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期末考试前,父母每天问这9句话,孩子会越来越优秀,你说过吗?

春晚中这个曾经广受热议的小品《占座位》,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个小品主要讲述的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抢占好位子的事情。

其中沈腾饰演的郝建好不容易给孩子占了好位子,却接到老师的电话,询问他为啥没来开家长会,他才发现原来他忘记了孩子已经升了年级,走错了教室。

在孩子的学习上,如此“马大哈”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是有些家长又会在这件事上过分关注,矫枉过正。

网上曾发布过一则新闻,一位妈妈给一年级的女儿安装了一台云摄像头,不仅能监控,还能对话。

在女儿学习时,摄像头里冷不丁就会传出妈妈的声音:“坐直一点!你在看什么书啊?怎么又在看动画片!”

不少网友评论说道,这到底是在培养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还是想训练出一个随时听候吩咐的机器人?

对于孩子学习这件事情,家长们也是操碎了心。管得少了,觉得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管得多了,又担心孩子会逆反。

其实,家长想要了解孩子的状况,并不需要每天24小时的“监控”着孩子,而是可以每天花上半个小时,问孩子、问自己一些问题,借此去了解孩子,拉近与孩子的关系,反思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改进教育孩子的方式与方法。

ASK QUESTIONS
# 问孩子 #

问心情,知日常

1、我们可以主动向孩子询问“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是日常愿意和家长交流分享的孩子,我们可以主动向孩子询问“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对于孩子给出的分享,家长要谨记一条,要给予情感上的接纳与回应,不要随意批评,更不能让孩子有“引火烧身”或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

比如,孩子和你分享了:

今天我们班***作业没写完,被老师批评了、喊家长了。

今天我们班**老师把**同学的名字喊错了。

此时,家长千万不要张嘴就“点评”到:

你之前不是也因为作业没写被批评过,怎么有脸笑别人?

怎么能嘲笑老师?

这种点评很容易“天聊死”,让孩子今后再也不愿意和你分享。

我们要知道,这种询问的目的,在于了解与沟通,而不是说教。

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分享,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细节中知道孩子对哪个老师比较喜爱,和哪些同学走得比较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从而知道孩子的情感、价值观的变化。

这种了解能够让我们在孩子遇到人际关系矛盾或者是情绪障碍时,不至于不知缘由、不知症结、不知如何处置。

2、我们可以主动与孩子交流:“我今天遇到一件事情……你怎么看?”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或者日常不愿意主动分享的孩子,家长可以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比如今天看到的一个有趣的新闻、身边的人有什么新的变化,并与孩子交流、探讨。

一是用这种分享引起孩子交流的欲望,二是借对这些事、这些人的评价去引导、教育孩子。

家长要谨记:用自己的经历去教育孩子,而不是用孩子的经历去教育孩子,这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分享,后者是批评。

作为孩子来说,自然更愿意接受前者而不是后者。


问计划,知细节

1、询问孩子学习计划:“今天的作业多不多,多久能完成?

学习始终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可以主动询问孩子的学习计划,而不是直接给孩子做好安排或者规定。

通过这种询问,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自制能力。

2、询问孩子细节问题:“哪门科目的作业最难?哪门科目的作业最多?”

通过这种询问,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在每一门科目上的时间分配以及效率问题。如果发现作业数量没有增加,但是作业完成的时间明显增长,那么可能就是孩子在这门科目的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找出问题根源,找到解决办法。再比如,我们也可以将孩子考试成绩的高低与日常作业所用的时间长短做对比,看看那些成绩不太好的科目,是因为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少还是因为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此类的询问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只会关注结果。


问需求,知疑难

1、在学习上,提前询问孩子:“没有需要我签字的?晚上要不要给你准备点吃的?

在孩子开始学习之前,就提前问清孩子需要你做哪些事情。

一方面,自己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频繁打断孩子的学习进度。

2、随时关注孩子:“有遇到什么困难吗?需要我们的帮助吗?

当发现孩子在情绪上出现起伏,或者在学习上成绩下降时,家长首先需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提出帮助。

让孩子知道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家长都是自己的支持者,除了学习之外,家长也是会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情绪稳定等各种问题。

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爱是有条件的,这样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益、有效的。

ASK QUESTIONS
# 问自己 #

教育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仅仅是对孩子做出上进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也需要付出努力、在过程中做出反思与改进。


问问自己,在交流中:“有没有敷衍孩子?”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视频:

一位14岁的少年报警称被妈妈“家暴”逼得要跳楼。

等到警察上门后,少年才说出了真相说:“我不是真的要跳楼,我只是想吓唬她一下,她总是敷衍我。”

本来警察以为是少年不懂事,沟通之后才发现问题的根源出在妈妈身上。

“学校让家长写寄语,我妈不写,让我自己发挥。”

“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100名,不仅不肯定,还总是说只要不考零分就行。”

“每次作业写完,让她签字也不签。”

“她有时间就是玩手机……”

最后经过警察的耐心开导,孩子的妈妈终于承认了错误,家庭教育的“警情”也得以解除。

孩子所有的叛逆,一开始都只是想获得关注。换句话说,孩子的叛逆往往源于家长的敷衍。

作为家长,我们每天不妨反思一下:

是否因为正在玩手机,而只用“嗯,知道了”等话语敷衍孩子;是否因为在忙于其他事情,而只用“现在没功夫,一会再说”等言语打发孩子?

孩子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有停下自己手边的事情,耐心地倾听他把话说完吗?在倾听之后,我们有和孩子相互交流、讨论过吗?

不要以为你的敷衍,孩子看不出来,或者并不在意。不要等有一天孩子不愿意再和你沟通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请家长记住:你可以去欺哄一个骗子,也可以愚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


问问自己,在日常中:“有没有对孩子干涉过多?”

看过一个小故事:

3岁时孩子摔倒了,哇地哭起来,妈妈急得冲过去,抱在怀里安慰;

13岁孩子摔倒了,放声大哭,妈妈只能把他拉起来;

23岁孩子摔倒了,赖在地上不肯起,妈妈无奈,一边骂他一边扶他。

很夸张是不是?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家长若不放手,孩子就永远学不会独立。

作为家长,我们每天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插手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有没有替孩子承担他们应该承受的结果?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内,家长应该尽早学会放手。


问问自己:“有没有把工作的情绪带到家庭中?”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

老板因为心情不好在公司批评了一位员工,这位员工回到家里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正在走路的老板撞伤了。

由此,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这个循环中,负面情绪在不断扩散中不断被强化,结果也在不断恶化。

作为家长,我们每天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中?有没有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迁怒孩子?有没有总在孩子面前说一些负面消极的话语?

不要小瞧自己情绪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家长的积极心态是一束光,能够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个聊天技巧消除代沟!爸妈会说话,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妈妈,我不想写作业”,两类妈妈不同的回答,造就不同的孩子
家长的情绪稳定,是孩子的底气
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这个妈妈的做法绝了,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如果孩子不想去上学了,怎么办?
6招教你让“熊孩子”乖乖做寒假作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