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体会

作者 / 饶凯华 饶旺福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三叉神经痛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根据其症状特点,本病属中医“头痛”、“偏头痛”、“面痛”等病范畴。临床上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具有疗效好,不易复发,副作用少的特点,现阐述如下。

1 诊病寻因 详辨病机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人至中年,五脏精气渐衰,阴阳逐渐趋向失衡,阳有余而阴不足,如果由于起居不慎,过度劳累,使阴精耗伤,以致阴不制阳,风阳内动,夹痰夹火上扰面部,阻碍经络,引起面痛;若适逢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侵袭,内外风相合,共同为患,风性上升,入于面部经络,经气不通,亦致疼痛。或由先天禀赋不足,天癸虚弱,女性受经、带、胎、产、乳等生理影响,易致肝血暗耗,冲任亏虚,阴精不足,经脉失养,若遇情志不遂,忧思抑郁,日久则更伤肝阴,郁而化火生风,风火灼伤面部脉络,导致疼痛。故较男性而言,女性更易患病。此外,饮食不节也是其主要发病因素,由于暴饮暴食、嗜肥甘生冷或饮酒过度等,使脾失健运,积痰郁热,痰热生风,痰因火动,风火夹痰上升,面部气血瘀滞,脉络不通,亦致面痛。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三叉神经痛虽然以面部局限性疼痛为特点,它却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从以上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因于肝者,多为肝阴不足,风阳内动;因于脾者,多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因于肾者,多为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此外,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常有瘀血内阻之象。因此,风火相扇,脉络瘀阻或痰瘀阻络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机,肝肾阴虚或脾失健运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标。

2 辨证论治 求本溯源

2.1 治本重在肝肾脾:前已述及,三叉神经痛主要由风、火、痰、瘀、虚这五个病理因素所致,然而此五者皆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产生。肝藏血,肝血具有濡养经脉的作用。从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上看,此经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皆为三叉神经分支区域。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火性炎上,风性升发,所以肝血不足最易生风化火,损伤面部经脉。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肝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赖肾水滋之,肾精又需要肝血之充养。在病理上,二脏常相互影响,肝阴不足可引起肾水亏虚,肾阴不足也可引起肝血亏损。

所以,肝血不足与肾精亏虚,皆为致病之本,治疗上也常常肝肾同治。此外,脾虚也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另一根本原因。脾虚易生痰,痰浊既可以直接阻滞经脉,又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痰瘀阻络,引起疼痛。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关键,不仅仅是止痛,更重要的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治其本,即补肝肾或健脾化痰,才能控制疼痛的反复发作。

2.2 止痛当从风与火:三叉神经痛发作期为素体阴虚遇诱因引触,阴虚化火,风阳内动,或痰热内盛,生风动火,风火相扇,灼伤面部脉络,而致发作性剧烈疼痛。《证治准绳》:“面痛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升发最易上扰头面致痛。风火之邪致痛特点为阵发性胀痛或抽掣样痛,常突发突止,伴灼热感,发作频繁,或呈电击样。其中,火热者,有虚实之分,或为肝胃实火,或为少阴虚火。肝胃实火者,痛势剧烈难忍常伴面红目赤,龈肿口臭,烦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结溲赤等症。少阴虚火者,常伴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烦热汗出等症。风者,又有内外之别,一般来说,病初起,病程短,感受风寒或风热者,为外风;病程长者,多责之于内风。而实际上,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大部分是内外风相兼为患,单纯的外风或内风所致者很少见,故治疗常内外风药同时用,很难截然分开。泻火则分实(肝)火与虚(肾)火。

2.2.1 祛风止痛:常选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虫类药物搜风通络、解痉止痛,天麻、钩藤平肝熄内风,白芷、防风、羌活、细辛、木贼草疏散外风。生石决明、珍珠母性寒质重,配合使用,加强了平肝潜阳之力,其中,珍珠母又可以镇心安神,缓解患者因疼痛发作所致的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2.2.2 泻火止痛:肝经实火者常选用龙胆草、夏枯草、黄连、黄芩、黄柏、羚羊角清肝火;阴虚火旺者多用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黄、桑椹子、旱莲草等养阴泻火,同时加用龟板、鳖甲等血肉有情之品,既能滋养肝肾之阴而退内热,又可潜降肝阳而熄内风。以上二者都需要加入生白芍30~50g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2.3 久痛入络要化瘀:中医理论中讲到久病多虚多瘀,痰瘀阻络,气虚血瘀,阴虚经脉涩滞生瘀,热盛气壅血瘀等致瘀的机制。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瘀”,其疼痛的特点都是痛处固定,日轻夜重,呈抽掣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有的甚至痛不欲生。因此,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过程中,化瘀药是必不可少的,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制乳没、苏木、血竭、川芎、田七等。其中川芎辛散温通,可上行头目,直达病所,为血中气药,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所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川芎可作为常规用药,一般用量30~50g。其它活血药物辨证使用。

2.4 痰浊阻络要涤痰:对于脾虚痰浊阻络者,治疗上当涤痰,常选温胆汤为主方加胆南星、天竺黄、竹沥、白芥子、白附子等药。李中梓言:“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所以在涤痰的同时,通常需加用白术、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之品以治其本。

3 典型病例

谈某,男,43岁,患三叉神经痛10年。2000年开始出现左侧面部阵发性疼痛,在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2008年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微创术,术后1年疼痛未发作。2010年春节后疼痛再发,之后一直口服卡马西平(得理多)200mg,每日2次,效果不显,仍于进食及刷牙时疼痛加重。遂于2010年8月13日至我院首诊。时症:左侧面部阵发性疼痛,呈刀割样,灼热感,进食及说话可诱发及加重,伴头昏,大便偏稀,睡眠差,纳少,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中医辨证为痰湿阻络,风火上扰。治以化痰熄风,清肝泻火,通络止痛。药用:生白芍 30g,法半夏 10g,胆南星 10g,陈皮 10g,竹茹 10g,枳实 10g,夏枯草 30g,天麻 10g,钩藤 30g,生石决明15g,木贼草 20g,全蝎 6g,川芎 30g,白芷 20g。治疗10日后,患者疼痛稍减轻,已停用卡马西平,仍感头昏,纳少,二便自调,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考虑为久病脾虚肝乘,肝阳偏亢,治以扶土抑木,健脾化痰。药物:党参15g,生黄芪 30g,当归 10g,川芎 30g,胆南星10g,防风 10g,白芷 10g,夏枯草 30g,天麻 10g,全虫6g,法夏 10g,羌活 6g,生石决明 15g,生白芍 30g,生地黄10g。服药半月后,疼痛仍有发作,但程度较前减轻,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考虑久病夹瘀,于是在原方基础上加桃仁、红花。药用:党参30g,生黄芪30g,桂枝 10g,白芷 20g,羌独活各 6g,全蝎 6g,细辛 4g,川芎30g,苍白术 10g,法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 15g,夏枯草 20g,钩藤 50g,白附子 6g,天麻 10g,桃仁 10g,红花10g。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疼痛明显缓解,仅偶于晨起刷牙、洗脸时稍感疼痛,中午以后发作很少。嘱其避风寒,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发物,注意休息,尽量减少面部刺激。随访至今,疼痛无加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三叉神经痛”的专题论述
三叉神经痛1
中医辨证治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针灸奇招有奇效!
三叉神经痛竟然比生孩子还痛...一个方子让你摆脱它的“折磨”
全龙汤 / 中药配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