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做了家务,能给他钱作为奖励吗?你的做法决定了孩子未来

冉莹颖曾经在《妈妈是超人》节目里向大家展现了自己家鼓励孩子做家务的“工资制度”。

在面对母亲的质疑时,冉莹颖说:“这样可以告诉他们东西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他们需要自己去体验。”

不容置疑,冉莹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事实上,节目最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并不是那么尽人意——孩子并没有像母亲预先设想的那样“好好工作”,导致最后因储蓄不足买不起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嚎啕大哭。

善于利用物质激励孩子做某一件事,这似乎是中国父母都会犯的通病。

“你今天好好吃饭了,我就带你出去买玩具好不好?”

“你今天把这桶垃圾倒了,我就带你去吃好吃的。”

“你今天把房间整理好,我就奖励你20块钱。”

......

专家表示,金钱的交换机制,会引起议价行为,进而导致孩子的正常行为受奖励机制驱使,在奖励缺失、或奖励低于预期的情况下行为失控。理想的行为机制是基于孩子自我认知的,即“正常行为是孩子自身需要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奖励的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奖励机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行为的主动性,让他们可以从中感知劳动带来的价值。但事实上,这也给孩子造成了一个误区,让孩子以为做家务就必然会换来某种奖励,这样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1

金钱奖励能让人做事,却不会让人主动做事

邻居家的曼曼前些日子向我炫耀了一套她为孩子设计的“做家务奖励机制”:

洗碗5元,拖地5元,整理房间10元......

她说:“现在小鱼比以前勤快多了,我让他做事,他就会做,反正他做一次我也没花多少钱,而且还可以鼓励他做家务呢。”

曼曼看着客厅里正在写作业的小鱼,眼中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可上个礼拜五下午回家的时候,我却发现事实不尽如此。

曼曼在院子里叫小鱼去倒垃圾的时候,小鱼一直在旁边讨价还价:“妈妈,我现在这么乖,你再多给我五元我就去嘛!”说着,小鱼还撇了撇嘴,可就是不动身。

曼曼无奈,只好又加了5块钱。

后来才听曼曼说,这已经是小鱼这个月第四次加价了。

金钱奖励表面上能促使孩子做事,但实际上却对孩子的主动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让孩子产生了唯利是图的心理。

人做一件事需要的是动机,而金钱奖励能让孩子做事,却不会让孩子主动做事。

因为一旦没有了奖励或奖励低于预期,孩子也就失去了做事的动机。

2

“雇佣关系”让孩子混淆概念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里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以色列一家幼儿园进行实验,对接孩子迟到的家长实施罚款,可是效果并不好,而且还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因为在罚款之前,家长迟到会为此感到内疚,因为他们遵循的是社会规范;可是罚款之后,他们只需要付钱就能心安理得,“迟到”有了价格。更残酷的是,当日托中心取消罚款之后,家长们继续迟到,因为他们发现价格变成零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都取消掉了。

按道理来说,家长迟到应用社会规范来约束,可是上述的例子反用市场规范来要求——罚款,导致家长们的意识里出现了一个混淆的概念:迟到=罚款,只要交了罚款就不会存在内心的谴责了。

而这种行为规范放在孩子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父母过于频繁地用金钱物质来衡量孩子的劳动行为,就很容易让家庭教育陷入“雇佣关系”的死循环中,让孩子形成“劳动=金钱”的错误概念。

一旦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根深蒂固,那么就会造成孩子在家庭方面责任感的缺失,容易抱着一种家务活事不关己的态度,做事前会跟父母斤斤计较、讨价还价,要求以更高的工资来彰显自己的劳动价值。

3

动机是前提,额外教育更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确实很重要,父母用“条件交换”的方式诱使孩子做事的动机也没有错,但是要想让父母的教育得到实质性效果、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做家务,决不能少了额外教育。

1、金钱不完全等同于劳动,但不否定用金钱奖励孩子

文章否定金钱完全等价于劳动的观念,但绝不是完全否定用金钱奖励孩子的做法。

孩子年龄小,对金钱的认知尚有不足,父母的“金钱奖励”给孩子形成了一种“金钱至上”的心理,孩子会“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似乎也不足为奇。

腾讯金融科技智库联合深圳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所共同发布的国内首份亲子财商教育研究报告《亲子财商教育:国际比较与中国启示》显示,财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尤其需要父母从小的培养。

所以,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正确的金钱观。

例如告诉他们自己赚来的钱是什么?钱该怎么用?

告诉孩子通过做家务活赚来的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是被认可的,是劳动额外的的附加值。掌握劳动技能本身,做得开心,才是劳动最大的奖励。

并且,为了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可以适当鼓励孩子存钱,把自己每次的“成果”都用存钱罐存起来,以此不断激励自己的孩子。

2、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行为影响很重要

我的侄女到现在不过三岁半的年纪,但却出奇地“爱干活”。

姐姐在家拿起扫把扫地,她就会在旁边有模有样地学;

姐夫在院子里给花儿除草,她也会在旁边用自己的小手拽起一棵棵的小草;

姐姐在房间里整理床铺,她就靠到床边用手轻轻地把床单捋平;

......

无论侄女干得好不好,姐姐也从来都没有去阻止过她,而是不断地鼓励她让她继续尝试。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孩子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看着大人干活,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模仿,这时候大人要做的,绝不是去阻止孩子,责骂孩子捣乱,而应该是主动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尝试。

比如家里打扫卫生的时候,你可以适当鼓励孩子:“你想不想过来尝试一下呢?你看这样(家长在一旁示范),很有趣的哦!”

在孩子初期具有简单沟通能力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弄脏身子而剥夺了他们接触外物的权利。如果他想模仿你干活,你就把自己手上的东西递给他(菜刀等危险品除外)或是给他买相应的塑料玩具,让他自己把玩尝试,一来二去可以培养他对家务活的信心和兴趣。

3、为孩子设计一套“做家务游戏”

如果单单循规蹈矩地把家务活当做一种“工作”的性质来看,自然就少了些乐趣。但如果能把家务活转换设计成一套游戏,那必然能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下班回家,吃完晚饭看着面前的一堆碗筷一筹莫展的时候,就可以想出一个办法:让家里的任意一个成员和孩子比赛洗碗,看谁洗得快,洗得快的可以获得某种奖励。

在这种情况下,让奖励和游戏相互联系起来,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钱奖励机制”了。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主动承担家务,间接激发孩子对家务活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劳动过后,要记得继续鼓励并且感谢孩子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事,就一定要用真诚的语言去鼓励他、感谢他。

和他一起做事的时候,可以对他的每一个小进步都进行具体的表扬,例如今天孩子地板打扫得比以前更干净了,你就可以鼓励他:“你今天很棒哦!妈妈(爸爸)很感谢你!你看地板扫得多干净,下次说不定就可以扫得比我更干净了呢!”

用温暖的语言让他感觉获得更多的爱、更多的认可,而不要轻易就想用冷冰冰的金钱解决问题。

好的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让孩子养成自发做家务的行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的是父母不断地努力实践和总结经验。

作为父母,不仅仅要对自己多一份苛责,也要对孩子多一份耐心。要知道,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孩子的影响也必将深远留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看待: “孩子做家务然后给点零钱, 再教她攒钱买东西这种教育方法”?
重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父母对孩子最有效的惩罚方式,值得了解!
父母对孩子最有效的惩罚方式,该怎样做?
家长千万别用金钱“贿赂”我们的孩子
专家支招:七个有效惩罚孩子的新鲜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