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为“天书”!------《山海经.大荒经》本来面目初探

       《山海经》前人已作过大量研究,成果丰富,近年来又有许多成果面世。其中若何幼琦先生的昆仑说、刘宗迪先生的天文历法说都对《山海经》研究有新的揭发,尤其刘宗迪先生的专著《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位先生的论文考据详实,考订严密,作为严肃的学术成果,代表了当代《山海经》研究的领先水平,绝非全球说、埃夏说、海洋说等等谬论、戏说可比。二位先生大作皆已拜读,对本人《山海经》研究多有启发,但经本人详细研究后,却无法赞同二位先生的主要结论。

      何幼琦、刘宗迪二位皆主张《山海经》主要区域为山东,昆仑即今日之泰山。昆仑泰山说本苏雪林先生首倡,何幼琦先生作了完整的论证,可以说是此说集大成者。刘宗迪先生也是赞同此说的,如此说成立,则我国上古史全须重写,其意义之大如斯。唯经本人研究,其说不确,本人前作《解读上古中国的一把钥匙------关于<山海经>所载地域及其史料价值的讨论》一文,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山东说、昆仑泰山说。刘宗迪先生认为《山海经》为天文历法图书,其内容源于《月令》等观点,则尚未加以批判。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立论是从对《山海经》的文本、内容进行反思开始的。《山海经》各篇架构皆为东西南北四方,绝类《逸周书.王会解》,世间难有如此规划整齐之地理,有识之人自是难免生疑;如“王会”者,尚可以朝会象征释之,其更有甚者:“荒经”东有七座日月所出之山,西有七座日月所入之山,如此对称之地理,世间绝无。再加上南北所载“大荒之山”者,经调整后也皆为七座,此四方二十八座山,自然让人联想至天文“二十八宿”,由此刘宗迪先生属之于天文历法,确有其道理。文中其他的龙星解释、节气图示等结论的合理性皆是建立于此反思的基础上的。但相反的论据书中也很多:一是作为日月出入的“大荒之山”书中大都是一句话,如作为历法月令图书,何以不附以天文、星侯等内容;二是海经中内容有很多历史传说、故事,很多与文献相合,有的为异见歧说,只见之于本经,全用天文月令是无法解释的。而这部分内容就其比重而言,占了海经的大部分,此也为天文历法所无法概括;三是经中四风四方神外,四渚神的解读有历史地理上的来源。四风四方神与殷卜辞相合,确出自气象风候,勿庸赘述。另有上郭简《容成氏》有载“四海之內及四海之外皆请贡。禹然始为之号旗,以辨其左右,使民毋惑。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四方之旗内容虽与海经有所差异,但联系也是明显的。四方渚中神显然与方国地理相关,与天文无涉。即此三则,天书说就不能说是充分的。既使如此,仍然无法反驳这东西各七座“日月出入之山”与“二十八座山”的问题。没有合理的解释,则“天书”就是一个很有力的猜想。

        海经的内容繁杂混乱,不仅故事歧见异出,地名地望也常自相互矛盾,本人早已认定《山经》部分非上古地理,研究皆以海经为据。但就海经而言,海外、海内二经经过校阅,地理位置前后相继,较为相合,经过纠正错简误讹,尚能通读,至于“荒经”则问题较大。但业界共认,“荒经”与“海内经”两篇未经删简校注,其保留史料传说最为丰富,面貌最为原始,也最有研究价值。“日月出入”及“二十八座山”即出自此经,经我研究,有所发现,可能正是解读这个问题的答案。

          《大荒西经》有载:“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此条后七条为:“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此二条显为同事异文。海外、海内两经体例,其所记地理位置应按序排列相属,《大荒西经》起首在西北,按体例其文中地理排列应是自西北到西南。此二条所示之地理显然为同一,这就发生了矛盾,但经与《海外西经》对照,发现“轩辕之台”与“轩辕之国”可能非为一处。《大荒西经》还有一例:“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此条后十二条则为:“有桃山。有虻山。有桂山。有于土山。”两相对照,显然又为同一地。事出两例,无法用错简来解释。此节及前三条皆引用于此:“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有女子之国。  有桃山。有虻山。有桂山。有于土山。”此中“女丑之尸”衣青,《大荒北经》记载:“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这两者颇疑又是同事异文,钟山经中又称为章尾山、或与章山连鹿(详见本人文章《商汤灭夏路线上的“钟山”之考释------“<山海经>系列研究》),而龙山显为同一山。本条最为歧异,因一在北经,一在西经。如何合理解释?思索再三,除非一在北经西角、一在西经北端,才能解释,钟山正处于此位置,而经中文本却俱非西北角位置。经过以上讨论,我们也许可以作一个合理的推测:“荒经”本非一种材料,而是几种材料合编在一起,而其编列并非如海外、海内经的体例,是按经中所述地理顺序安排。那是按什么顺序编列呢?在此,我再次注意到前面所述四方“二十八座山”的这个奇怪的文本框架,思索再三,有一种安排可以解释这个框架:“荒经”材料本来有七种,每种都是按照四方排列的文本或者说是图书,七种材料可能来源于不同部族方国传下来的材料,或者是七个不同时期的材料。而后人整理时,已搞不清楚这些材料的本义,没有进行整理校对,只是简单地按四方分别进行了汇编,最后的结果就是经中四方每一方都包括七种材料,而且每种材料起首句皆为“大荒之中”。这个“大荒之中”可能只是一种格式用语,如《尚书》尧典首句为“粤若稽古”,此“大荒之中”也只是简单地表示追述上古故事的开头句式,首山对每种材料来讲也只是一座山,而非有七座山。“日月所出”、“日月所入”也只是表示在东、在西而已,正如《容成氏》所述以日月旗辨东西,只不过在此可能混为日月出入罢了。

       按照前述推测,我们再把西经和北经的相关引文列示如下,起首句皆以“大荒之中”开头,直到下一句“大荒之中”止(前三条为西经,第四条为北经):

       (一)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有虫状如菟,胸以后者裸不见,青如猨状。

        (二)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璇瑰、甘柤、瑶碧、白木、白柳、视肉、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三)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有女子之国。  有桃山。有虻山。有桂山。有于土山。  有丈夫之国。  有弇州之国,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凤。  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四)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以前述推论来看,显然(三)条的区域与(一)和(二)两条合起来的范围相当,(三)条起首如定位于西北隅,则与(四)条相符,这充分说明同时存在几种材料,记载的是同一区域的故事,部分验证了我们的推测。

         其实《大荒南经》还有一处记载,按照我们的推测可以解释以往的几个疑问:“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木换歹】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有人名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青华,玄实。有申山者。“此节经中上一句为:“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对照《海外南经》,如《大荒南经》同例,则以下所述方位应在东南,可青水、【朽木换歹】涂之山、云雨之山、禹、颛顼和驩头皆为西南,此一矛盾如按我们的推测则完全不存在,此节起首“大荒之中”的青水、【朽木换歹】涂之山正为经中西南隅。还有下面的“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海外南经》所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按经中位置在东南隅,上节为“周饶国”,却与《大荒南经》中所述位置正好相反,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来,是《海外南经》错置此处。《海内南经》有苍梧的舜葬,各经地望原以为传说多端,非为一处,今日可知,原为一处,皆在经中西南部。

        海经部分如青水、舜葬这样的疑问之处甚多,以前皆不知如何弥合这些矛盾之处。各种曲解、穿附之说丛生,今以新认识必能解决很多问题。在此我们还有一些发现需要提示大家:经中除“大荒之中”作起首句式外,还有“西北海外”、“西海之中”、“西南海外”这样类似的句式,东、南、北经俱有,同理,也应是七种外另一种或几种材料;再者,从海内、海外及大荒各经内容异同、详略可知,颇疑海内、海外及大荒为不同时期同一地理区域的不同称呼,而非是地理区别用语。
        最后,再次把我们的讨论结果申述如下:一是《大荒四经》为至少七种以上材料的汇编,每种材料皆为如海经的四方框架。汇编整理时,每种材料俱按四方分割,最后把所有分割后的条目按四方汇编成一种。每种材料皆以“大荒之中”、“海外”句式起首,日月出入之山只代表东西方向,而非七座山;二是海内、海外、大荒可能并不是地理名词,而是代表不同时期,海经各篇记载的大致都在同一区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之三------《山海经》记载的人物与中国上古帝王的联系-帝俊与黄帝
常羲浴月——山海经之大荒西经
《山海经》白民之国实为白帝之国
《山海经》之大荒西经
大洪水绝密档案(4)
山海经·海外西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