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尽头是哲学?哲学尽头是神学?别搞笑了!

今天在一个物理学和AI主题讨论群中,又有一名群友提到了这句网络神句“科学尽头是哲学,哲学尽头是神学。”

这句话在网络上已经火了不下七八年了,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共识,但真的是如此吗,今天我们来展开说说。

首先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看这句话为什么深得人心:

案例一、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科学是有边界的。也就是有很多事情被冠以“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比如某一个案例中呈现出“好人有好报”。另一个案例中呈现出“没人任何人告诉我位置,而我在巨大的殡仪馆中找到了爷爷的骨灰盒”。这些是某种小概率事件,那么我们就把这个案例作为科学失效的范畴,定为哲学或者神学范畴。

案例二、如很多人知道科学是研究具体问题的,量子力学解决微观问题,相对论解决天体尺度下的宏观问题,等等。但是很多人心中觉得这些问题都是表面,背后其实有一个大的规则,包容一切,而科学没有给出答案,所以转而投向解释力更强且更为自洽的玄学、形而上学。比如认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认为一切皆因果。

案例三、很多人觉得科学是现象级的,这个世界是有本质的,本质是对现象的梳理和归纳,这就落入了哲学范畴。他们认为讨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比讨论具体科学研究更为高级,是一切的根本。也有用怀疑论的角度来猜想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是虚拟的,所以科学研究本身就是无根之萍,现在物理学领域笼罩的几朵乌云(比如量子力学中对于坍缩的诠释,暗物质,暗能量,平行宇宙、高维、大一统的物理学模型这些未解之谜)这些乌云之所以挥之不去是因为物理学不存在,诸如此类观点。

案例四、很多人在投入哲学领域后(实际往往是自学一点中哲或者哲理)就觉得哲学也没办法解决所谓的本质问题。没有说清楚世界究竟是什么,宇宙万物为何如此运作,自己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感受到自我意识,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科学基本不研究,哲学给的答案往往枯燥晦涩,但是神学中却清晰地给予答案,并且还有一定的说明和举例。

综上,科学的答案只能回答人类极少数的问题,哲学能回答的多一些,而神学能回答科学和哲学都无法回答的其余问题,所以有个让那么多人笃信不疑的金句。

在解答这些案例中的疑惑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哲学、神学分别是什么。


1. 科学:探索可观测现象的规律

科学是我们探索自然界规律的主要工具。它依赖于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试图解释我们能够观测到的现象。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解释了时间为何在高速运动中会变慢。这些都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科学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并不是对于本质的一种描述,而是对于现象的一种解释。

无论是牛顿经典力学、量子力学还是相对论,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模拟客观世界的工具。使用这个工具来得到的数据和现实世界的拟合度很高,所以这个工具适用。

但这个工具是本质吗?是真理吗?或者是客观世界本身吗?

并不是。

从这个角度考量,你可以认为科学结论是一种发明,而非发现。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在各个领域不断进步,可以理解为越来越接近真理、真相。但是如果把真理、真相比作一个人,科学就像给这个人画像。画像≠人本身。画像只能算是模拟人的二维投影。画像不可避免有失真,所以做不到100%一致。画像是二维而人是三维的,所以只能建模剔除其他繁杂的条件,只看一个固定角度。画像是静止的而人是变化的,科学研究只在它所在的时间点经过了实证检验,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会发现人(真理、真相)其实很有可能是变化发展的,这是也科学的局限性。

科学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卡尔波普尔的观点科学陈述不能被证实而只可能被证伪

卡尔·波普尔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对科学的本质和方法论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他的著作中,波普尔提出了“科学陈述不能被证实而只可能被证伪”的观点,这一理念成为了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理认为,科学的理论或陈述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它们必须在逻辑上或原则上有可能与未来的某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应当是开放于经验检验的,它们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测试和挑战的假设1。

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的表述通常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因此,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例如,无论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都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为只需要一只黑天鹅就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黑的这一理论是错误的。因此,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理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例如,在经济学中,理论预测市场行为的方式必须能够经得起实际市场的检验。在法学中,法律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实际发生的案件,并能够被实践中的案例所证伪。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了科学理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科学理论并不是一经提出就永远正确,而是时刻准备着接受新的证据和信息的挑战。这种开放性和自我纠正的能力是科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此外,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理还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影响。它鼓励科学家们大胆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寻找反例,以此来检验和发展理论。这种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它促使科学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

综上所述,卡尔·波普尔提出的“科学陈述不能被证实而只可能被证伪”这一观点,不仅是对科学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也是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贡献。它提醒我们,科学是一种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修正错误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教条。

说了那么多,简单小结一下:科学是具有局限性的工具,这个工具模拟真理/真相。这个工具经过工具经过特定范围的实证检验后当它转化为科技(科学技术)后产生现实价值。但它不是真理/真相,并且可证伪。

2. 哲学:思考科学的边界和本质

哲学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或者,比如“我们能知道什么?”、“科学知识是如何构建的?”这些问题超出了科学的直接范畴,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探讨知识的本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伦理道德等问题。例如,哲学家康德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而庄子则提出了“庄周梦蝶”的哲学思考,这些都是哲学对科学边界的深入探讨。

简单来说哲学是基于哲学逻辑的抽象思辨和论证,是语言性的。语言性的哲学在对科学结论比如定理、公式、数据进行在加工时,会使一些信息被摒弃而仅仅留下语言性的部分。科学已是一种抽象,而如果用哲学来提炼科学则是对抽象的再抽象。

所以也许在哲学的层面我们能回答更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文字性的问题。

比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提供新知识,而是澄清意义。我们现在的知识观是由科学主导的,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定义着知识。然而,维特根斯坦强调,哲学并不是在寻找深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或机制,这是科学要做的事情,却不是哲学的任务。哲学思索我们关于现象所做的陈述的方式。哲学不是从现象进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从现象退回到关于现象的陈述,退回到我们的概念方式。

3. 神学:探索超越理性的领域

当触及到一些超越理性和经验的问题,比如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以及终极真理等。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信仰和超自然的存在,这是神学的领域。神学试图通过信仰、启示和宗教经验来解释这些问题。例如,基督教的创世纪解释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而佛教则通过因果律和轮回的概念来探讨生命的意义。

神学是否提供了正确答案无人知晓。毕竟神学往往无从证实也无从证伪。但是神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它的心理学价值,能帮主人找到幸福,毕竟幸福是主观的。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本书,我刚读完了《洞见:为什么说佛学是真的》这本书写的不错,作者罗伯特·赖特用现代科学的方式,给我们讲了讲佛学里的一些深奥理念,比如无常、无我,还有为啥我们总觉得不满足。这些古老的智慧竟然和我们现在的心理学、进化论挺搭的。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冥想的部分。冥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而且,作者还提到了我们为啥总觉得不快乐,原来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被进化给“设计”成了这样,总是追求更多,永远不满足。

赖特还探讨了“无我”的概念,这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是不是真的那么自由。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探险,不仅学到了东西,还让我试了冥想,试着找到那种超越自我的感觉。

我们来回到最初的四个案例问题。

案例一:小概率事件发生并不是不科学,人的一生中经历亿万次大大小小事件。没有发生任何小概率的巧合才是怪事。所以这并不是科学不能解释的问题。

案例二:科学的确只能局部探索世界,但是所谓玄学和形而上给出的能全面解释世界的答案是缺乏实用性的。比如你能否掌握老子书中的道?你能否操控因果?如果你获得某种成功,你怎么证明你选对了是因为依据玄学的原则?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是寻找了一些例子来佐证心中的某种确信。而与这种确信相反的例子我们就会找借口视而不见,仅此而已。

案例三:认为这个世界是有本质的。科学都是研究现象的,都是表面。如果用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世界并没有本质。本质这个词是哲学概念,是人造的,是主观的。人类去探索那些可证伪的部分是有价值的,科学的目标是创造有用的工具。科学有无数未解之谜,物理学有好几朵乌云,这些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探索部分。而去猜测那些不可证伪的人为搭建的体系,其实也是建立工具,但这些工具往往是无效工具。建立这些无效工具的人会变成民科和神棍,如果真的抑制不住想去猜测假设,可以考虑写YY小说。

案例四:科学很窄,不能回答的问题很多。哲学回答很枯燥或者也没答案。神学可以给答案,你就选择接纳神学的答案?这样其实是对自己不够负责的表现。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三者都没标准答案,这个问题也不需要标准答案,你只需要自定义一个答案,然后去用一生实践,保证自己死前不后悔就好。

回归到那句金句,“科学尽头是哲学,哲学尽头是神学。” 我个人认为恰恰相反,神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了哲学,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了科学。哲学,由于它需要逻辑自洽,它可以被辩驳,所以哲学自由度比神学低,也就意味着能解释的范围比神学者窄。而科学最严谨,几乎没有自由度,由于需要实证,所以很多领域根本无法触达到,所以科学解释的范围比哲学者窄。

你可以理解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后来的科学异军突起,其实并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次全面的扩张,而是两次定点突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吗?如何区分这三者的本质?杨振
科学、哲学与神学(宗教)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意义或价值?
罗素说:未知的是神学,已知的是科学,已知...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那么神学的尽头是什么?
20神学科学与哲学的一脉相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