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得开心的原因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

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01

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他们的心宁静而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02

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所以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03

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

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身心能量整合 

随着《诗词大会》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再一次重新触碰回诗词,那些曾经只是中小学要求全文背诵的内容,笔者也受到诗词大会的影响,重新再去了解一下诗词,发现其魅力之大,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若要问到“诗词到底有什么用?”《诗词大会》上的嘉宾郦波郦老师就曾说到:“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

无用,为什么还要读?无用,为什么还要学?无用为什么还要做?这是现今快节奏社会上大多数人面对无用之事的第一反应。
庄子曾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因为无用,才能自用。陈道明也曾写下《做点无用之事儿》,劝你做个无用之人。

但是从小到大置身于这许许多多的期望,期盼,期许中,被逼着报了许许多多的兴趣班,忙碌并踏实着。他们是否丧失了“真实”?他们做着许许多多世俗认为将来有用的事情,放弃了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这样的活法,是否还会有味呢?
周国平说过:“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人活着,是需要给自己心灵安一个家,是需要找到自己的灵魂,与自我达成和解的。
其实,真正的快乐,都是无用的。而那些有用的,的,却常常让人负累,焦虑,活得不快乐。古人之雅事,皆为无用之事。焚香、听雨、赏雪、候月、抚琴等等。
这些无用之事,现今又有谁会抽出时间来去做这些事呢!空闲下来,刷朋友圈的鸡汤文,刷明星八卦的微博,看狗血的宫斗剧用着难得空闲的时间,做着大部分碎片化的事情,却留不下你的片刻思考。做“无用”之事,它可以让你独处,沉浸其中,更好的思索生命的意义。

情侣的长存之道,所做之事也大多是无用之事,牵手压马路、看日出日落、天台看星星、一起赏月、一起看海、一起雪中漫步等等。
有着志同道合兴趣,督促着对方每天的努力固然很好,只是长久下来心里总感觉会缺失了什么。就连鲁迅与许广平的书信往来,也大都是些油盐酱醋、鸡毛蒜皮的小事。
其实所有思念都藏在了这油盐酱醋,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中了。正如“说了等于没说的话才是情话。”一日三餐的油盐酱醋,和鸡毛蒜皮的碎碎念,温暖了尘世里疲惫的你我。
做一无用之人
莫言因为“文化大革命”在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导致在最好的学习年龄在乡村劳动了十年,放牛、割草、种高粱、种棉花等等。

而他在小学时候便经常偷看闲书。许多人在离开学校后,便再少去碰书本了。我们从小到大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去读书,小时候是为了要考个好成绩,给父母一个交代。长大一点则是为了某个证书,为了提升工资而去读书。我们还能有不问目的,不计得失,只是单纯而纯粹去为了读书去读书吗?
读诗有什么用?无用,为什么还要读?读史有什么用?无用,为什么还要读?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读诗、读史能有什么用处吗?令自己升职?令自己工资提高?令自己解决掉一日三餐温饱?
这些都不能!诗词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周易·系辞上》有一句说得好:“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当我们做着许多无用之事,做着许多无用之功,其实这真的是无用的吗?我们只是还没有到自己的知识升华为财富和成就的时候。诚如著名学者易中天所说的那样,历史:百无一用但不可或缺,必有大用。

小结: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无用,才能之用。因为无用,才能为自己心灵安一个家;因为无用,我们才能知道对自己的真实;因为无用,我们才可以寻到自己的灵魂。
也正如郦波老师所说的:“欲领悟山水美景,必寻得山水的灵魂,欲寻得山水的灵魂,必先找到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与山水自然进行沟通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山水自然之美。”
因为有一日三餐的油盐酱醋,和鸡毛蒜皮的碎碎念,才能温暖了尘世里疲惫的你我,在往后余生中,愿你我都在这尘世成为一个无用之人,从而活出滋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哲理】一个人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智商太低!
所谓寻找快乐,就是不断放下自我
王阳明心学智慧之经典14:情绪不好,无法开心,是因为智慧不够
王阳明:情绪不好,是因为智慧不够【王阳明】第12集
禅语悟道
【禅语悟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