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融降于崇山”故事直解------《山海经》系列研究

      《国语·周语上》载内史过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山,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此段话后人又常引用《山海经.海内经》的一段记载加以注解:“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可这种解释总是令人疑惑,作为族长被诛,明明是受到重大打击,夏居然以此而兴?不合常理。后世为此,又常引用《左传》一段记载为答:“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以此证明“融降于崇山”一如《左传》同一人内史过所云“国之将兴,明神降之”。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也只是强为之解。知北游曾作《“融降于崇山”新解》提出“融”为“丹朱”的新解,其说甚曲,此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楚辞.天问》有一句:“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王逸《楚辞章句》注:“康回,共工名也。”《淮南子.天文训》言:“共工与颛项争为帝,不得,怒而蚀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故东南倾也。”后人皆以此事注解本句故事。康回何以为共工名,吉诚《楚辞甄微》以《尚书.尧典》的“庸违”为解。本人关注点不在共工之得名,而是因之联想到《逸周书.王会解》中有一方国:“康民以桴苡,苡者,其实如李,食之宜子。”其康民以桴苡为贡物特产,自然让人联想到夏禹。“桴苡”即“苤苡”,近现代学者如闻一多、宋湛庆、游修龄等则认为芣苢是薏苡。《史记》正义引《帝王纪》:“(禹母)修己见流星贯昴,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王充《论衡·奇怪篇》也说,“禹母吞薏苡而生禹。”这个传说说明人们将薏苡视为夏族的图腾。此两则记载相对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康民即康回之族氏,共工即为禹父“鲧”。

       其实这一结论,杨宽先生、童书业先生早已作过阐发,其说甚详,上节发现也只为此结论作一材料补充。今观《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此中明言“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则共工为祝融之子,祝融为共工父,显然这与“祝融诛鲧于羽郊”和“祝融诛共工”的传说内容悬殊,我们暂时存疑,只要明白上古还有一种记载,祝融为共工之父。(后土即为禹,前人有成说)但这一结论仍未能解释“融降于崇山”与夏之兴的关系。

      “融降于崇山”之崇山历来注释为今天的嵩山,其实在汉以前,嵩山为太室山,并不称为崇山。崇山所在,其线索仍在《山海经》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此“禹攻共工国山”之“攻”字,以前本人一直以“攻击”为解,故把此记载当作禹与共工对战的故事。今忽悟此“攻”可作“攻玉”之同义解。《大荒南经》有“禹攻云雨”,其义为修治,则此处自也同例,当作治理之义,而同在《大荒西经》的“鲧攻程州之山“,也当为同义。《海外北经》有类似记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段内容,前皆以战争视之,如非战事,不正是治水的场景吗?相柳治水失败,鲧因之获罪,相柳固畏共工之台,禹杀之谢罪,也顺理成章。

      《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海外北经》也有记载:“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无䏿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䏿。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䏿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据此两条记载可知,海经西北隅有"钟山",其中有神“烛龙”。此烛龙“人面蛇身而赤”,《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形象与烛龙同,可知“烛龙”就是“祝融”,二者音同;其地“钟山”就是“禹攻共工国山”,即“融降于崇山”所指的“崇山”,二者音近可通。此钟山,本人曾著文《商汤灭夏路线上的“钟山”之考释》确认为今天的郑州,则“崇山”为今天的郑州。夏族传统领地本在太室山下,还可能更西、更南一点,有一个称作祝融(烛龙)的先祖率先北上,开拓了一块新的领地,称为崇山(钟山)。可此地起初并不适宜耕种,水患严重,到鲧时甚至影响了周围的方国。到禹时才治理成功,夏族势力扩张到嵩山以北、以东,夏因之大兴。

       即明鲧为共工,《海内经》“祝融降于江水”中“江水”之得名可能也是来自于共工,经内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此“洪水”通于“江水”,都得名自共工,仍是指崇山。至此我们再来看祝融的问题,“祝融”与“共工”都是上古的传统官职,看来鲧的父祖确实作过“祝融“一职,《海内经》记载:“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骆明其名涵义正与“祝融"相合,唯其事迹无考。可能正是从鲧开始转任“共工”这一职位,后来大禹所任司空,也是共工职责。

       总结一下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今天的郑州,上古名为崇山,其地本泽国荒地,而祝融降于此,三代以继治水开发,故夏得以兴,此正”融降于崇山“之义。以上结论,有段史料还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国语‧周语上》有记载:“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壹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土。'王曰:'然则何为?'对曰:'臣闻之: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今虢少荒,其亡乎?'王曰:'吾其若之何?'对曰:'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此记载中丹朱以狸姓祭祀,以之对照《大荒北经》的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显然此丹朱即驩头,其“在虢土”,即今天荥阳,正合于郑州地望。

        最后,向大家推荐《佀姒一家亲——读<大禹世家>和<禹裔寻踪>有感》一文,作者是

佀敬泽先生,为佀氏后人,与姒氏同宗夏禹。其文中有一段“河南省清丰县乜庄《禹裔佀氏家谱》另有一说:大禹治水到荥阳洎水河(古名泤水河),认为“泤”音有意义,并又想人皆母所生,故将“泤”字去水换女即“姒”,取“姒”为姓。这里提到的“洎水河”或“泤水河”在哪里,我不清楚;大禹治水时,是否到过这里,也不清楚;但大禹所进行的工程非常浩大:“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经历的大山大川也很多,为什么对“泤水河”情有独钟,“泤”音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使得大禹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在这个缘由未得到实在的解释以前,我是不敢苟同的。”显然,佀敬泽先生并不明白夏族禹这一支“苡”的意义,而且因现在流行的大禹之传说的影响,并未对上古夏禹之活动范围有正确的认识,作出了轻率的结论。其实这个说法与本文的结论完全相合,夏禹其治水主要就在荥阳、郑州周边,因功成而得姓姒在此。《禹裔佀氏家谱》的这个资料不知源自何处,十分珍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经》之海外北经
《山海经》中的创世纪
烛龙、应龙之龙
大洪水绝密档案(4)
山海经――创世,众神用了“洪荒之力”
[转] 中国神兽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