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话里原来有这么多词是从上海来的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有人打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比方,说苏州话与上海话的关系,就像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一样,苏州话就是英式英语,历史、文化更悠久、深厚,有种古典范;而上海话就是美式英语,新潮、当代影响力更大……

▲上海苏州河

这样的比方还真有一定道理的。历史上,作为吴文化中心的苏州自然也在方言上深刻影响着周边地区,而在近代以来,随着小上海成为魔都大上海,大量的新鲜事物、思想都是先到上海,随后再传到旁边的苏州,所以苏州话里也出现了许多上海的味道

比如吴语中经典的骂人词汇“瘪三”,就是从旧上海滩传到苏州的。从前苏州人看见那些在巷子里穿来穿去调皮捣蛋的孩子,就经常会骂一句:“小瘪三”或者“小赤佬”

这个称呼来自民国时期,当时的上海上流社会很瞧不起社会闲散人员、乞丐之类,于是就创造了这个蔑称“瘪三”。

这个奇怪的词是怎么来的呢?说法很多,其中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这个词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说当时上海滩流行的中国式英语里,常会说beg say或beg sir,有点向洋大人祈求、乞讨的意思,这种很容易被看不起的行为就阴差阳错地被音译成了瘪三,别说,用苏州话快速的念起来还真有点像。

说起中国式英语,有个非常生动的词也是上海人发明的,那就是洋泾浜,最早是形容说英语不标准、蹩脚,后来就指代说话不标准。苏州人现在也常用这个词,比如说现在的小孩都清一色说普通话了,很少有人会说苏州话,偶尔有人说起也是“说不连牵”,就会被人说是洋泾浜。

▲老上海的洋泾浜

从前上海话里对外国人也充满了戏谑,最有代表性的非“洋盘”这个词莫属了。

民国以后,来国内做生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人生地不熟,文化语言又完全不同,难免要吃亏。当时不少国人和洋人做生意都经常想方设法敲竹杠,这个东西卖贵点,那个东西价格调得很低,这种做法暗地里就被叫做“洋盘”

但是做生意的又有哪一个人不精明呢?不远万里来中国的外国商人也一样,当年多少洋布洋纱进入国内时价格都很低廉,其实都是外商低价倾销抢占市场,后来直接就把土布业打得接近残废。

无论如何,洋盘这个词是一直留了下来,从指不会做生意的人逐渐演变为了不聪明或者外行的意思。苏州人就很喜欢用这个上海来的词,路边摊卖东西,小老板报了价格远远虚高后,苏州人便会冷笑一声,指着自己说:

“倷当我是洋盘啊?”

▲苏州十全街,经常能偶遇外国友人

还有“寿头”、“阿木林”,都是上海滩传来的。这两个词意思比较接近,都是骂人的,不过似乎寿头要好一点,多半形容的是某个人老实、憨厚过了头。

苏州人还有一句俗语,叫“男人不要寿,女人不要痴”,想来也很有意思,男子汉大丈夫,做人行事就该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懦弱的寿头肯定就小家子气了;而女人要端庄、大方,痴头怪脑的行为就显得既不矜持更不淑女了。

阿木林这个词相对就容易理解了,老实过了头可不就呆若木鸡了么?

说来说去,怎么都是骂人的话呢?当然不是,也有夸人的,比如说“立升”。肯定有新苏州人问了,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计量单位啊?

其实这也是从上海流传到苏州的一个词,主要形容一个人很有实力,很有财大气粗的感觉。“格个老板立升大个!”意思就是这个人身价相当厉害。

为什么会用“立升”来形容身价呢?原来,冰箱、冰柜这类电器先出现在上海,那个时候我们哪里懂得这个呢,全靠进口。不过大部分商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大越贵,冰箱也是如此,立升越大,价格就越高,也就能变相说明买得起的人的身价。所以立升这个词就逐渐引申出来,先是形容财力,后来也可以用来形容知识量。

上海话是以苏州话为基础的,而近百年来苏州话又从上海话里吸收了大量生动活泼的词汇,可以说同为吴语,本就一脉相承,水乳交融,哪里能分得那么清楚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闲话研究 024 洋 — 梅玺阁之幸福生活
上海话中的那些英文
上海话=英文单词?学会这么多你可能就能去考英语四级了!
上海话“刮三、盎三、癟三、垃三”,后头为啥拖个“三”
洋泾浜苏州普通话,笑破肚皮
上海话里的这些“洋泾浜”,侬侪晓得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