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2012-10-19 17:03:27)
标签: 太阳坏病
入阳明腑证
杂谈
分类: 伤寒金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汗下后脉浮
太阳经病,阳盛亡阴,则入阳明胃腑,中风之家,营热内郁,多传阳明之腑。其脉浮者,则病在表而宜汗。汗之不愈者,汗未透也,其脉必犹浮,虽内有下证,必当先解其外。医见汗之不愈,遽用下药,不知浮脉犹存,表证未解,病必不愈。此仍当解外乃愈,宜桂枝汤,解其表邪也。方在“太阳”。
汗下后小便不利
汗下后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津液续复,必当自愈。重者用润燥养津之法,人参白虎(方在“太阳”)、竹叶石膏(方在“伤寒类证”)俱可。
汗下后汗出发喘
中风汗下之后,外无大热,汗出而喘者,此表邪未解,营卫郁遏,肺气阻逆而不降也。不可再用桂枝,宜麻杏石甘汤,泻热而降逆也。
喘有寒热不同,汗后里热未清,或生外烦,因以冷水浇之,冀除其热,皮毛寒闭,郁其内热作喘,此热喘也。汗后阳虚津涸,或生渴燥,因而饮冷不消,隔其肺气作喘,此寒喘也。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十七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汗下后烦渴
桂枝汤,大汗出后,烦渴不解,脉又洪大者,汗亡津液也。津液虽耗,而汗泄阳虚,宜人参白虎(方在“太阳”),滋其枯燥。凡吐下之后,七八日不解,发热恶风,舌燥心烦,大渴饮冷,欲得数碗而后快者,概宜人参白虎也。
汗下后昏冒
凡汗下之后,阳气既泄,阴液亦亡。阳气内陷而阴气外束,因生昏冒。冒家汗出则愈,缘皮毛既开,阳气外达,故神明慧爽。若汗出表和,而燥热内郁,里气未和,然后下之。
汗后恶热
阳虚之人,汗则亡阳,阴虚之人,汗则亡阴。汗后恶寒者,阳亡而表虚也,不恶寒而恶热者,阴亡而里实也,宜早以调胃承气,清其里热也。(方在“阳明”)。
火劫亡阴
风家营郁发热,宜凉营发表,泻其淫蒸。若以火劫发汗,风火合邪,逼蒸营血,其身必病发黄。阳盛于上,则营血必衄。阴虚于下,则小便为难。阴分阳分之津俱竭,则皮肤枯燥不润。热无泄路,熏蒸头上为汗,颈下全无。胃气郁遏而腹满,肺气阻逆而作喘,口干咽烂,或大便不行。久而谵妄不明,甚至恶心呕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此其昏迷烦乱,阳亢极矣。若小便利者,水源未竭,尚可救药。
营生于太阴,太阴湿土,一得热气郁蒸,必发黄色。宜泻热而渗湿,用猪苓汤加石膏、知母、生地、丹皮。湿热退而阴气复,可以生也。
火熨亡阴
太阳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遽见烦躁,是胃阳素盛,将欲入腑。不知者见其烦躁,以为阳郁欲汗,反熨其背,以发大汗。火气入胃,水竭土燥,烦躁愈加。燥热熏心,必发谵语。火气升腾,所熨之汗,但见上焦,从腰以下绝无,大便干硬,小便不利,上热欲呕而足下厥冷,反恶风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其燥火郁蒸,微阴内败,阴绝则死,阴复则生。
若十余日间,忽战摇振栗而自下利者,此欲解也。盖阳气欲发,而微阴外束,不能遽发,是以振栗。阳气一发,则阴复而利下。胃热后泻,是以解也。利下之后,忽觉头痛足热,则中脘郁火,上下通达,谷气四周,霍然愈矣。
火逆伤血
风家营郁热发,而热未入腑,其脉必浮,脉浮便宜汗解。若以火灸之,热因火盛,以致血海瘀结,腰下重痹,此名火逆。凡被火熏,不得汗出,必生烦躁。经尽不能汗解,伤其厥阴之经,则病下血,此名火邪。脉浮发热,此是阳气之实,实证而以虚治,误用灸法,热因火盛,必动其血,非从便下,则自口出也。
大抵微数之脉,皆阴虚血热,慎不可灸,灸之火气燔烁,微阴伤败,焦骨伤筋,血燥难复。一火之力虽微,内攻之害甚大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说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提纲 (卷二) 入阳明腑证
不可因火畏灸
脉浮热甚、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5】【116】【117】
火逆
血热症是怎么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