象。

淮海战役主要对付的是徐州“剿总”,而黄维兵团是华中“剿总”增援去的,按照辽沈战役的计算标准,算总兵力不算增援力量,那淮海战役就可以算成100万对70万了。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1946年7月,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东解放军的实力:

华东解放军在内战初期就有57万的总兵力,这个数据是不是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而进攻华东的蒋军是多少呢?

如果按照东北我军算总兵力的计算方式,华东我军计算成57万对46万蒋军的进攻,是不是一下子就觉得印象完全不同了?

我们再去看看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东北我军算兵力就计算总兵力:

东北蒋军的情况是什么样呢?

考虑到东北我军出关只有11万部队,近20万部队是在东北收编的。如果执行统一的标准,那东北我军收编的部队算实力,东北蒋军收编的部队也应该算实力。

一直以来,大家印象中“全美械的东北蒋军虽然装备精良,战力强悍,但是人数太少”。可是,如果我们执行同样的计算标准,会有趣的发现,装备低劣的东北我军居然在人数方面也是弱势方

为什么大家普遍有关内我军兵力少,东北我军兵力多的印象呢?

其实主要就是计算标准的不同。

关内有比较成熟的“军区+野战军”模式,所以关内我军往往计算主要负责前线战斗的野战军人数。但是东北我军直到1948年前,都没有专门的野战军编制,所以要算就只能算总兵力

如果像关内那样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前的人数为0,我们总不能在计算兵力时,说东北以0对敌多少多少。

以上就是有关兵力统计的有趣事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是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比如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东解放区除了庞大的正规军外,还有数量巨大的民兵和支前民工。

华东解放军歼敌总数247万余人中,包含了民兵的重要贡献。我们计算兵力时虽然忽略了民兵,但是不能忘记他们的贡献。

另外,还有民工的伟大作用也不能忘记。无论是孟良崮这样的辉煌胜仗还是南、临这样的败仗的背后,都有着近百万民工的奉献。

再比如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背后,是183万民工的支持:

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的背后,更是高达543万民工的默默付出:

所以,我军的辉煌胜利的背后,并不仅仅是将领个人的杰出指挥,也要看到胜利背后那千千万万人们的无私奉献。

而正确认知史料,科学了解军史,才是对我军前辈的最大尊重。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经典战役排行榜
1948年开始的三大决战,为什么选择在东北地区开始?
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歼敌数不是最少的,为何地位却排在最后?
新中国的两大战神,军界双子星林帅和粟裕,军事上谁更厉害?
解放时期的三大战役,参战双方前线总指挥,都是谁?
解放战争十大经典战役,华东野战军独占其五,尽是“神仙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