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西南宁杀父母案:父母是因,子女是果,多少错误家庭需警醒

看到通报,第一反应是伤心。这是今年第三起杀害父母案,3月,福建厦门一男子持刀捅伤父母,母亲当场身亡,父亲受伤;6月,河北衡水市一男子持斧杀害养父母;8月,广西南宁一男子杀害父母。此外,2018年湖南衡南县13岁男孩锤杀父母;2015年福建福州的北大学子弑母案,等等。接连发生这类灭绝人伦的案件,不断拷问世人的良心。

伤心之后,第二反应是震惊。这起杀害父母案不同于其他同类型案件。遇害的母亲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文艺学的博士后,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父亲是知名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专业人才,家庭年收入超百万。

震惊之余,想到了三个问题。大学教授教书育人,为何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传统文化润物无声,为何滋润不到自己的孩子?律师说“法律至上,程序至上,正义至上”,法律专家为何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法、懂法和守法?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错误孩子背后往往站立着错误父母。我梳理各方信息,试图复盘推演,在家庭治疗和成长方面查找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

一是智商高、情商低。

母亲是大学教授、博士后、博士后,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父亲是广西著名律师,这些身份和光环只能说明他们掌握了很多知识,具有极高的智力水平。

据“发小”回忆“黄某是一个个性很‘火’的人,就是你和他说什事,类似劝说的语气,但是他毛了就会和你吵起来。”

在同学眼中“黄某冰火共存,让人难以接受,常常表现孤僻的他自然没有多少朋友”。

发小和同学看见的、知道的,难道当父母的不知道吗?凭着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不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吗?不!唯一能解释的,只能说明这对高知父母没有真正地从自我陶醉的光环中走出来。

他们——没有发自内心地去关注孩子的成长;

他们——没有真正用心地去帮助和指引孩子;

他们——不知道孩子正在发生什么,或者,知道了孩子的冲动、孤僻,也没有去当成学术问题来研究,帮助孩子去改变和成长。

他们——对孩子心灵教育上,从用心的程度上讲,不如妈妈写学术论文花费的心思,比不上爸爸打复杂官司上的投入。

母亲所在大学的学生说,遇害的母亲在课堂上介绍“我的孩子正在英国留学”——她还在以留学的光环掩盖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缺失。她屏蔽了自己的无知,是典型的情商低能。

二是自我陶醉,沟通障碍。

——“陈老师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在得知老师遇害的消息后,曾经的学生纷纷表达悼念,温和、耐心、学识高,这是忆及老师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还记得,在修改毕业论文时,常常深夜向老师请教,还能很快得到回复;另一位学生回忆,“她是一个从骨子里温柔的人,不偏激、不强势,哪怕是最暴躁的人,遇上如水的温柔,都会化为一团和气。”

——在黄某发小提供的那个账号中,2017年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讲述,“当我摔门而出时我就知道了,时间从来没有改变我灵魂深处的叛逆,反而让我更看穿父母内心的丑陋”。

学生眼中老师温柔,而孩子眼中父母内心丑陋。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我想起的还是那句话——“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把耐心和宽容给了陌生人,最糟糕的却给了亲人”。

——在黄某发小提供的那个账号中,2017年时这样讲述“年轻时的我还没有死,我还是搞摇滚的那块料”。

——根据学生的线索,记者搜索到2019年12月,陈某琴和黄阳,还母子二人合作发表过论文,讲述广西印染的历史演变,这是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的资助项目,在作者一栏,二人的名字被端正摆在一起。

“一个想东,一个说西” ,孩子的愿望是搞摇滚,妈妈的行动是在的专业论文上标上孩子的名字。只想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好好地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没有好好地问过和帮助实现孩子的梦想,这正是孩子所写的“看到父母内心的丑陋”。父母在孩子眼中的丑陋,核心是自私。

三是没有原则,不断膨胀。

据说这起凶杀案的原因,说是儿子去英国留学四年,还找父母要钱想出国,父母不同意,激烈争吵中引发。还有消息称,儿子留学,每年花费上百万。

为什么儿子会提出父母不同意的要求?为什么父母反对儿子就会激怒失控?有一个解释:父母和孩子没有建立清晰的原则和边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向父母提出要求,当父母不同意时他就会愤怒失控,然后父母妥协,最后孩子胜利。孩子通过情绪表达获得一次次“战斗”的胜利,他会暂时得到满足,然后提出另外一个更大的愿望,然后一个愿望接着一个愿望,最后就会出现超越底线的愿望。

原则是家庭生活的规则。没有原则的家庭,家庭成员,如父亲、母亲、子女之间就会没有界限,取得胜利的孩子会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触犯到父母的领域,直至触犯父母的底线,导致孩子和父母深深的纠缠。当某一天孩子的愿望真正被拒绝时,他就会极度愤怒乃至失控。

梳理各方信息,我看到了错误的家庭模式:“情商不足,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沟通障碍,不能用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缺乏原则,不能培养在心灵上真正自我实现的孩子”。如何阻断这个错误链条,防范这种悲剧在自己的家庭中重复,有几点需注意:

一是有责任心的父母,一定要在孩子成长的阶段,用心地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忙着为孩子贴上“国外留学”、“发表论文”等等光鲜标签。

家长必须明白,保护和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才是最大责任。怎么促进心灵成长,就是要用心观察孩子的感受、想法、愿望和行动,帮助孩子自我实现。这个自我实现,就是让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放手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孩子能够放手却家长不愿放手的人生阶段,这最终将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以爱为名”陷阱。

当孩子心智并不成熟时,你把他送到遥远的国外;对于有能力的家长,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你没有想着用心培养孩子,而是把希望寄诸于学校。这些其实是一种抛锅式的做法。我亲耳听到一位文化领域教授如此说“在孩子未满18岁,‘三观’还不成熟前,最好不要送到国外去”。这个观点值得考虑和反思。

二是有责任心的家长,一定要学会跟孩子平等沟通,感受到孩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真正的内心需要。

你需要经常蹲下来,平等地倾听孩子说话。你需要学会分析孩子的情绪,明白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你需要观察孩子的朋友、言行和微信或QQ空间,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平等地和孩子讨论、分析,为孩子提供他(她)能接受的指引。

家长和孩子其实是平等的,你只有耐心地接纳孩子,尊重和满足孩子的感受,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父母,感受和满足父母的需要。

三是有责任心的家长,一定要在家庭生活的细节中和孩子要不断协商,建立共同遵守家庭规则。

家长不能强行建立孩子并不接受的规则,这是家庭霸权。这个规则,家长需要和孩子共同协商,然后家长带头执行。在违反规则时,家长带头接受惩罚,孩子次之。比如:共同参与家庭生活事务,明确家庭成员的分工。做饭的不洗碗,洗碗的不做饭,洗碗做饭的不拖地。家庭事务人人有责,生活细节人人负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谈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时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其中除了爱之外,还有敬和畏。这个敬来自于哪儿,我认为首先得来自于畏。得先怕,他才会敬,如果他不怕,他不会敬的。'只有先建立规则,才会有敬畏;只有有了敬畏心,才会有遵守执行,最后收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要注意学会调适,沟通无极限!
家庭教育“十不要”,很多家长都没有做到!
家庭教育三大误区 这些错误你犯过吗
俞敏洪: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值得家长借鉴!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要怎么做?
“穷养儿,富养女”原来是指这样养,可惜98%的家长都理解有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