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5/6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少数民族地区即便有君主,还赶不上中国没有君主呢!”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古代把东边的少数民族叫做夷,北方少数民族叫做狄,夷狄常常用来泛指除了华夏族以外的各个部族。这是不礼貌是称呼。

不如,不及,赶不上、比不上。

诸夏,泛指中原地区。

亡,就是无,没有。


这一章孔子对少数民族地区很不客气,他认为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而周边的少数民族没有礼乐文明,所以即便有君主也比不上没有君主统治、管理的中国。对这句话的理解,一定要考虑到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泰山上的神还不如林放吗?林放都懂得礼仪不能僭越的道理,泰山的神难道会接受这种不合礼仪的祭祀吗?”


季氏旅于泰山。

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季氏,鲁国大夫。

旅,不是旅行,是祭山。

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尤其是泰山,后来成为皇帝祭天的专用场所。所以季氏作为大夫,去泰山祭山,就像他八佾舞于庭一样,是一种越礼的行为。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字。

山字是一个象形字,字形像几座山峰并排着的形状,金文的山字还会把山峰填实,看起来就更像是山峰的样子了。从现在的字形,也能够看出来山字高低错落的样子。山也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它写在左边的时候,要写得窄一些,比如峰、岭;写在上边或者下边要写得扁一点,比如岸、岳。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冉有,就是孔子的学生冉求,字子有。当时他在季氏手下做事,所以孔子要问他。

女,通假字,汝。你的意思。

弗,不。

救,阻止。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的。

与,疑问词,同欤。

孔子听说季氏要越礼去祭祀泰山,就问在季氏手下工作的学生冉求,你就不能阻止他吗?这实际上是对冉求的一种责备。但是冉求也没办法,他回答说,不能,我也阻止不了。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呜呼,是一个感叹词,可以表示悲伤,也可以表示赞美,所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里表示的是哀伤。

林放我们前面的课里讲过,他是鲁国的一个普通人,却向孔子询问礼之本。所以孔子在这里哀叹,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


这一章又是在谈论越礼的问题,大家可以结合3.1的“八佾舞于庭”来理解。


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八佾篇的第五章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论语》之登泰山
论语3.6
《论语》:八佾篇(六)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素说论语:八佾篇(06)
《拼图解论语》随事制宜02-[13·14]孔子说别蒙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