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8年前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开设了唐诗课

前言

来青岛旅游的人,出了火车站都会去栈桥的海边走走,一路向东不久就会到达大学路。此路因在国立青岛大学门前而命名,如今这是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附近多是名人故居。 梁实秋、老舍、萧红萧军、洪深等人都曾经住在附近的鱼山路、福山路等处,唯有一个人的故居是在海大的里边,就是一多楼。 

 

一、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是在1930年31岁时来到青岛任教的,当时担任国立青岛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来青之前,闻一多已诗名远播,他在1923年和1928年分别出版了《红烛》、《死水》两本诗集,奠定了国内文坛的地位。

《死水》以后闻一多停笔三年,直到来了青岛才为《诗刊》写下了《奇迹》一诗,这首诗被认为是闻一多告别诗坛压卷之作。徐志摩称赞道说:“闻一多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出了奇迹。”不写诗的闻一多去做什么了呢?

闻一多去做学问了,闻一多的贡献不仅仅是写了几本现代新诗,他对于古典诗歌的研究成果被郭沫若赞为“不但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有人认为青岛的两年,闻一多实现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换。

他的学生臧克家在《闻一多的说和做》中写到: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闻一多写的研究性文章我们大多不太熟悉,但是有一句赞扬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话可能人人都知道: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句话和清人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起,被众多诗词爱好者借用,演化出了《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的说法,彷佛闻一多认为这首诗是唐诗的第一。

其实“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句话下面还有一句:“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没有人认为陈子昂是唐诗第一人吧!这篇文章是《宫体诗的自赎》。

1928年8月至1930年6月闻一多在武汉大学担任第一任文学院长,这一段时间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起始阶段。期间发表了《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楚辞斟补》。

《宫体诗的自赎》写成于“卅年八月廿二日”,也就是1930年的秋天,这时闻一多来青岛不久,在国立青岛大学开设了唐诗课。著名的诗人臧克家1929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0年幸运地成为闻一多的学生,在校期间,在诗歌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的鼓励与指点。

闻一多与臧克家都以新诗闻名,但老师半生研究古典诗词教授唐诗课,臧克家又是他的学生,师徒二人也都有不错的旧体诗,下面这两首是臧克家旧体诗:

《寄陶钝》

碧野桥东陶令身,长红小白作芳邻,秋来不用登高去,自有黄花俯就人

七律《书 怀》

天高地迥势巍峨,斗室谁甘坐婆娑?胜景贪看随日好,余年不计去时多。

闻鸡志壮犹起舞,引吭情豪欲放歌,四海翻腾风雨骤,思投碧浪化微波。

二、新诗与旧诗的认识

闻一多1912年十三岁时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期间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22岁时赴美留学。虽然五四以后开始大量创作新诗,但是旧体诗并没有放弃,特别是30岁以后似乎也放弃了新诗的创作。

闻一多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格律派,他推崇新诗,但是认为新诗也应该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其诗歌理论最著名的就是“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关于律诗他认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五四以后的1921年,闻一多在曾经在《清华周刊》说过:若要真作诗只有新诗这条道走…..1921年以前的《古瓦集》收录了他的几十首旧体诗,后来闻慧将其年轻时旧体诗收录于《闻一多青少年时代旧体诗文浅注》,可惜他的旧体诗远没有《红烛》、《死水》知名。

今天看来,闻一多的这句话有些道理,民国以后至今,出名的诗几乎都是新诗。 能够流传的旧体诗除了主席的作品外,好像再没有现代人的作品了。无论是叶嘉莹还是钱钟书,其旧体诗作品也没有胡适的两只蝴蝶知名,更遑论各种xx体了。

不久之后闻一多却对旧体诗产生了新的认识,出国以前闻一多回家乡成婚,写过一首七律《蜜月著<律诗底研究>稿脱赋感》:

春绾香闺镇彩霓, 东莱贷笔漫灾梨. 杖摇藜火兼燃梦, 管秃龙须半扫眉.

手假研诗方剖旧, 眼光独道故疑西. 洛阳异代疏泉出, 谁订黄初二月疑!

其中有“手假研诗方剖旧, 眼光独道故疑西”之句,可以看出其对于新诗和旧诗有所改变。闻一多在1925年回国之前,还写过一首《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椠纪以绝句》:

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鴃舌总猜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在这首诗里,闻一多把对于西方形式新诗的观摩与学习比喻成鹦鹉学舌,认为何如读破唐贤,重作旧诗。

 
 三、诗人与学者

回国2年后,1927年闻一多在南京中央大学教学。其以新诗出名出国又是学的美术,如今来大学教授诗经楚辞,不得不下苦功研究古典文学。在民国时代虽然新诗大行其道,但是旧体诗并不完全受到排斥,创作和研究旧体诗反而被认为有学问有文化。钱钟书曾经有一句话:

只有做旧诗的人敢说不看新诗,作新诗的人从不肯说不懂旧诗。

关于闻一多的旧体诗,老街看到过一段梁实秋对于其评价:"

闻一多长于图画,而且国文根底也很坚实,作诗仿韩昌黎,硬语盘空,雄洋恣肆,而且感情丰富,正直无私。这时候我和闻一多都大量的写白话诗,朝夕观摩,引为乐事。"

前一段话“作诗仿韩昌黎,硬语盘空”应该专门指的是其旧体诗,后一段话是指白话新诗。这段话有人说出自梁实秋的《清华八年》,我看文章马虎,竟然没有找到,却在此文中发现抗日名将孙立人竟然是梁实秋的同学,孙将军还是清华篮球队的主力后卫。

梁实秋是晚一届的清华同学,与闻一多一生为挚友,晚一年追随闻一多出国留学,并与闻一多一同来青岛任教,其故居就在海大旁边的鱼山路。

据臧克家回忆,1930年到1932年,闻一多在青岛期间:

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饭,几乎忘记了吃,夜间睡得很少.......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后记

1932年闻一多因学生风潮离开青岛,回到清华任教。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此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返家途中,突遭特务伏击遇难。

梁实秋1934年离开青岛,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台湾,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国立青岛大学在闻一多来青当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搬回到济南后,原校址改为山东海洋学院,1985年改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如今这里是海大的鱼山校区,周边多是名人故居,旁边的小鱼山可以俯瞰整个海湾,山下有鲁迅公园、海军博物馆,不远处是小青岛和栈桥。

闻一多当年乘船来青岛时,写过一篇散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崂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

@老街味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样推动近体诗改革,让它成为流行诗体?
漫谈当代诗词的语言风格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文学评论》:曾杨才访谈录
雪潮说诗
闻一多长孙:祖父经历三次学潮后被学生气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