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中 两昆仑是指这两种人

前言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牺牲的六君子之一,临刑前写了一首绝命诗,《狱中题壁》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的两昆仑似乎成了一个哑谜,历来争论不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七绝的章法布局来说,前后一定是相互呼应的。从前边两个对仗句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典故,一走一留,所以最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定是呼应这两个典故。

一、百日维新

要想了解这首诗,一定要知道戊戌变法是怎么回事。

鸦片战争以后,目空一切的天朝上国终于感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于是也开始了学习西方,甚至组建了亚洲一流的北洋水师,可惜1894年的甲午一战全军覆灭,被迫签署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可以说是满清最有希望的一次改革维新运动, 上面有光绪皇帝大力支持,下面有一众有识之士积极推动。

可惜这个变法运动还有个名字叫做:百日维新。

这次短命的“百日维新”和唐朝的百日永贞革新类似,虽然都有皇帝的支持,可惜两个皇帝都是废物点心。

慈禧老佛爷一发怒了不得,光绪帝被软禁,下面跟着变法的人们遭了殃。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无处可逃,都被贬谪治罪。到了清朝,世道不同了,康梁一溜烟跑到了日本。康有为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在日本组织保皇会,募集了好多钱财,后半辈子过得还挺幸福美满。

但是在这次变法失败以后,还有人宁死不逃,这就是写下这首绝命诗的谭嗣同。

二、去的人 望门投止思张俭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据说谭嗣同五岁时曾经昏死三日,后来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书生,还在湖南办报纸,倡导开矿山、修铁路,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但是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却没有逃亡而是英勇就义了。

从这首诗中,可以发现谭嗣同其实看的很清楚,如果逃亡,未必不能存下这条姓名。因此谭嗣同在这首诗中第一句写到:望门投止思张俭。

望门投止出自《后汉书·张俭传》: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

张俭是东汉末年的人,因为弹劾宦官侯览,结果被反诬“结党”,于是张俭就逃亡了。而在其逃亡中,大家都很同情他,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也愿意接纳张俭。

谭嗣同如此写,意思是说,我不是不知道可以逃走,也不是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但是他不愿意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那样溜之大吉。据说谭嗣同与秋瑾一样,其实都有逃亡的时间,但是他们都放弃了偷生的机会。

在关键时候保存力量,不做无谓的牺牲,也是很明智的决定。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谭嗣同很理解逃亡的人。

张俭后来在汉献帝建安初期,又被朝廷征为卫尉。对于牺牲者来说,离开的人更是是一种希望。

只是谭嗣同可能没有想到,虽然变法的种子留下了,但是革命的种子生命力更加强大。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这种保皇派很快就被历史所抛弃。

三、留的人 忍死须臾待杜根

杜根,东汉颍川定陵人,汉安帝时期的郎中,杜根反对外戚专权,希望还政于汉安帝,结果惹恼了太后,被抓到大殿上用布袋装好,差一点活活打死。太后命人检查,以为他已经死了。

杜根被人救出后藏匿民间,为酒保十余年。汉安帝亲政时把他找回来作了侍御史。

和张俭不同,当时的杜根并没有逃走。二人虽然一走一留,但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谭嗣同把自己比作留下的杜根,据说谭嗣同不肯作“张俭”,原因是他认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其实,中国因变法而流血的人多了,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都是因变法而死。不过谭嗣同的牺牲,确实让这次变法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只是,杜根死里逃生,而谭嗣同却在也没有机会了。

四、去留肝胆两昆仑

无论是逃走的人还是留下的人,无论张俭还是杜根,都是仁人志士,没有孰高孰低、谁对是错。

因此谭嗣同说: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里的两昆仑,即是指张俭和杜根,也是指像张俭和杜根的人,离开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去的人,谭嗣同等六君子是留下的人。

不过,也有人说,两昆仑是指康有为、梁启超;还有人说是指大刀王五和康有为,例如郭则澐(1882~1946年)的《十朝诗乘》

其诗有云:“拔剑长歌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或谓“两昆仑”者,一为长素,一即王五。

长素是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的号,大刀王五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是谭嗣同结交的一位江湖侠士。

我记得小时候看达式常主演的《谭嗣同》时,还曾经对大刀王五抱有希望,认为他一定会在关键时刻截法场,救出谭嗣同。·

清末民国时期的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写过一本武侠小说:《侠义英雄传》时,其中也讲到这个故事:

曾有自命知道的人,说那“两昆仑”,系一指康有为,一指大刀王五。究竟是与不是,当时谭嗣同不曾做出注脚,如今谭嗣同已死,无从证实,只好姑且认他所指的确是这两个。

不过在下的意思,觉得这两人当中,当得起“昆仑”两字、受之能无愧色的,只有大刀王五一人。至于康有为何以够不上“昆仑”两字,不俟在下哓舌,也不俟盖棺定论,看官们大约也都明白,也都首肯。

小说家言,本不值得考据,另外他也说过,这是从别人出听来的。

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一个日本留过学的畅销小说作家,其《江湖奇侠传》被拍成了电影《火烧红莲寺》,引领了中国的武侠电影。

结束语

两昆仑,我个人以为,就是代表去和留两种人,也可以带入离开的康梁和留下并牺牲的六君子。意思是,无论去留,大家都是好样的。离开是为了保存力量,留下是为了理想而牺牲。至于大刀王五之说,降低了这首诗的格调。

据说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前两句还是用张、杜的典故,与另一首意思相同。最后一句略有区别:留将公罪后人论。这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究竟作张俭对呢,还是作杜根对呢?留下这段公案让后人评价吧。

而“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是直接做出了判断,去的人和留的人肝胆相照,都是仁人志士,不分高下。

@老街味道

 燕衔春信上江梅 谁有民间诗词接近唐宋水平 可以分享下吗?

李白写了2首望庐山瀑布 其中1首默默无名 却被西游记借去改头换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丨一日一诗
谭嗣同《狱中题壁》赏析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鉴赏
陈学峰:谭嗣同《狱中题壁》赏析
有感一首(世间无物抵春愁)原文
谭嗣同:狱中题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