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第3期目录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


点击图片 购买本刊

·作家聚焦·徐则臣专辑·

徐则臣手稿

北中国的风物志和风情书——评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

摘要:《北上》是以运河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深厚的历史意识、现实感以及对运河文化的耳熟能详,表达了百年运河的历史命运;小说对运河风物的痴情迷恋和精致描绘,实现了通过具体的“物件”——历史的细节,将一个民族的秘史呈现出来的诉求,显示了作家对小说文学性的有效度量和理解。强大的风物阵容,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性格的无言佐证,那里隐含着中国经验的文化密码,这也从一个方面表达了作家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北上》是“风物志”,更是“风情书”。运河的爱情生生不息,无论过去和现在,那都是运河最美丽的故事、传说和风景。《北上》中的运河大水汤汤烟波浩渺,同时也意乱情迷风情万种。

作者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沈阳110136)。

对自我与世界的双重确证——论徐则臣的写作观

摘要:现代小说在反思和批判中省思自我、观察世界,它不仅书写人和世界是什么样的,也思考人和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徐则臣就是通过思考让自己的写作变得宽阔的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家。考察他的写作观的形成、变化和要旨,可以印证理性思考和自我争辩是如何扩大作家视野、建构小说意蕴的。他的小说美学严实、均衡、诚正,兼具意趣和学识、实感和哲思。他有鲜明的确立自我的意识,又能通过写同代人、“到世界去”和艺术自律这几个方面来平衡自我的感受、扩大自我的容量。他的写作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双重确证,也代表了“70后”作家对小说艺术的跋涉和守护。

作者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510275)。

“民族史诗—元小说”织体形态——一种对徐则臣《北上》的社会史读法

摘要:以社会史视野观照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可以看到,小说家为了实现其四重雄心,在《北上》中聚焦1900—2014年的百年中国历史,形成了“民族史诗—元小说”的织体形态。小说一方面对大运河沿线地理与晚清历史细节着力甚多,虚实结合覆盖较长的时间跨度,形成“民族史诗”式的历史感;另一方面暗示读者文本作为“小说”的虚构性,生成“元小说”的自我意识,让历史感不断自我生成又自我解离。小说对“历史”的探讨就此止步,但通过打开社会史的视野,我们发现小说在晚清知识分子心路、东西方文明交融现场、大运河整体认知上仍有继续讨论的空间。

作者陈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写作的动力

徐则臣

·中国文论话语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范式·
文学理论中国范式的运作与调节机制

摘要:理论范式是赋予对象以整体性的思维模式或模型,它为一定群体成员在理论思考中共构、共承与共循。文学理论中国范式是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群体在持续的理论建构中通过积累、养习、模塑、交流而形成的理论思维模式,它具有关联整体性地思考对象、脉络整体性地梳理对象、中和整体性地协调对象以及变化整体性地生成对象的特征,并且有一套调整机制。中国特征通过范式机制得以体现,这类机制可以概括为理论建构的超越机制与双域调节机制,这样的机制与西方理论范式的非超越的延续机制具有明显差异。

作者高楠,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110136)。

现实主义: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底色

摘要:从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和理论的影响两个角度考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所有的创作方法中最为突出,由此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底色之一。与欧美现实主义文论相比,中国文学理论的现实主义底色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浓厚的浪漫色彩,二是强烈的政治性,三是理论的先导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是现实选择的结果。

赵炎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沙410081)。

中国现代文论进步观念的“结”与“解”

摘要:进步的观念虽然使中国现代文论走出了传统的复古、循环观念,但也使中国文论目的性、主体性与学理批判性相对缺失,这与我们对进步观念的误解有关。这种误解主要指:将进步等同于现代,等同于人的进步,等同于正向价值,这与线性时间观念及其逻辑指引下的诸多人为附加因素有关。中国现代文论的“进步”应在回到具体的文学问题、解决具体文学问题的过程中,求得新认识、新知识、新语汇的增殖。

作者郝二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湘潭411105)。

·当代文学观察·科幻文学创作理论研究·
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时代表现、类型与特征

摘要:科幻未来主义是科幻文类发生时就产生的一个流派,期待通过创新引领人类更富智慧地走向未来。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创作异常丰富,在晚清、“十七年”时期、新时期以及21世纪形成了若干创作高潮,其作品大致可分为蓝图型、运演型、体验型和混合型四种。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作品常常展现出如下特征:对科技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洞察、向善信念、乐观主义、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以及展现变革中民族特有的坚韧等。中国科幻未来主义凸显了对主流文学的解域作用。加强对这个流派作品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本土文化竞争力和建构未来主导权。

作者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深圳518055)。

科幻现实主义的多重意涵

摘要:科幻现实主义这一命名意蕴丰富。科幻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意味着中国科幻文学以立体的视角宏观地把握现实,书写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科幻”意味着筑梦、想象、求变意识,用科幻思考未来。从社会历史之维、技术之维来看,中国科幻现实主义创作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关注科技发展对现实含义的拓展和变化,并深入反思人类文明的未来。中国科幻现实主义依托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探究人的本质、揭示人和宇宙的关系,以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为认识和理解现实提供文学参考。

作者孟庆枢,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教授(长春130117)。

现实主义创作特征

摘要:科幻现实主义成为国内科幻界颇有影响力的提法和创作趋向。讨论科幻现实主义需要关注科技维度,将其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科幻现实主义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表现震惊体验,展示科技惊异之美,将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相结合;二是用隐喻洞见科技带来的社会变化,深度介入现实,发出文明预警;三是关注科技与人的关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从后人类角度思考“人”的终极意义。科幻现实主义为科幻文学提供了一条观察和介入现实的独特路径。

作者彭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讲师(北京102249)。

·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关键词比较·
气论的审美之维

摘要:中西哲学中都有“气”的概念,而且都作为万物生成的始基性元素存在。二者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然而,中国气论成为中国哲学的一条主脉,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思想及审美观念,产生了极为普遍的影响。西方哲学中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传统,不存在于中国的气论发展历程之中。中国气论的身体、道德与创作思维是数位一体的。“养气”成为作家、艺术家主体修养的基本条件。作品的整体性与生命感,来自作品中气的充盈。

作者张晶,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100024)。

气化与气氛:中西美学的比照与对话

摘要:气化论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趋向,形成了独特的气化美学。晚近西方兴起了气氛美学,强调气氛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近似于中国哲学中的“气”,气氛美学与气化美学具有广阔的比较空间。气化美学排除趣味判断之强制性,强调生命体验的修养工夫,气氛美学则以身体感知为基础,呈现出模糊性与运动性,试图建构主客合一的感性存在,这使得气氛美学与中国的气化美学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在气氛美学的比照下,中国古代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得以更加清晰的呈现,而中国传统的气化美学又可以推进气氛美学的深度,开拓气氛美学与修养论结合的新方向。

作者刘毅青,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南昌330031)。

气韵西渐的节奏译法新探

摘要:法国收藏家、学者杜博思20世纪30—50年代在欧美率先重估明清书画的美学价值时,以“节奏”对应“气韵”,并调和了“气韵”的另一种译法“精神回响”。这一观念受益于林语堂对中国书法美学“形式”与“节奏”的阐发。“气韵”西渐的历史体现出跨文化现代性的复杂面向。一方面,西方学者从自身文化出发选取“节奏”译介“气韵”,从而赋予“节奏”新的意义,完成了西方艺术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德里斯珂、林语堂等人向西方阐释中国书法的生动节奏时也意识到了中国艺术的现代意义,林语堂关于书法的万物有灵论被本雅明自觉化用于他的模仿学说,展现了中国艺术观念重塑知觉的现代潜能。

作者李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讲师(北京100875)。

·文学阐释学研究·中国古代阐释观念的特质·
“言不尽意”的阐释学意蕴

摘要:“言不尽意”揭示了一个普遍的表达与理解现象,即“言”与“意”的悖论。“言”是语言,具化到文本中是话语、言语;“意”是文本意义,包括作者之意和读者之意。作者之意即语意、赋意,它是自在意义,是有限的。读者之意即衍意,它是建构意义,是可以无限生成的。对文本意义的阐释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言不尽意”的阐释学价值表现在,它在历史发展中建构了意义,推动了理解的深化,促进了知识的生成。因此,它是历史的,在历史中的合理化延展是通过阐释的交叉、重合、发现、创造实现的。同时,它又是美学的,是审美趣味和意境形成的基础,是文学艺术永恒魅力之所在。

作者李健,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深圳518060)。

“微言大义”与古代小说评点的索隐阐释

摘要:传统阐释方法是古代小说评点体系构建及其话语表达的重要来源。小说评点者构建了一种既能调动评点者自身的品评热情,又能引领其他读者持续探讨文本“微言大义”的阐释效应。“微言大义”式索隐对古代小说评点的阐释视角、惯用方法及价值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整了小说文本信息的多样可能,提供了一个索隐式阐释构架,促使小说文本的信息得到意义无穷的长时段、多角度阐发。“微言大义”式索隐是一种能够超越小说文本原有意义体系且具有显著创造性见解的阐释模式,它是古代小说评点体系构建的基础逻辑,亦是评点者进行小说文本生产性批评的文化传统。

作者温庆新,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州225002)。

“宗经”观念下的文学阐释

摘要:在宗经观念的影响下,古典经学阐释呈现出以“目的论”为核心的特质,体现为“经”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常中之变。同时,作为阐释中介的圣人对作为概念的“经”的展开、理解与阐释亦兼具方向性与实践性。与经学阐释的“目的论”一致,在古典文学的阐释中,“经”已经为阐释者们对“文”的理解设立了边界,即在文道关系中,道的优先性保证了阐释界限的存在。从文学中的三类阐释主体对文本的阐释中,体现出文学阐释受到经学阐释之影响的特点,即界限与自由的辩证统一。

作者周海天,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200444)。

·新媒介文学·网络文学批评建构·
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

摘要: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构成了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两大批评阵地均十分活跃,它们特色各具却功能分殊,如主体身份有别致使二者批评时的持论立场不同,表达方式有异导致评价的着力点不一样,不同传播路径让批评的影响力场域有别。基于网络媒体强大的整合力,两大批评空间的互动与融通有其必要性,也具有必然性,未来的网络文学批评尤其需要建强线上批评阵地,以更好地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念,增强网络文学批评的朝气和锐气,让人民大众成为网络文学审美及其评判的真正主体。

作者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长沙410012)。

网络文学批评形态的区隔与和融

摘要:网络文学批评内部存在线上与线下的形态区隔。这一区隔的形成主要基于媒介场域、主体构成和话语系统三方面的原因。为突破区隔,网络文学批评应进行线上批评的“出圈”和专家学者“入场”线上的和融建构。这一建构有助于开创网络文学批评新格局,推动形成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新局面,对文学批评的整体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作者周兴杰,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贵阳550025)。

构建网络文学批评融合发展机制

摘要:网络文学线上批评和线下批评存在较大的区别。为了更好地提升网络文学批评质量,应积极寻求线上批评和线下批评的融合发展之路,这是目前研究视角转换、研究者身份转向以及整体把握网络文化生态的需要。建立和谐的批评话语空间、凸显网络平台的“中介”作用、发挥媒体批评的调节与补充作用、扩大网络文学批评公共空间建设,则是探究网络文学批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吴长青,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特任研究员(合肥230039)。

·博士生论坛·
“风景的发现”与作家汪曾祺的生成

摘要:“风景”在汪曾祺的早期创作中呈现为一个逐步“发现”的过程:从初期以审美的目光游历人间世相,对自我内心进行诗意呈现,到在孤独状态中将风景书写作为体认世界、确证自我的载体,再到以“风景昆明”对抗都市生活带来的焦虑,并由此生出对自我生命历程的不断反思。对风景的观照和书写方式,暗含着青年汪曾祺的文学观、人生观等一整套价值理念,同时,写作者的自我认同机制也在其中得到深化。因此,“风景的发现”是我们理解汪曾祺创作的一个重要文学视角。

作者张晓晴,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从以乡观城到城乡互看——李佩甫小说中的城乡关系书写

摘要:书写城乡关系是李佩甫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从“平原三部曲”到《平原客》,李佩甫的城乡关系叙事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即分别采用以乡观城、以城审乡及城乡互看的角度描绘中原乡土。通过对城乡关系的审视与书写,李佩甫呈现了一代人的生存经验、情感困惑和意义追求,记录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生命在空间流动中的精神图谱,也为中国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一份生动的精神史志。

作者李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014)。

当代科幻文学中的人工智能形象

摘要:当代中国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形象,显示出从“实体化”向“数字化”的演变。分析相关科幻文学中AI形象的演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机之间界限的模糊,反映出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产生的认知焦虑。科幻作品中机器人的描写,投射出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危机感”。随着传感设备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类身体和人工智能融合的可能性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科幻文学作品中日益出现的各种虚拟幻象和人的生存状况,警示人的精神生活可能被人工智能程序所定义的潜在危机。

作者成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州350007)。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松: 科幻小说已成“现实主义”文学
文艺评论丨文类共融: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新变
硬核脑科幻作品《脑控》掌阅首发,线上研讨会专家独到解读
科幻学人专辑 | 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技美学问题 ——兼及“十七年”和198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问题反思
让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助推“行业写作”精品化沉淀
网络小说创作指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