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个非进士出身的宰相却要取消进士科

前言

唐朝科举中最重要的两种考试是:进士和明经。相对来说,进士要难得多。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到:

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神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壹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唐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进士开科264次,平均每科仅入选进士26人。更多的读书人老死于文场也无法中第。因此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而三十岁明经中第已经被认为年纪大了。当年白居易中第时,得意的写了两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那一年白居易二十七岁,但是他可不是唐朝最年轻的进士。

一、进士与明经

科举制度据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 ,到清朝光绪31年(1905年)最后一次,经历了1300年。

唐朝的明经以考察儒家经典的记忆为主。而进士科要考诗赋,诗是格律诗、赋是律赋,这种创作规矩较多,常常限韵、限题 。在《新唐书·选举志上》中,介绍了科举进士科加入诗赋的由来: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隆2年即公元681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说,如今的明经和进士大多是抄写背诵古人经书,挑选不出真正的人才。于是加入了“通文律”的要求。

赵翼《陔余丛考》中说,这就是进士科开始考诗赋的开端:

永隆二年,以刘思立言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材,乃诏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进士试诗赋之始。《陔余丛考》

北宋王溥认为,进士科考诗赋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

天宝十三载(754年)十月一日。试四科举人。其辞藻宏丽。问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道。(制举试诗赋。从此始。)《新编唐会要》

无论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总之在唐玄宗时期进士科就加入诗赋的创作。

唐朝杜佑的《通典· 選舉典》中说:

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可见,进士科录取的比例之低。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二、宰相的遗憾

在唐朝做官,当然不必一定进士出身,例如大诗人元稹是明经出身,也做到了宰相。不过即使做到了宰相,如果出身不是进士,也会被认为是一种缺憾。

《旧唐书》中记载,唐文宗时期的宰相郑覃也不是进士出身,开成初年(836),他屡次上书要求取消进士的考试。

覃虽精经义,不能为文。嫉进士浮华。开成初,奏礼部贡院宜罢进士科。初,紫宸对,上语及选士,覃曰:"南北朝多用文华,所以不治。士以才堪即用,何必文辞?"

帝曰:"进士及第人已曾为州县官者,方镇奏署即可之,余即否。"覃曰:"此科率多轻薄,不必尽用。"帝曰:"轻薄敦厚,色色有之,未必独在进士。此科置已二百年,亦不可遽改。

《旧唐书》 卷一百七十三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为什么这个宰相要废掉进士科呢?

郑覃认为,进士科考的内容,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什么平平仄仄、对仗粘连,都是花架子,浮华而不实际。并举例说,南北朝人诗文崇尚文华,但是朝代都不长远。

唐朝的格律诗,就是从南朝开始发源的,不过唐律更加完善。南朝齐梁以后诗人的格律诗(大多失粘)数量很多,其比重甚至多于唐朝人。陈子昂、李白当时复古,也是反对南朝与初唐的这种诗风。

不过皇帝说,进士科是先朝的制度,已经200多年了,怎么能够轻易废掉呢?

三、进士科的诗赋之难

进士科之所以难,是因为诗赋的创作要求比较高。这有点像诗词大会,明经,只需要能够背诵抄写解析古人经典就可以了。

但是进士科有更难的要求:“问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道”。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一首五言六韵(也有四韵八韵等形式,以六韵较多)的格律诗来,做出的赋也同样是骈文中比较难的律赋,大多要限韵限题。

例如天宝四年乙酉(745),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是一首五言八韵16句的排律,:

应历生周日,修词表汉年,复兹秦岭上,更似霍山前。昔赞神功起,今符圣祚延,已题金简字,仍访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孙体又玄,言因六梦接,庆叶九灵传。北阙心超矣,南山寿固然,无由同拜庆,窃忭贺陶甄。”

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800)试帖诗是《玉水记方流诗》,这是五言六韵的排律: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唐玄宗开元1年(714年)进士科,规定以 "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字为韵,赋试题目叫《旗赋》:

遐国华之容卫,谅兹旗之多工;文成日朋,影灭霜空。

乍逶迤而挂雾,忽摇曳以张风;

排回惊鸟,飞失断鸿。

至若混羽旗以横野,则睹之者目骇。杂金鼓而特设,则见之者气雄。...........◆风【东韵】

尔其誓将临边,兴师授律;

拥豹骑而长往,指龙山而冲出。

月阵联云,星旄斗日;

回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

匪旗之佐彼军容,则何以沙场清谧?...........◆日【入声质韵】

明明我君,四海无尘。

立徽号,建鸿勋;

为旗削蚩尢之迹,画蛟龙之文。

信侔功於巢燧,谅比德於姜云。...........◆云【文韵】

奄有天下,体国经野。

览兹旗之财成,故可得而言者。

俨孤峙以标众,列广形而助寡。

随时卷舒,任用行舍。

不务功以伐谋,良有足而称也。...........◆野【上声马】

.....后略.....

题要写”旗“,韵要按照”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个韵部来押韵。

无论是律赋、还是律诗,押韵都必须依照唐朝官方的韵书来押韵。熟悉作律诗的人知道,东、冬不同韵部。单单是押韵就够难的。押韵与平仄不对,称之为落韵,进士科有不少人就在押韵上栽了跟头。

据说晚唐诗人温庭筠是这方面的高手,因为作赋快,人称”温八叉“。《唐才子传》中写到:

(温庭筠)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

这些规矩如同带着镣铐的舞蹈,有什么实际用处吗?郑覃就认为“士以才堪即用,何必文辞?“所以他主张罢进士科。

四、最年轻的进士

那么唐朝人中,最年轻的进士是多大中第的呢?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大诗人白居易金榜题名,唐末五代时王定保撰《唐摭言》记载,白居易甚为得意:

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乐天时年二十七。

那一届进士中,白居易27岁,却是最年轻的进士了。

不过,和白居易一起在洛阳养老的好友之中,有一个牛人,在21岁那年就中第了。这个人是大诗人刘禹锡(772-842),他在贞元九年(793年)及第。

但是刘禹锡还不是这一届中最年轻的进士。刘禹锡的好友20岁就和他同榜题名了,这个人也大名鼎鼎:柳宗元。

更年轻的进士,是贞元九年的宰相陆贽(754年-805年), 据《新唐书 ·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八十二》记载: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

有考场上的幸运儿,就有科举中的失意者。孟浩然的好友王维走了玉真公主的门路,竟然成了当时的状元,而大诗人孟浩然、杜甫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

晚唐的诗人曹松70多岁才中第,当年唐昭宗在那一科考生中选了五位老人同榜及第 :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 。

这五位进士中有两位已经年过七十,三位过了六十。假如不是碰上皇帝开恩,这五个人恐怕也是考场上的炮灰,只有老死文场而已。

结束语

进士科难在束手束脚的创作要求,渐渐沦落成了浮华的形式。进士科不但难,而且出佳作更难,

到了宋朝,欧阳修主持科场,改律赋为古文(散文),录取了苏轼等人。王安石执政时期,又取消律诗的考试。结果宋朝文风为之一变,并导致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几位古文写得好的文人还被后人搞了个组合,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

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进士科依然是古代社会相对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种考试,能够看出考生的阅读量、创作能力、价值观等等。也能够打破阶级的壁垒,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向上的通路。

郑覃学问很大,做过皇帝的翰林侍讲学士。但他不是进士出身,似乎也不是明经出身,而是“门荫”出身,他父亲是唐德宗朝的宰相郑珣瑜。因此《旧唐书》中说郑覃”嫉“进士浮华。

@老街味道

 徒劳恨费声,一树碧无情,李商隐的《蝉》是在埋怨这个人吗?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为何有人说中含戏侮不可学习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科举为什么会把诗赋作为第一考题,是为了培养出大批诗人吗
为什么唐代很多诗人都热衷于做官?
花间词鼻祖温庭筠其人其事
从唐朝诗歌兴盛得到的启发
回到唐朝去高考,你能考上啥?
用来选拔人才的宋朝科举都考什么题_吴钩_腾讯大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