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中的趣味并不是把字写得歪斜,而是要有深层次的含义

书法讲究结字、用笔、章法以及形式感,有了好的用笔、结字和章法后,还要有形式感。形式感不单单指的是章法,而是由章法所带来的延伸,比如形式构造中的疏密、开松、洞达等,也就是说,我们在安排章法时,还应当考虑更深一个层次的章法布置,有了这些内容后,书法则会更为老辣,更富有深趣。

古人对深趣的描述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袁昂在他所著的《古今书评》中,对汉代书法家蔡邕的书法家作了如下评述: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谓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这里提出了书法形式中的两个用词:洞达和茂密。洞达是指对事物看得很透彻,理解得很清楚,用在书法中是指字形通顺,豁达开朗。茂密是指植物生长得茂盛而繁密,书法中的茂密是指行间的笔画茂密,有开阔之势。清代学者刘熙载在他的《游艺约言》中引用了袁昂的话,又对洞达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蔡邕洞达,钟繇茂密。余谓两家之书同道,洞达正不容针,茂密正能走马。此当于神者辨之。

他认为,前者字形洞达豁畅,但有密不容针之趣;后者行间茂密,却有空阔走马之境。洞达既然是开阔之意,茂密也是密集的意思,何来洞达之间可走马、茂密之间不容针?这就是书法中的深趣。为此他又对这些趣味作出了解释:

论书者曰苍、曰雄、曰秀。余胃更当益一'深'字。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

他认为书法风格有'苍劲'、'雄浑'、'秀美'之分,但这些审美品格都离不开一个'深趣',缺少'深趣'则可能陷于另一个极端。这里所说的深趣,应当是由形式感所构成的'洞达、茂密'所构成的。

由此我们知道了书法中的那些风格构成都是由形式感所带来的,而形式感审美之趣则是它的'洞达'和'茂密'。这些都是章法在书写中的巧妙安排。

深趣在书法中的表现形式

书法中的深趣首先是从它的'意'开始的,'意'到了,趣就自然有了。古人在追求汉字书写'趣味'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它们书写时的点画关系外,还很注重其中的意趣。

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留下的只言片句的书论来看,他应当是第一个提出书法'趣味'的书法家,并且是这么做的。唐代书法家张彦远在他所著的《法书要录》中记载了王羲之的论说:

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王羲之对自己的所写的一点一画都有一种意味感到很满意,这些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这是一种更为抽象的说法,不像以前索靖所写的'银钩虿尾'那样的象形效果,它什么也不像,但趣味十足,这就是书法中的意趣,也是王羲之从点画效果上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说钟繇书法'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意思就是说,钟繇虽然不写草书,但所写的楷书一样具有灵动之气,自然的气息贯通,让人感觉到像草书那样的流畅、自然。孙过庭这样的描述是从钟繇楷书的气息上来说的,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点画、字形的意味之趣。

北宋后期的书法家米芾特别注重书写中的形式构成问题,他认为,'锋势'、'笔势'等都是给书法章法和形式所带来影响的重要因素,而最为关键的是笔画的安排和字形构造问题,会使书法走向两种极端,安排得好了,书法就有'自然真率'的效果。他在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对一个汉字'三'作出的解释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

这里举了一个'三'字的写法,虽然都是三个横画,但三个笔画中有长短、轻重、方向的不同,因此在书写中,就要按照这三个特点去写,这样的效果就是一种'自然真率',否则,就像我们当代所写的美术字无疑。

关于字形构造问题,应当要突出其中的一些主次关系,以便更好地表现出它们形式上的矛盾要求。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是这样说的: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画家在作山水画时,其中必有一个主峰,而其它的山峰都是为主峰的一个陪衬;写字的人也是一样,每个字中都有一个主笔,其它的笔画都是这个主笔的辅助,如果主笔写得不到位,则其它笔画就是失败的,这个原理是历来书家必须要掌握的。刘熙载的这个说法,正好是对书法中的点画关系进进行了表述,恰恰说明形式感在点画一开始的构成要求,这些要求经过推敲、斟酌后就会有一定的'趣意',否则只能是平平庸庸的。

深趣的实现方法

对于章法的问题,前人很少发表看法,原因是在于古人一般都是注重书写的实用性,在写字时只看重字的点画、写法、结字等,而不会主动去考虑它的章法形式问题。比如在写手札、抄写文稿时,无法预知它们的字数多少,更不去想整体章法和形式怎么安排了。

但是,以北宋苏东坡为核心的书家们,在书法的意趣及书韵问题上的看法形成以后,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苏东坡认为'意'就是书家的主观思想,他最为有名的一句话是: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要求书家们在写字时,既要遵从前人的法度,但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主观感受,要从一点一画上做起,而不能拘泥这些,只要能达到洞达、疏密的'书意'即可。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则从用笔上对书法中的'质'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他在《山谷老人刀笔》中说到:

笔法虽欲清劲,必以质厚为本。……凡书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然成行。草则虽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意装缀,便不成书。

从黄氏对书法要有质感最要的用笔之法中,可以看出,书法的形式和深意是来自于用笔后的安排,这是一种结果的要求,由于用笔带来的'小疵'、'轻佻',使得书法的线质太轻薄,从而推动厚重之感,失去笔意,从而使整体形式上就缺失必要的'质厚'之感,更谈不上洞达之力和茂密的艺术感受了。

刘熙载又从章法的整体上给出了实现方法,他说: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这里主要讲的是章法中的呼应关系,其中包括一字之内的点画呼应、一行之中的字与字的呼应,以及一幅中的行与行的呼应关系,这也都是为了增加书法中的生命气息而做的准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古人在实现书法中的深趣,表象是洞达、茂密,形式是作品的章法、字的结体、点画的用笔,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其中的'意趣',使书法更有'深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
请熟读本文,避免胡乱点评闹笑话
记住这十条,楷书能写好!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书法欣赏能力
守望千年的知音 | 浅议林逋《自书诗卷》与马一浮行书
书法欣赏的一般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