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在安徽合肥丨寻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文化肥东
userphoto

2022.10.08 安徽

关注

01【文化肥东】

我坐着车在合肥的道路、村镇之间奔驰,
隔着窗玻璃外,
低头是路面一旁还未来得及融化的雪堆,
抬头是天空里急着透过厚厚云层的蓝天。
深深的吸一口这冬日里微凉的空气,
一阵寒颤,
似乎才清醒的走进这座未曾好好看过的城。

肥东居皖中腹地,是省会合肥的东大门。东望南京,南滨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既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的盛名,又有"襟江近海、七省通衢"之美誉。肥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宋代包拯,清代李鸿章,当代张劲夫、吴邦国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肥东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景观有风光如画的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奇石密布的皖中第一高峰浮槎山,江淮分水岭上的璀璨明珠岱山湖,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等。人文景观有包氏宗祠、李鸿章家族遗存、曹植墓、六家畈古民居和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青龙褚老圩新四军旧址纪念馆等,其中瑶岗纪念馆是合肥市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

627岁的吴氏国公祠,记载着多少光阴里的故事?】
有多少光阴里的故事,会顺着时光的脉络一点一点的渗透出来、清晰可辨……
我们都是时光之外的人,需借着时光之里的证据,来说一说曾发生过的事、曾遇见的人……

花张挂面丨舌尖的美味、指尖的传承,探寻家的味道】
花张人的早晨,是从一碗挂面开始的。从挂面下锅,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五分钟,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工艺。王登前,是花张集的一位老挂面手艺人,他从事挂面加工制作,已有整整40年。家里现存的储存面粉的木桶以及发酵面粉的盆、钵都是从爷爷辈那儿传下来的,迄今100多年历史,也算是几件文物了……

02【关于作者丨乍暖】

(自媒体作者 · 旅行达人)
一个时而文艺、时而逗逼的我
一个想要从南走到北、再从东走到西的我
一个健忘却又爱回忆的我 
嗯~ 
就是这样 
一个想要撒一点野的我 
……
【图文/乍暖 微信:lf-tingting 微博 @乍暖_V】

03【实用攻略】

04【行程安排】

DAY1 济南→合肥
入住安徽栢景假日酒店
DAY2 合肥
入住一品宴肥东宾馆
AM.六家畈古镇(吴家花园)、红石嘴、四顶山
PM.长临河古街、桥头集镇(蓝山湾、龙泉古寺、爱情隧道)
DAY3 合肥→济南
AM.八斗镇(花张挂面、国公祠、安徽大鼓、曹植衣冠冢)
PM.撮镇镇(VR小镇、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05【关于美食】

06【关于住宿】

安徽栢景假日酒店
位于合肥市中心 区域,濉溪路与阜阳路交汇处,距新火车站、市内主要汽车站都不远,环境优雅,交通便利。酒店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典雅。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地上十六层,地下两层,拥有近16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店内各种服务设施齐全,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所有客房内均可高速接入Internet,是旅游观光、商务活动及召开会议的理想场所。

一品宴肥东宾馆
是安徽省文一投资控股集团斥巨资重新升级的现代化花园式星级酒店,这座集住宿、餐饮、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型酒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因地制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景中曲折多变、曲院回廊、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07【登四顶山,俯瞰这世间云雾之间更是透彻】

【安徽肥东振湖塔】
振湖塔,又名潜溪塔,位于合肥市肥东县巢湖之滨的六家畈镇潜溪村,坐落在四顶山。风水塔。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角七级砖结构,高四十米,塔最上层顶端绘有仙鹤,每层周角均系有铜铃。塔内螺旋式阶梯可登塔顶。因年久失修,有些倾斜和损坏。振湖塔为六家畈吴氏宗族之风水宝塔。建此塔一为长临河风水宝地,二为六家畈人外出经商返乡起到航标作用。此塔是合肥地区保存尚好唯一古塔。1992年5月4日塔被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顶山】
四顶山,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乡境内、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山体面积2.67平方公里。因山有四顶,故名。四顶山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全其美和独特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而雄居皖中。

四顶山在合肥市肥东县城南25公里、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因山有4峰,故名。又传说古仙魏伯阳铸鼎炼丹于此,故又称为四鼎山。唐代有人建寺,后方自勉建朝霞书院于此,皆毁。四顶山有"四顶朝霞"景观。山上有洞穴奇石、 朝霞"景观。山上有洞穴奇石、"炼丹池"。

初晴露旦,旭日东升,登山俯瞰,恍乎涌五色琉璃,故又名朝霞山。为古"庐州八景"之一。山上树木葱郁,怪石林立,石尖端常年滴水,俗称茶壶嘴。登山远眺,百里巢湖片片风帆,姥山忠庙绮丽风光,尽收眼底.唐著名诗人罗隐有《四顶山》诗记其胜:"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舍发和须。"为巢湖风景区重要景点。

交通:
1、南七里站-金寨路-长江中路-胜利路-老火车站-胜利北路-临泉路-新火车站
2、博物馆-安庆西路-蒙城路-寿春路-长江东路-长江批发市场
3、曙光影院-和平路-全椒路-屯溪路-巢湖路-长江中路-长江西路-省农机化校联谊活动有首届中国

08【龙泉古寺,寻一处历史遗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泉古寺,地处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山腰,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胜。《临沂县志湖泉》:龙泉,在城西南龙泉屯,停泓无际,绿竹环之,下流入水。

据现存的《龙泉碑记》记载:寺庙始建于唐朝初年,兴盛于明代,重修于清朝嘉庆五年。这以后,历经兴衰,几度重修,规模逐渐缩小。70年代仅剩下民房改修的三进大殿和十余间寮房。世事沧桑,龙泉古寺今已面目全非,昔日顺山势层层而上的古寺,犹如一条伏卧的巨龙,如今已不见鼎盛时之全貌。唯有“龙嘴”中汩汩而出的龙泉水,涓涓成流,常年不断。

泉水清澈见底,泉里的太阳也发出金灿灿的光芒,和天上的太阳互相映衬,但却是天壤之别。据说过去泉里经常放养鲤鱼,小者尺余,大者数尺,但村人相戒为龙,莫敢取食。水昼夜不息地流出来,来这里取水的络绎不绝,把这清鲜的活水取回家。

佛祖教人觉悟,劝人向善,讲的是众生平等;禅宗祖师宣扬的是悟透人生,放下妄念,净化心灵。龙泉寺的山门两侧有联曰:到伽蓝睁开双眼,入寺院收束一心。只是在滚滚红尘之中,有多少人真的舍得了浮名浊利,抛得开锦衣玉食,放得下美女如云?

09【八斗镇之花张挂面,舌尖的美味、指尖的传承,探寻家的味道】

对于一个地道的北方人而言,如果几日不吃点面食,定会觉得日子里缺少了些什么。平常的生活中,或许不能察觉出面食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在你待在异国他乡吃不到熟悉的味道时,才会发觉那些细微的存在竟也变得如此重要起来,似乎生活里点点的幸福感都是由它缔造的。

在庐东、在八斗镇、在花张集,这个不大的集市,却是被一样面食霸占了味蕾。这面食,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不是陌生的。挂面,便是面条,只是这挂面是手工的挂面,是日复一日用双手和着日光和微风,一下一下抻出来的。不由得,那面里便带着那抻面人的喜怒哀乐,如那衣裳、围裙一抖弹出的面粉,洋洋洒洒流传了多年,直至今日,亲眼目睹,竟也对着挂面生出了别样的情愫。

儿时的记忆里,闷热的夏季,老爸总是会下一大锅的面,起过凉水的面条Q弹、加上黄瓜、加上西红柿炒蛋的凉面老爸总是能吃上几碗,似乎院子外的知了声都变的悦耳起来,整个夏季便也少不了凉面的踪影……时光变迁,多年之后,我长大,老爸真成了老爸,但似乎对于“面”他依旧情有独钟,每每回家时,晚饭总会有一顿是少不了的面条。而在花张集亲眼看见那手工的挂面,我似乎懂得了老爸对于面条的执念,不在只是美味而已吧。

爸爸对于面的热衷,正如花张人的早晨,都是从一碗挂面开始的。这个不大的集市,每天要消耗掉五百多斤挂面。从挂面下锅,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五分钟,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工艺。

我们走进这个小小的村子,走近这手工制面的手艺人家里,亲眼目睹一场美味的诞生。王登前,是花张集的一位老挂面手艺人,今年64岁。每天凌晨两点钟,他就悄然起床,洗漱整洁后,开始挂面加工。他从事挂面加工制作,已有整整40年。家里现存的储存面粉的木桶以及发酵面粉的盆、钵都是从爷爷辈那儿传下来的,迄今100多年历史,也算是几件文物了。

老人告诉我们每晚12点开始揉面、醒面,夜里两点开始面进行纯手工加工,面里只放些盐不放碱,碱虽然有助粘的作用,但不融、面色泽易黄不通透,水用井里地下水不用现成的自来水,因为花张集处于江淮分水岭高地,易旱雨少,井水通过土壤层层过滤清澈见底,用井水和面通过反复柔、搓、锤、打、拉,最后盘条上筷后放到专用制作的保湿箱内让面自动收缩定型,整个过程需要近4个小时。

王登前住在花张集的东庄,整个庄子以前都是做挂面加工的。随着时间流逝,许多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能留下的人本就不多,更不用说在去做挂面了。王登前的老伴无奈道:“我们没办法出去,要照顾老人,更是因为孩子他爸对于做挂面这门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呀,我们也只能是干一天算一天!”说话的同时,也不忘拿面棍往挂面架上插,插好后,开始抻面。见王登前小心翼翼的将面条慢慢地开始抻,不快也不慢,要讲究技巧,不然这面定是成不了形。

抻面除了诀窍,还要掌握几大要素:阳光要好,风不能大、也不能小。风大挂面会吹掉,没风,挂面不能收水。见他们老两口来来往往从屋内拿面棍到屋外,一面抻面条、一面咧着嘴,似乎这样日复一日相同的动作没有一丝的枯燥,反倒成了这蓝天白雪的世界中一抹最温情的存在。

在东庄,像王登前夫妇俩现在仍在从事挂面加工的人家只有五户了。他们每天最多也只能加工一百来斤,而且供不应求。不过,也正是这些传统手艺者的坚持,让我们还能领略、感受到花张挂面这传承两千年的手艺,在当下仍有其极强的生命力和供不应求的场面。

我总觉得,对于手工艺人而言,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才是支撑着他们前行的根本吧,或者换句通俗的话来说,那些他们日复一日做的事都是可是骨子、埋在生活里生了根的存在,无法从身体和呼吸重剔除,于是,就这样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的走下去。而对花张挂面而言,这传承两千年的手艺更是让人感动。

10【627岁的吴氏国公祠,记载着多少光阴里的故事?】

飞檐翘角下的风铃随着风的韵律叮当作响,云层之上的天空蓝的如刚刚被清洗过般、透着清澈温软的气息。回忆过往的时候,总会仰着头发呆,任由思绪纷飞。又有多少光阴里的故事,会顺着时光的脉络一点一点的渗透出来、清晰可辨。我们都是时光之外的人,需借着时光之里的证据,来说一说曾发生过的事、曾遇见的人。

宗祠,算的上是时光之里的证据所在。这里的院墙灰瓦、这里的飞檐屋脊、这里的浮雕木刻,都在用点点滴滴的存在感来刷出时光之外的我们对历史、对光阴,最正确、最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古老的宗祠,留存着每一个姓氏家族的记忆和历史,纵使波折,却仍旧默默记录着光阴里的故事。

位于肥东县八斗镇的吴氏宗祠,便是一处可以追溯至光阴里的存在。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咸丰年间遭洪杨之乱,片瓦无存。同治年间,族人筹款集资,另行选址,仿照原样重建宗祠。站定于宗祠之前,被偌大的“国公祠”三字先吸引了目光。只是,这吴氏宗祠为何命名为国公祠?曾八斗镇大吴村人吴复,累年征战、军功显赫,被封各种称号,在死后被追封黔国公,叶落归根后,为旌表功臣,明太祖在吴复故居大吴街建祠一所,雕像祀之,授“国公祠”竖匾。

国公祠徽式建筑,一派青砖灰瓦,一座飞檐翘角的五凤楼,翘角四周悬挂着风铃;门前一双石狮守护着宗祠,煞是气派; 门廊呈“八”字形状,正面立匾“国公祠”,两旁有荷花、蜻蜓等彩绘图案;门上刻有金色对联:“带砺分封扬休虎拜,公侯锡爵食报鸡鸣”。

顺着那飞檐翘角的痕迹,追溯时光。总能给世人自省、悔悟的冲动,我们总是犯着错行走,终究美好收场。过往亦是如此,积雪虽晒了日光,泛着耀眼的光,却依旧努着性子不融化,不知是眷恋着世间的温存还是害怕消失殆尽。不过,人生总归一场,光阴里的诉说我们听了就听了,无需太多牵绊,向前才是最本该的得到。

国公祠内的两院之间,中隔墙上留有一道圆门,墙上可见精美砖雕,另有二十四孝、八仙过海、花鸟龙鱼等图案,工艺手法也是十分精湛。檐角之上还未融化的积雪,更是将人带入了时光之中,太阳藏在云层中透着隐隐的光,而我们,正巧在这里遇见从前的人。

院内的更是有牡丹、金桂等花草,虽说是寒冷冬季的缘故,那些枝枝叶叶却依旧为这园中添就了一抹绿色,让人很容易与满月形的大门联想起来,寓意“花好月圆”。墙上一角排列着续谱修祠的捐款芳名碑,体现着族人敬祖爱族的情感美德。

今日所见的“国公祠”是由吴氏子孙筹资,捡拾旧砖瓦,在原地址按原祠堂样式修复而成。每年清明,皖、湘、贵、川的吴氏子孙都要赶至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也会有许多喜欢明代历史以及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游客来这里学习交流,更有爱好摄影的人也会来这儿采风拍照。

11【曹植衣冠冢、VR小镇】

【曹植衣冠冢,遗迹实地探访】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

相传曹植曾三顾八斗,第一次为公元213年,22岁的曹植随父征伐孙吴,曾长期驻军在今八斗镇一带,并为当地群众修建了一步两眼井。二顾八斗岭为公元215-219间,曹植督学,在八斗岭西南角修建学堂一座。三顾八斗岭为公元229年,曹植遭贬遣回东阿封地前给当地群众留下衣冠及其它随身物件,以为纪念。

曹植衣冠冢位于八斗镇八斗社区,具体位置:合蚌路34KM处西500米八斗中学体育场旁。原址于文革期间遭损,2015年重修曹植衣冠冢以纪念曹植与八斗的情缘。

【VR小镇】
合肥VR小镇位于肥东县撮镇镇,总占地面积1508亩,总建筑面积约58.4万平方米,由全球VR科技体验中心、VR人才培训基地、VR科技转化中心、VR孵化解析中心四大功能板块构成。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VR投资、创业、工作、展示、体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合肥VR小镇从项目立项开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龙华渔教育作为VR小镇的运营方,依托自身的龙头企业地位,引入了一批在VR行业中技术领先、高速成长的代表性企业,涉及VR设备、VR影视、数字娱乐、卡通动漫、无人机、智慧教育、三维数据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实现签约总面积5平方米,为VR小镇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VR小镇整体规划总占地面积150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8.40万㎡,建设地点位于肥东县撮镇镇桥头集路与裕溪路交汇处。建设内容包括VR体验轴、滨水观光休闲带、VR创业社区、VR企业社区、云计算社区、创意产业社区六大板块。

12【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南临淮南铁路和合马公路,北靠312国道,西邻合肥,坐落在肥东县与合肥市的城郊结合处瑶岗村。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均为清末徽派建筑,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总前委旧址、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总前委参谋处旧址、总前委机要处旧址、总前委秘书处旧址和总前委后勤处、警卫营、总前委医院、防空洞、墩塘等遗址。

馆藏文物近千件,其中一级革命文物6件。陈毅元帅代号"501"的专用电话机,谭震林穿过的布棉线编织草鞋;王德将军在总前委使用的机密文件箱,以及邓小平用过的马灯、粟裕用过的水壶、钟玉祥将军用过的望远镜、布草鞋和功勋章等。

在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前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几个大字,为当年曾亲临瑶岗的渡江战役指挥者之一、书法大师舒同1986年9月题写。纪念馆内有实物、图片(表)700余件,以及将帅题词、书画作品108幅,党政领导题词36幅。

总前委参谋处旧址原是张氏支祠,建于清末年间。位于华东局旧址往西行约200米,总前委进驻瑶岗时,参谋处设于此。参谋处为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部分珍贵革命文物展厅,这里收藏并陈列着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各种枪支、枪套、斧头、报刊、肩章、被褥和各种生活用品,以及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同志的回忆录和渡江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对他们的访谈录。

总前委旧址西边的是机要处旧址。旧址原是王景贤二弟的住宅,总前委进驻瑶岗村后是肖光、廖昌英等机要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解放后,该处旧址一直是私人住宅。它是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原是王景贤二弟的宅第,总前委进驻瑶岗后机要处工作人员曾生活、工作这里。
总前委旧址原是清末五品顶戴中书科中书衔太学生王景贤的宅第,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房子屏门格扇,地板房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

一进正屋东房为陈毅卧室,西边一间是时任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的卧室,最西边一间是刘伯承的卧室,两侧厢房是警卫人员的居室。二进正厅是总前委会议室。正面屏风上悬挂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北侧正中的展橱里展出的是渡江战役前夕,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一次总前委、华东局联席扩大会议,部署渡江作战任务和接管江南新区及支前工作会议的纪要等项文字材料。

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卧室在二进的东间,室内按原状陈列着架子床和一套西式办公桌,还有邓小平当年用过的一盏煤油灯。这盏灯是邓小平离开瑶岗时送给房东的。"文革"后,房东的后代捐赠了出来,这盏灯得以重新与游客见面。

小贴士:
地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安徽省于肥东县撮镇瑶岗村,南临淮南铁路和合芜公路,北靠312国道。
门票:合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门票:10元/人
交通:
公交路线:合肥市内乘坐公交6路、15路、28路、106路、147路至大兴镇下,随后换乘当地巴士抵达目的地。
自驾路线:沿裕溪路高架至大兴镇下高架,往前500米右拐进兴港路后直行,到达肥东撮镇,根据导航和指示牌走即可抵达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合肥肥东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合肥标志性建筑:渡江战役纪念馆
【合肥传统文化】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特色文化 合肥风土人情概述→MAIGOO知识
蚌埠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孙家圩子纪念馆导游词
在合肥,你不得不去的十大历史地标
安徽人游安徽·休闲皖中|文旅部推荐:立夏烽火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