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项羽本纪》后感

《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七篇,也是本记中最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的精彩篇章。项羽二十四岁起事,三年灭秦、分裂天下,政由羽出、自称霸王。李清照赞其“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太史公则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结结实实的一个天才。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我不禁想窥探项羽这位天才在成长之路上付出过怎样的艰辛与努力。果然,太史公在第一段略微介绍项羽的身世之后,第二段即讲述了项羽的学习历程——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学剑不成又学万人敌(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总之是诗书、武艺、兵法全学过,但要么是没学成,要么学了点皮毛之后也没再学下去。可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三心二意、好高鹜远之人,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年代,得到了最大的果实——西楚霸王。正好女儿近日也跟我讲到有位天才同学,上课他不用听讲,同学们苦读到深夜,他却早早上床睡了,但成绩第一的名次永不旁落。

记得小学课本中有篇小猴子下山的文章,小猴子下山找吃的,开始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后丢了玉米,看见西瓜后又丢了桃子,看见兔子后把西瓜也丢了,最终空手而归。老师据此发挥,教育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只会一事无成。这可能是我学到的第一篇有关态度与结果关系的方法论文章。后来“十年磨一剑”、“十年寒窗”之类的文章故事看得多了,就完全接受了先苦后甜、梅花香自苦来的成功逻辑。

太史公对项羽的记载以及女儿对同学的讲述颠覆了这一成功逻辑。一个是正史对天才成长的讲述,一个是教科书关于方法态度的文章,让我思考成功难道真的会这么轻松吗?这是我读《项羽本记》的一个困惑,同时也是女儿对这位“天才”同学的不解。

不同的人天赋自是不同,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力能扛鼎,有人却无缚鸡之力;有人过目成诵,有人却转身即忘。但有天赋的人却未必能成为天才,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幼年时天赋远高于常人,由于没有后天的学习,几年后就与常人无异了;天赋并不十分突出的人也可以成为伟人,如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天性鲁钝甚至遭到小偷的耻笑,靠勤奋好学成为资质平庸而功成名就的典范。

女儿的这位同学有天赋,但绝不是天生奇才。老师上课他不用听讲,是因为他早就预习过并熟练掌握了,别人听讲时他可能正在预习更高年级的内容,总之无论如何知识都不可能自动跑到他的脑袋中去。这说明他只不过是比其他同学学得更早罢了。至于他不用挑灯夜读,只能说明他的学习方法和效率高于常人而已,而不是真的不用学习就能考第一!再说又有谁知道,当其他同学都在教室自习时,他不是一人在宿舍里挑灯夜读呢?如果哪天这位同学自已也认为他真的是天才,不用听课、不用学还能优于常人,可以肯定这一天就是这位“天才”开始凋谢之日。

女儿对这位同班的“天才”同学是如何学习的都不太清楚,太史公又怎么知道项羽真的书没学成呢?如果真没学成,项羽怎么能写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样雄浑大气的诗作名句呢!所以《本纪》当中讲羽学书不成再学剑,学剑不成再学兵法,学兵法又不肯竟学,只是太史公为了突出项羽“千古无二”的天才地位而刻意为之。在史记当中,此类手法不仅用在项羽身上,太史公为体现汉高祖刘邦是天生奇才、君权神授,甚至将高祖神化成系其母与蛟龙所生。这些非写实手法都需要读者思考和斟别。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有天赋,离开天赋培养不出天才。但天赋只表明潜质,激发潜质还得靠后天的勤奋与努力,过分强调天赋只会摧毁天才。不知道女儿对同学是否还有不解之惑。

 

20181124日(财务部 邱华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20篇人物传记,读懂中华民族那些“大写的人”
韩信第一,项羽第二,秦汉间谁的军事天赋排名第三?张良一针见血
项羽一个值得同情的英雄
《史记》告诉我们,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终究将会走向人生的失败!
为什么项羽要在垓下突围后自刎呢?
《鸿门宴》优秀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