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音:从伯牙破琴绝弦说起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汇聚成不同的两点,能彼此懂得,且彼此需要、彼此珍惜,太难了。——an安

说到“知音”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吕氏春秋》一书中曾记载了一则“伯牙绝弦”的故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可能就是“知音”一词的最早出处,后人从此明白了知音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人生在世,是需要有一个两个知音的。然而,像俞伯牙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一生一世,能有几人?所以,我们才看见了“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那样决绝的做法。因为没有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即便演奏出再美妙的音乐,也将毫无意义,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伯牙的做法是否得当,是否值得后人去效仿,处境不同,心境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与做法。无论如何,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知到了知音难求,失去知音的惋惜与痛惜。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里面说道:“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的难求难遇,或可见一斑。

古人是很重视珍惜知音的。所以王维才深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何来知音呢?

俞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互为知己息息相通而又惺惺相惜,所以,人们才称之为“知音”。在我们世俗之间,又可称之为“知己”。

所谓“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送给瞿秋白的。

这是中国近代史,文学史上又一段佳话。鲁迅与瞿秋白本来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住在花花世界,著书为业;一个奔走于血雨腥风之间,为民族、为国家,以革命为宗旨。两个行走在不同轨道的行星,却是有着相同的志趣与属性,偶然之间,交汇在一起,便“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志趣相投终究会走在一起。能不能成为“知己”,志趣相投是主要因素。在我看来,鲁迅是很看重与瞿秋白之间的情谊的,也非常敬重瞿秋白的品行与文学修养。自然,瞿秋白也是久仰于鲁迅的人品与才情。两个惺惺相惜的人,虽然各自天涯,但神交已久,最终成为人生一知己,怎能不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呢?

瞿秋白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曾经的共产党领导人,然后才是一个文学家、翻译家。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最终,瞿秋白还是慷慨就义了。痛惜之余,鲁迅并没有像俞伯牙那样“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而是从愤激中奋起,全力编辑亡友的译文,将书稿寄到日本,印成两册精美的《海上述林》。在鲁迅看来,对英勇就义的“知己”最好的纪念,不是“破琴绝弦”,而是完成其未竟之事业,以告慰亡灵。《海上述林》上册出版时,鲁迅曾说:“倘其生存,见之当亦高兴,而今竟已归土,哀哉。”

同样是斯人已去,有人长歌当哭,有人痛不欲生,有人激愤而起。同样痛失知己,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鲁迅却是拍案而起,全力将亡友的书稿编纂成册,用以哀悼那个心中的一生一世一知己。相比较而言,鲁迅对待瞿秋白比之于俞伯牙对待钟子期之境界,又高出许多。

茫茫人海中,何为知己?懂得很重要。只有“懂我”,或许才有可能成为知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的李清照是懂秦末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几百年以后,身逢乱世的李清照真正读懂得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心思。那是不肯做一个委曲求全苟且偷生的人,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生。做人,就应该顶天立地,做人中之龙;即便死了,也是一个鬼中的英雄。这便是懂。即便是相隔了几百年,即便是穿越时空,也无法阻止心灵的想通,惺惺相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也是懂得。有时候懂得,不一定是人与人之间,懂得贵在相知,相互感应。情感的息息相通,才是知己的最高境界。

我们也需要有“懂我”的人。

不需要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只要有需要的时候,肝胆相照与子同袍,可矣。


◎本文由中财论坛会员何足道哉原创,本文有删减。

◎图片来自中财论坛会员郑祚声(言勤)计酬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夸相识满天下,但求知音有几人
真正的幸福,是余生有知音
做你的红颜可好吗?
这种朋友,遇到了就别放手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译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训练与策略(含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