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越窑秘色瓷八棱玄纹长颈瓶
越窑秘色瓷八棱玄纹长颈瓶,在中国的古代陶瓷史上,应该算得上是一件有名的器物。
说它有名,是因为它是在当年对唐代法门寺地宫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的,因而毫无争议的被认定为唐代器物。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使我们一识唐代陶瓷的风采。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出于地宫中室内。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釉色晶莹,胎质细密。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瓣瓜棱形,圈足稍外侈。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通体施明亮青釉,有开片。足底露胎,胎色浅灰而精致细密。高21.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口径2.2厘米、颈高11厘米,重615克。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在发掘时,瓶口覆有一颗大宝珠,瓶内装有29颗五色宝珠。遗憾的是这么精致的瓷瓶在《物账碑》中竟没有记载。后经专家鉴定,瓷瓶的釉色、胎质与其他秘色瓷完全相同,应该算在秘色瓷的行列之中。再从佛教的仪轨看,此瓶出土时内有宝珠,应属于密教的供养器“五贤瓶”“五宝瓶”之类。用它盛上五宝、五药等以消除烦恼、去除尘垢,系为佛家宝物。《物账碑》不知何故当时没有记载,成为“瓷秘色”账上之“遗漏之物”。
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和实物证实秘色瓷产于越窑并且烧造工艺先进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xiè),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盛赞秘色瓷的传世七绝《秘色越器》诗,也是迄今发现对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首句“越窑开”说明秘色瓷的诞生地为越窑。越窑是中国青瓷最重要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东汉年间,这里从陶器到原始青瓷,后来又完成了从原始青瓷发展到青瓷的历史过渡,这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这一带战国时属越国,唐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得名。越窑青瓷经过不断发展,晚唐、五代时达到鼎盛,衰败于北宋中期。陆龟蒙所谓的“越窑”则主要是以今天的浙江余姚上林湖为中心的上虞、宁波等地,此范围中已发现古窑址近200处,是唐、五代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和贡窑所在地。法门寺出土的这批秘色瓷从造型、胎釉特征和装坯方法上,都表明应是产于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的越窑。并且,这一地区也有类似的瓷片出土。这批秘色瓷应是上林湖生产的青瓷精品,当时作为贡瓷呈献给唐宫廷,再由唐懿宗供奉给“佛骨舍利”,密封于法门寺佛塔地宫。
《全唐诗》中记载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
“夺得千峰翠色来”,生动描绘了越窑秘色瓷的青釉色泽。诗人所描述的秘色瓷釉色为“千峰翠色”,这种郁郁葱葱、青莹滋润的色泽不同凡俗,浑然天成。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内壁施青黄釉外,其余器物均施湖绿、青绿、青灰色釉。虽然都是青绿色调,但也很难保持一个标准色釉,这也说明秘色瓷的色釉烧造很难把握。所以,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夺”字,画龙点睛地传达出工艺之巧,也点化出了秘色瓷色釉有巧夺大自然“千峰翠色”的“灵性”,让人读之浮想联翩,余韵延绵。
越窑秘色瓷的装烧技术也是十分先进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面光滑,釉色纯净,器物底部有糯米状支烧钉的痕迹,表现出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即使用了匣钵,实施“单件烧”。秘色瓷打破了窑内明火叠烧的传统工艺,避免了因瓷器叠烧而出现的釉面烟熏、火刺、落沙、粘釉和内心留有支烧痕等缺陷,有效杜绝了明火叠烧的不足,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对以后的烧制工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与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的相互印证,完全证明了秘色瓷为晚唐时越州窑烧造的产品。唐代越窑青瓷为当时全国青瓷之首,秘色瓷又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所以“秘色瓷”也就成了青瓷中精品的代名词了。
法门寺曾是唐代皇家寺院,大唐皇帝曾多次迎奉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供养,其中地宫所供奉的大量金银器、丝绸、琉璃器、瓷器等都是千挑万选的宝物。如今,法门寺唐塔地宫中出土的大唐珍宝作为文物在法门寺博物馆陈列。在这绚丽多姿的展品中,笔者对其秘色瓷的探析和解读也只是一家之言。其目的在于引发更多的人对这段历史的关注。(毛小东)
以下是 我的这件瓷器,与以上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净瓶相比,大同小异,首先是高度,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为21.5厘米高,我的这件为22.5厘米高;法门寺地宫出土最大腹径11厘米、我的这件为9厘米;法门寺地宫出土口径2.2厘米、我的这件1.8厘米;法门寺地宫出土颈高11厘米,我的这件也同为11厘米。至于重量,则没有比较。通过以上文字和以下实物照片的比较,我看到两者的比例非常接近,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无论是瓷质、胎釉、以及底足,都有惊人的类似。稍有不同之处,在于两件器物对于瓶颈的处理。通过下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两件器物的差异在于一圆一方。按道理来说,方形的瓶颈从制作的角度来讲,也许工艺要求更为高超一些。仔细观察我们更可以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这件净瓶的每一根棱线,都是从瓶口贯穿到瓶底的。我们知道这当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曲线变化。这样的处理方法有什么寓意我尚不得而知,可是它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惊人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从总体的感觉上来讲,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要稍微敦厚些,我的这件要显得纤细一些。按照它的造型,我开头以为这件瓷器也是唐代的,可是分析了以上的数据,我看到以上两组数据的不同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我认为更有可能的,则是时代的审美风气导致了器物造型的细微变化。如果说,以胖为美是唐代的审美取向,那么纤巧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宋代的风尚呢?因此,我倾向于断定这是一件宋代的器物。至于正确与否,请各位方家指教。
分享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阿申:越窑与秘色瓷浅议(上)
千峰翠色的秘密——秘色在人间
秘色瓷
秘而不宣的秘色瓷
解读北京故宫秘色瓷特展
千峰翠色何处寻? 揭开“秘色瓷”神秘面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