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QQ空间旧文】元宵ABC之A
说明:
    数年前整理了中国民俗节日系列文章,发在QQ空间(文后有QQ链接),今有《美篇》平台,时值元宵将至,故将QQ空间旧文《元宵ABC》二篇晒晒,也便于今后结集印刷,还请亲们斧正。此外,当年没有加图片,这里在篇首尾各加网络图片一张,增加喜庆色彩!谢谢!(星期八 20200205)

前时,本人收集整理了有关春节的资料,并已介绍给大家。现在又将元宵节的有关知识分两部分介绍于后,这是之一。也预祝大家春节快乐!元宵节快乐!

【主要内容:一、元宵概说;二、历史渊源;三、优美传说;四、传统习俗:1. 张灯结彩,2.猜射灯谜,3. 民俗杂戏,4.汤圆团圆,5.其他习俗;五、轶闻旧事;六、诗词歌赋:1.人约黄昏,2.盛况描述;七、结语】

一、元宵概说

春节刚过,神州大地还到处弥漫着过年时欢乐的气息,人们余兴尚浓。到了正月十五夜,天边明月升起,地上灯火辉煌,早春的夜晚虽然寒风料峭,而复苏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温馨的气象。城乡各地悬灯结彩,歌舞游乐,做汤圆,放烟火,到处洋溢着节日浓郁的气氛。人们特别珍惜这时的良辰光阴,真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

这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颇为显要。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农历的第一月正月与公历一样也称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正式作为节日应该说是从汉朝开始的。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要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开始,祝福新年的吉祥,祈求来年的幸福!

由于元宵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灯夕”。元宵佳节,不少地方都要举行彩灯展、花灯会。伴随着花灯夜市,历来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如: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吃元宵等。华灯照夜,万户生辉,人们出门赏月、观灯放焰、喜猜灯谜、游戏杂耍、人约黄昏、尽情玩乐、合家团聚、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真是“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二、历史渊源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其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都与汉室皇帝有关。在汉文帝时,就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后来东汉明帝又敕令元宵燃灯礼佛,从而形成了后来张灯、观灯的习俗。

相传,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铲除诸吕势力后,登基做了皇帝。因为铲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到街市上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称作元宵,又称元夜、元夕。此说是否确凿还难定论,但将正月十五看作是一个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吉日,这倒是从汉朝开始的。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三、优美传说

元宵点灯,吃元宵的习俗,在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诙谐滑稽,足智多谋,常为汉武帝献计逗乐,得到武帝的厚爱。有一年腊月大雪纷飞,东方朔去御花园给汉武帝折梅,见一宫女泪流满面,极其伤心,准备投井,问其原由,得知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家中有年迈双亲,自被选进宫来,每逢过年,思念亲人而不得见,心如刀割。如今又近十五月圆,无法与家人团圆,故而悲伤。东方朔便宽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东方朔出宫后,到元宵家作了一番安排。然后回到长安街,扮作巫师卖起卦来。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于是纷纷向他询求解脱的办法。东方朔便告诉他们:“正月十三,火神君将幻化成一个穿大红袄的姑娘,骑着赤红色的毛驴到长安城来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北大道口拦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得救。”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都深信不疑,互相转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东方朔于时请了一位民女,扮作红衣姑娘,骑着毛驴缓缓进城而来。众老乡亲见果真有红衣姑娘来临,便拦路苦苦哀求,那红衣姑娘对众乡亲说:“我乃领了天帝之旨来焚烧长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请你们转呈天子吧。”说罢离去。父老们拿了红帖,献给汉武帝。只见帖上偈语写道:“十五天火,焚劫帝阙。”武帝看罢,吓得魂飞魄散,忙向东方朔求教。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做的汤圆最好,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放烟火爆竹,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天子、臣僚、贵妃、宫女,都去灯市玩赏,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罢,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烟花满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元宵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其实,较为可信的是与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汉代,人们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虫赶兽,从而演变成以后的火把节。因此从汉代的持炬驱疫到唐代热闹非凡的灯节,中间还有一个火把节的发展过程。这一节俗,直到今天还被祖国西南少数民族兄弟保存下来。他们在火把节这天,歌舞以乐神,表现了对火的崇拜。通过各种形式,驱邪逐鬼,熏田驱虫,希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时至今日,江苏兴化一带,每至元宵节,百姓不燃灯、观灯,而是点火把、舞火把,而城镇乡民当然是看火把了。他们有的用芦柴,有的用树枝等,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着火把在田头、晒场翩翩起舞,十分壮观。

据传说,另外的说法是元宵放灯起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所谓照田蚕,是指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方鹏《昆山志》记载:元宵之灯火,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预兆涝。过后将点灯的蜡烛余烬收藏起来,置于床头,则能给主人家的蚕桑生产带来好处。随着后来照田蚕的时候,人们纷纷争奇斗艳,各种彩灯愈做愈精巧,照田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思,演变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活动。
四、传统习俗

1. 张灯结彩

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那么张灯之俗究竟起于何时呢?对此,历来有起于道教和始于佛教两种说法。

前者认为,西汉武帝时道教有燃灯以祭祀“太一神”的风俗。南宋朱弁《曲洧旧闻》称: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祀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但据《史记·乐书》,并未提到祭祀太一须大明灯火,而且西汉时期也没有民间元宵张灯的记载,所以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指出了这种说法不可靠。明郎瑛《七修类稿》又认为,上元张灯起于东汉的道教,说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元宵要张灯纵乐。然而事实上道教的教义和仪式均无张灯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无下元水官越俎代庖大放华灯之理,可见张灯之俗起于东汉道教也属牵强附会。

始于佛教说认为,元宵张灯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东土有关。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由此看来,元宵张灯之俗源于佛教,始于东汉之说较为符实。

如此,元宵张灯,既是宗教礼仪,又成民间习俗。之后,灯节以其“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观,“金吾不禁”的自由气氛,得到百姓喜爱,以是宗教的色彩渐渐淡化。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到唐代,统治者更重视观灯,并把燃灯时间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唐睿宗时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面缠着彩色丝绸,装饰金玉,悬挂五万盏灯。皇亲贵族们也制作大型“灯树”。唐诗人崔液写有“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佳句。唐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上元前后各一日”开禁三天,称为“放夜”。

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花灯焰火照耀通宵,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

清代,日期缩短为五天,在乾清宫设鳌山灯,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2.猜射灯谜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一直传至今天。《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

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譬如关于“针”的谜面“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不但对“针”有形像的描述,也诙谐的讽刺了那些势利的人。传说清大学士纪晓岚有一副谜联咏“猜谜”二字。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谜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要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猜谜又称“射覆”。射覆为古代的一种游戏,猜测预先覆盖隐匿之物,后逐渐发展为用字句隐物为谜让人猜测。猜谜也曾作为酒令流行,唐李商隐《无题》就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诗句。

(待续)

                    星期八

                    二0一0年元月
【特别申明:以上内容来自有关资料和网络,本人予以整理归纳编辑,使其更加完整。若全文引用,请特别注明,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节日】元宵节(完整版)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习俗你了解吗?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由来及其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精选10篇)
年节习俗:吃元宵来历的三大美好传说
元宵节:穿越千年的灯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