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雾霾研究的大气学知识(大气及大气层结构)


1、大气层概念

大气层为地质学专业术语,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质及气象学对大气层的划分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地质学和大气研究领域,根据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逃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两极附近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这一层的显著特点:

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C。内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发射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膨胀上升,上面冷空气下降,故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的对流,对流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

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

l-2km以下,受地表的机械、热力作用强烈,通称摩擦层,或边界层,亦称低层大气,排人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此层。

1-2公里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称为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对流层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30—35knl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的特点:

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

三是在高约15—35km范围内,有厚约20km层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太阳光短波紫外线的能力,故使平流层的温度升高。

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暖层

80km到约500km称为暖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

5)逃逸层

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

大气层的划分见下图:

  


3、对流层按大气运行规律进行划分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1)下层

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

中层的底界在摩擦层顶,上界高度约为6公里。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

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28/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4)对流层顶

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过渡层,其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其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很大。对流层顶的主要特征是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变小或成等温、甚至成逆温型。低纬度对流层顶的气温平均约为-83℃,而高纬度却较高,约为-53℃。对流层顶对气流的上升运动有阻挡作用,往往使很厚的积雨云顶被迫平衍成砧状,使水汽凝结物和尘埃微粒等集聚于其下,因而对流层顶下面的能见度恶化。



4、对流层按流体运行规律进行划分

在对流层内,虽然位于对流层下层的大气会与地表产生摩擦,但上层的空气却没有受这种摩擦力所影响。所以在对流层上层及下层的天气现象都会有所不同。基于这种现象的差别,又可以将对流层分为大气边界层和自由大大气层。其中:

1)大气边界层

大气边界层也常常被称为行星边界层,因为它是处于旋转的地球上的。当大气在地表上流动时,各种流动属性都要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由此产生的相应属性梯度将这种影响向上传递到一定的高度,不过这一高度一般只有几百米到一二公里,在此厚度范围内流体的运动具有边界层特征。大气边界层结构存在多种划分方法。对于研究污染物扩散而言,采用近地面层、混合层和夹卷层的分法更为合理。其中:

近地面层:直接邻贴地球表面的空气薄层。其厚度约为0~100米。由于地面的摩擦作用,近地面层大气有明显的湍流特征,大气的湍流粘性远远大于分子粘性。由于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面的热状况有明显的日变化,因此近地面层大气的气象要素的日变化也很大。

混合层:混合层的范围由近地面层至夹卷层,一般情况下混合层最大高度900米左右,占大气边界层的70-90%。混合层是由于温度层结不连续产生上下层间的湍流不连续而形成。下层空气湍流强,上层空气湍流弱,这就造成不连续面以下能够发生强烈的湍流混合,使得位温、水汽等要素随高度分布均匀。由于混合层是湍流受热对流控制的近地面层以上的大气边界层,所以它也常被称为自由对流层。

夹卷层:夹卷层是对流边界层与自由大气之间的过渡层。由于来自对流边界层的上冲热泡的作用,在这一层里形成了对流边界层湍流大气与自由大气的混合,即夹卷过程。夹卷过程直接影响对流边界层的发展。夹卷层厚度很小,但作为大气边界层和自由大气层的分界线,对污染物扩撒和逆温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边界层的结构见下图:



大气边界层是大气与下垫面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层次,它与天气、气候以及大气环境研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命和工程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这一层次内,所以大气边界层的研究又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以及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相关。表现为:

第一:风速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风速在地表面等于零,而在大气边界层外缘同地转风速度相等。

第二:湍流结构在大气边界层中,大气流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第三:风向偏转在北半球,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见相对运动)的作用,顺着地面附近风的方向看,风向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向右偏转(见图),而在大气边界层外缘,与地转风的风向相合,风向偏转角度因时因地而异,一般可达几十度以上。

2)自由大气层

自由大气层是指远离地面、不受地面摩擦力影响的对流层范围。底部从大气边界层的顶部(大约800-1500米)至对流层顶(大约1200米)。

自由大气层中,由于没有摩擦力的作用,空气的运动主要受气压梯度力和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大气处于一个自由运动的状态之中。自由大气的上层部份,即对流层的上部会有急流流动着。其高度大约于离地面11公里附近,是风速最高的地方。

3)对流层结构及特点

对流层主要由大气边界层和自由大气层构成,其主要区别见下表:

  

综上所述,大气边界层和自由大气层构成最主要的区别是:

风速:自由大气层与地转风同速;大气边界层要小很多,在100m以下风速随高度呈对数律增长,以后逐渐减慢。

风向:自由大气层风向恒定,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大气边界层下部多变,而风向变化的特点是右旋,在边界层顶部趋近于地转风。

对流层结构见下图:



5、其他大气学概念

1)地转风

地转风是指自由大气中空气的水平等速直线运动,是指无加速度、惯性离心力不起作用情况下的运动.

2)气压带

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全球气压带分布见下图。


3)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度左右,对于以16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主导风向是针对具体的地区而言的,主导风向标识见下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云雨雪天气是怎样形成的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38 一次台风相当于多少颗原子弹?
风不同,景也不同|平流层|水汽|辐射|大气层|对流层
大气层
大气层的种类与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