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纵隔淋巴结的分区(IASLC)与诊断

肺癌治疗的依据在于肿瘤分期,而纵膈淋巴结的评估十分重要。

解剖学上常用的纵隔四分法,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上纵隔胸骨角平面以上的纵隔部分。其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前方为胸骨柄,后方为第1-4胸椎体。上纵隔内自前向后有胸腺、左和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及其后方的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下纵隔胸骨角平面以下的纵隔部分。上界为上纵隔的下界,下界是膈,左、右侧为纵隔胸膜。下纵隔分3部,心包前方与胸骨体之间为前纵隔,心包连同其包裹的心脏所在部位为中纵隔,心包后方与脊椎胸段之间为后纵隔。

前纵隔位于胸骨体与心包之间,非常狭窄,只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纵隔前淋巴结、胸廓内动脉纵隔支、疏松结缔组织及胸骨心包韧带等,是胸腺瘤、皮样囊肿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

中纵隔位于前、后纵隔之间,容纳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如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根部、肺动脉及其分支、左、右肺静脉、奇静脉末端及心包、心包膈动脉、膈神经和淋巴结等。中纵隔是心包囊肿的多发部位。

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胸部之间,容纳气管杈及左、右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等。纵隔内结缔组织及其间隙向上经胸廓上口、向下经主动脉裂孔及食管裂孔,分别与颈部和腹部的结缔组织及其间隙相互延伸,因此纵隔气肿可向上蔓延达颈部,向下蔓延至腹膜后间隙。后纵隔为支气管囊肿、神经瘤、主动脉瘤与膈疝等的多发部位。

CT对于了解纵隔淋巴结的大小、数目等情况具有重要价值。由于CT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和清晰的断面影像,因此对纵隔淋巴结检查的敏感性很高,甚至不足5mm的淋巴结都能被发现。

在观察纵隔淋巴结时,应该了解淋巴结肿大最常发生的部位,不要把其他结构误认为是肿大的淋巴结,同时应正确认识其临床意义。

一、纵隔淋巴结增大常见于以下部位:

1、气管旁:肿大淋巴结多位于气管的右前方,在气管与头壁静脉之间或气管与上腔静脉之间。少数亦可位于气管的正前方。

2、隆突下区:肿大淋巴结位于支气管分叉下或分叉部的前、后方。

3、奇静脉区:奇静脉窝位于奇静脉弓注入上腔静脉处,此位置的淋巴结在气管旁淋巴结的前方。

4、主动脉弓左间隙: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紧邻主动脉壁。

5、主动脉窗:在主动脉窗层面上,其左缘为脂肪组织构成,肿大淋巴结易于被发现。

6、奇静脉食管窝:位于胸椎前,奇静脉与食管的右上方。

有些结构在CT影像上可类似淋巴结肿大,其中最多见的是血管断面,左肺动脉顶部所形成的影像由于部分体积效应也可类似主动脉窗内的肿大淋巴结。静脉注入造影剂对于血管与淋巴结的鉴别很有帮助。

在左肺动脉层面或略高层面上,有些病例在升主动脉后方可见一弧线状、新月状或三角形水样密度结构,此结构为心包上隐窝,不应误认为是淋巴结肿大。左、右心耳,胸腺及胸内甲状腺偶尔也可被误认为纵隔淋巴结肿大。

因此特别指出,并不是CT所发现的淋巴结都是病理性的。正常淋巴结的大小文献报告不一,Baron等报告正常淋巴结直径小于1cm,若大于2cm为异常。Osborne等认为正常淋巴结直径小于0.7cm,而Faling等则认为此值为1.5cm。Genecreux等认为95%的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1.1cm,99%在1.6cm以下。有的作者认为淋巴结直径大于2.0cm者多为肿瘤转移引起。一般认为正常淋巴结的直径在1cm以内,直径大于1.5cm者有临床价值。

但是,实践证明,某些正常大小的淋巴结可能已发生肿瘤转移,而某些大于1.5cm的淋巴结也可能尚未发生肿瘤转移。可见,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CT检查也有其限度。

二、纵隔淋巴结图谱


三、纵隔淋巴结分区

IASLC map(1)

第1组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low cervical, supraclavicular, and sternal notch nodes )为下颈部、锁骨上和胸骨切迹淋巴结。上界:环状软骨下缘,下界:锁骨和胸骨柄的上缘,气管中线作为1R和1L的边界。

IASLC map(2)

第2组淋巴结(上气管旁淋巴结,upper paratracheal)。右上气管旁淋巴结(2R) 延伸至气管左侧边界。上界:胸骨柄上缘,下界:无名(左头臂)静脉尾缘与气管交叉点的横截面。左上气管旁淋巴结(2L)位于气管左侧边界左侧。上界:胸骨柄上缘,下界:主动脉弓上缘。

气管左缘的失状平面可以区分左、右第2组淋巴结

IASLC map(3)

第3组淋巴结分为前部的血管前淋巴结(3A,pre-vascular)和后部的气管后淋巴结(3p pre-trotracheal)。3A:不与气管紧邻,位于血管前。上界:胸骨柄上缘,下界:气管隆突。3p:不与气管紧邻,位于食管后、脊椎前。上界:胸骨柄上缘,下界:气管隆突

IASLC map(4)

第4组淋巴结(下气管旁淋巴结,lower paratracheal)和第2组淋巴结相似,同样位于气管周围,但是在主动脉弓平面的尾侧。右下气管旁淋巴结(4R) 延伸至气管左侧边界。上界:无名(左头臂)静脉尾缘与气管交叉点的横截面,下界:奇静脉下缘。左下气管旁淋巴结(4L)位于气管左侧边界左侧,包括所有位于肺动脉韧带内侧的气管旁淋巴结。上界:主动脉弓上缘,下界:左主肺动脉上缘。

气管左侧的矢状面是左侧第4组淋巴结(4L)与右侧第4组淋巴结(4R)的分界线

IASLC map(5、6)

第5、6组淋巴结(5组为主动脉弓下淋巴结,subaortic;6组为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EBUS-TBNA不能够探及。

主动脉弓下淋巴结又称主动脉-肺动脉窗淋巴结,位于肺动脉韧带或主动脉或左肺动脉的外侧,处于左肺动脉动第一分支的近端,由纵膈胸膜包绕。AP窗里淋巴结位于肺动脉韧带的外侧,不在主动脉和肺动脉干之间,而在这些血管的侧面。

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升主动脉或膈淋巴结、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的侧前方、主动脉弓上下缘之间。

IASLC map(7)

第7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subcarinal)位于气管隆突末端,与下叶支气管或肺内动脉无关。在左侧,其下界为左下叶支气管的上缘;在右侧其下界为右中间段支气管的下缘。

IASLC map(8)

第8组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Paraesophageal)位于隆突下淋巴结下方,延伸至膈肌。

PET 图像,显示淋巴结 FDG 摄取增加,而同一横断面 CT 未显示淋巴结增大(蓝色箭头),该淋巴结癌症转移的可能性很高,PET 检查对不增大淋巴结的特异性高于增大的淋巴结。

IASLC map(9)

第9组淋巴结(肺韧带淋巴结,Pulmonary Ligament)位于肺韧带内,包括后壁和下肺静脉下部的淋巴结。肺韧带是包绕肺门的纵膈胸膜反折后向下的延伸。

IASLC map(10)

第10组淋巴结(肺门淋巴结,hilar)近端肺叶淋巴结,包括所有主支气管和肺门血管旁的淋巴结。右侧,从奇静脉下缘延伸至叶间区域;左侧,从肺动脉上缘延伸至叶间区域。

IASLC map(11-14)

第11组即叶间淋巴结(11,interlobar)位于支气管分叉处。左侧第11组淋巴结位于第二隆突的下方。右侧的第11组淋巴结又区分为11s和11i。

第12组淋巴结(12,lobar)位于叶支气管起源之处

3、淋巴结活检:纵膈镜、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活检术(EUS)

传统纵膈镜:以下各组淋巴结可以通过颈部纵膈镜进行活检:上气管旁淋巴结(2L、2R)、下气管旁淋巴结(4L、4R)、隆突下淋巴结(7)。锁骨上区淋巴结(1)位于胸骨柄上缘之上,不能通过常规颈部纵膈镜进行检查。

扩大纵膈镜:左肺上叶肿瘤可能转移至主动脉下淋巴结(5)和主动脉旁淋巴结(6)。这 2 组淋巴结常规颈部纵膈镜无法进行活检。扩大纵膈镜可替代前-第二肋间隙纵膈切开术,用于探查纵膈各组淋巴结。扩大纵膈镜不易操作,因而较少常规使用。

EUS-FNA:食管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可用于所有纵膈淋巴结的评估。除了可以评估左侧肾上腺和肝左叶,EUS 还可评估下纵膈区淋巴结(7、8、9) 。

四、在CT诊断中如何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

CT对于纵隔淋巴结的检查具有重要价值。由于CT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和清晰的横断层面影像,因此对纵隔淋巴结检查的敏感性很高,甚至不足5 mm的淋巴结都能被发现。在观察纵隔淋巴结时,应该了解淋巴结肿大最常发生的部位,不要把其他结构误认为是肿大的淋巴结,同时应正确认识其临床意义。纵隔淋巴结增大常见于以下部位:

1、气管旁:肿大淋巴结多位于气管的右前方,在气管与头壁静脉之间或气管与上腔静脉之间。少数亦可位于气管的正前方。

2、隆突下区:肿大淋巴结位于支气管分义下或分义部的前、后方。

3、奇静脉区:奇静脉窝位于奇静脉弓注入上腔静脉处,此位置的淋巴结在气管旁淋巴结的前方。

4、主动脉弓左间隙: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紧邻主动脉壁。

5、主动脉窗:在主动脉窗层面上,其左缘为脂肪组织构成,肿大淋巴结易于被发现。

6、奇静脉食管窝(4R):位于胸椎前,奇静脉与食管的右上方。

有些结构在CT影像上可类似淋巴结肿大,其中最多见的是血管断面,左肺动脉顶部所形成的影像由于部分体积效应也可类似主动脉窗内的肿大淋巴结。静脉注入造影剂对于血管与淋巴结的鉴别很有帮助。在左肺动脉层面或略高层面上,有些病例在升主动脉后方可见一弧线状、新月状或二角形水样密度结构,此结构为心包上隐窝,不应误认为是淋巴结肿大。左、右心耳,胸腺及胸内甲状腺偶尔也可被误认为纵隔淋巴结肿大。

特别指出,并不是CT所发现的淋巴结都是病理性的。正常淋巴结的大小文献报告不一,Baron等报告正常淋巴结直径小于lcm,若大于2cm为异常。Osborne等认为正常淋巴结直径小于0.7cm,而Faling等则认为此值为1.5cm. Genecreux等认为95%的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1cm,99%在1.6cm以下。有的作者认为淋巴结直径大于2.0cm者多为肿瘤转移引起。

一般认为正常淋巴结的直径在lcm以内,直径大于1.5cm者有临床价值。但是,实践证明,某些正常大小的淋巴结可能己发生肿瘤转移,而某些大于1.5cm的淋巴结也可能尚未发生肿瘤转移。可见,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CT检查也有其限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隔淋巴结分区
重要图文:纵隔淋巴结的分区(IASLC)
【图文总结】纵隔淋巴结的分区
纵膈淋巴结:最新分组方法、最经典图谱
基于IASLC第8版肺癌TNM分期的结构式报告的构建
【纵隔淋巴结分区图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