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卦”一番这位自嘲“臭知识”却被誉为“掌故大师”的老人

自有报章以来,“八卦”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

只不过,早年间占据“八卦”版面的,多是文史知识和人物。

那时候,不叫“八卦”,叫“掌故”。

有一位老者,一辈子写文史掌故,作品累累,1992年7月的一天,98岁高龄的他还写完了一篇7000字的长文并叮嘱家人次日发出,哪知当天傍晚因突发脑血栓而仙逝。从1913年开始笔耕,他写了足足80年。

他,就是被誉为文坛“八卦大师”的郑逸梅先生。

郑逸梅先生

酷爱读书的少年

郑逸梅小时候读私塾时,先生是位儒医,常要出诊。老师不在,小伙伴们便总打闹,郑逸梅却认真读自己的书,从不参与。因此先生对他印象颇好。老师目力不济,翻阅石印的《康熙字典》,字迹细如蚊足,看不清楚,别指着叫郑逸梅读给他听。次数多了,郑逸梅渐渐学会了按部首翻查某字。

小时候郑逸梅常随祖父外出,看到沿窗列着许多石印书本,《苏黄尺牍》、《吴梅村词》、《放雨秋灯录》等,执意要祖父购买。郑逸梅认为这是古人的好文章,虽然现在自己还看不懂,日后是会懂的。

有一次临《醉翁亭记》,郑逸梅觉得这文章好极了,问了老师,才知这是欧阳修名作,收在《古文观止》里,于是他又吵着要祖父买《古文观止》一书。

到了中学,郑逸梅就喜欢看《民立报》和《民权报》。这两种报纸的副刊,多是小说、笔记、诗词、文章以及其他杂作,风华隽趣,引人入胜。从此中,郑逸梅又获得不少文化的营养。

有一次《民权报》登征文启事,郑逸梅便应征,仅隔两天,便见登载了他的处女作。报社送来稿酬,附编辑吴恤亲笔信,语“如此文章,多多益善”。获如此鼓励后,郑逸梅信心大振,立下了毕身从事写作的志向。

独特的“外打进”读书法

郑逸梅读书的奥秘是啥?

郑逸梅认为大凡读书主要有两种,即“里打进”和“外打进”。

他推崇的是“外打进”。

他说:“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家长和老师相互督促弟子们阅读经典著作,诵千古名篇,务使含英咀华。在这时期,不容许阅读所谓‘闲书’,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文理通达,才能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种读书属于‘里打进’。”

而“外打进”式读书法,则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先从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开始,然后读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词、唐诗、汉文章,及《左传》、《离骚》、《诗经》、《尚书》也得钻研一番。”

郑逸梅在回忆自己早年读训蒙书及《大学》《中庸》一类,的确不感兴趣,反而是在乘凉时听到《三国演义》,被深深吸引,一下子由认为读书是件苦事,转变觉得“其味无穷”。

写文章为新中国辟谣

虽专事文坛掌故的写作,但却不是只钻故纸堆,郑逸梅无时不刻身处时代的洪流。

早年,《民权报》反对袁世凯,作为其作者的郑逸梅也跟着一起写文章大肆挞伐,非常痛快。袁世凯十分气愤,禁止《民权报》销往内陆,不久该报即停止发行。

“一·二八” 淞沪抗战,沪北沦为战区,当时郑逸梅任职的电影公司被毁,于是他转而应邀到《金刚钻报》主持编辑工作。

在这张纯文艺类报章上,他每天撰文一篇,谈名胜古迹,说遗闻轶事,聊书画鉴定,但对于日寇侵略的愤懑,也时时形诸笔墨。

郑逸梅作品集郑逸梅作品集

某年,哈同花园执事者,仗势凌人,被人告到法院,但他竟行贿获胜。郑逸梅在《金刚钻报》上登了一幅沈延哲对此案所绘的讽刺画,却遭到当局罚款处分。郑逸梅深感言论不自由,是非混淆,忿然离职。柳亚子为此事还专门赠诗夸赞。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造谣说国内的知识分子活活饿死,或说穷得在摆地摊。为了击破这些谣言,廖承志指名郑逸梅写稿在海外发表。郑逸梅或写自己的生活,或谈新中国对名胜古迹的整修复旧等,刊载于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及东南亚多家报章等,使海外侨胞得悉新中国的真实情况,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且编且写 成了“补白大王”

1939年5月,《永安月刊》创办。不久,郑逸梅加入编辑部,主持其文艺副刊《繁星》。

郑逸梅不仅编辑,还自己写,每期都会有自己的稿件。他和欧阳予情、汪仲贤、杨小仲、鲍琴轩、史东山等名家,说文谈剧,渐成《繁星》特色。

众多的文坛掌故、轶事,或出于朋友、熟人的第一手资料,或系亲历亲见,弥足珍贵,成为后来者研究海派文学、现代文学史重要的资料宝库。

《永安月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郑逸梅便为《小说丛报》、《小说月报》等多家报刊撰写众物掌故、名家轶事,兼写山水胜迹、书画欣赏,其文庄谐兼至,笔墨精练,涉猎极广。

那时各家报纸的竞争非常激烈,多是半夜排版付印,常常最后排完发现还留有空白,便请他火速撰文“补白”,且要有多大就补多大,补完后凌晨印刷出报。多年下来,郑逸梅练就了“出手快”的本领。一时间,上海报章杂志的空白位几乎全由郑逸梅“一手包办”了。为此,他有了个“补白大王”的雅号。

掌故补白虽多归入散文随笔,但这类貌似短小的文章,融合了知识和趣味,背后更是世事之洞明,人情之练达。

郑逸梅曾说,“补白”,有人认为是“雕虫小技”,其实,真正要“补”出水平,“白”出哲理,并非易事。

郑逸梅的“补白”,既是史料,又趣味盎然,决非一般茶余饭后、闲情逸致的随感小品所能比。

淡泊明志 于逆境中仍达观

郑逸梅淡泊明志,襟怀坦白,严己宽人,忠厚善良。

他曾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

他对家人说:“世上无金窟,有之在于勤山劳水之间。”

晚年,有报刊约稿,请他谈谈养生之道,他说:“别人以为药补不如食补,我认为食补不如神补。”这“神补”,便是精神上的滋养。

郑逸梅遇事旷达,不耿耿于怀,别人若对他不礼貌,他认为这人可能情绪不佳,纯属偶然,倘此人一而再三,超出了可以原谅的范围,也至多与此人疏远,亦不出恶声。

即使在逆境之中,郑逸梅仍是十分达观。他的一部54万言《艺林散叶》,即在牛棚之中,避人耳目之下,用小册子记述而成,历数年积得6000 余条。

“文革”时,他的批斗大会上,红卫兵高呼“打倒反动学术权威郑逸梅”,他在心中默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因长期被罚扫地,致右腕伤残,苏州金石名家矫毅刻了一方印章“扫叶老残”相赠。他又请篆刻家陈茗屋刻了一方“秋芷室”斋名章,别人问他什么意思,他说,“秋芷室”者,“臭知识”也,原来,因屡被斥骂“臭知识分子”,他索性以谐音“臭知识”三字作了自己的书斋名。

如此自嘲,何不是他宽广胸怀的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掌故专家”郑逸梅的养生之道
郑有慧:祖父郑逸梅是位智慧老人
四位掌故大家
《补白》
被誉为“管理大师”的德鲁克先生,他坚持每三年就要学习一门新学科,
掌故 知识分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