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晋和、张海林:建设青海湖水库建议书(下)——也论西部不存无效蒸发


【编者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本公众号创办的座右铭,也是奋斗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推文质量、品质放在第一位,精挑细选。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宗旨,为更好地丰富平台内容与专业水平,力求打造水利行业精品公众号平台之精神,【水利天下】开办【百家论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进行热点解读、独到见解、沙龙研讨、案例或经验总结、分析等原创分享。本期为第156期,分享人(作者)是于晋和老师,本文经作者授权同意本平台发布,文章纯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平台观点,文责自负让我们一起致敬分享者并与诸位分享、交流,欢迎各位文末留言。


文章全文



建设青海湖水库建议书(下)

——也论中国西部不存在无效蒸发

新疆泰和龙水利科技工作室 于晋和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新疆建工集团 张海林

         

接前文:

于晋和:建设青海湖水库建议书(上)

于晋和、张海林:建设青海湖水库建议书(中)


6中国西部不存在无效蒸发  
世界上的所有荒漠地区的蒸发量都很大,因为某一地区严重缺水才会导致荒漠的出现,长期缺水就会沙漠扩大,被蒸发的水分飞到烈日下的高空,似乎无影无踪,因而被称为“无效蒸发”。世界上很多荒漠区都有无效蒸发,但是中国西部没有无效蒸发。
6.1有人把甘肃省民勤县的“无效蒸发”当作关键论据
“民勤县面积1.6万平方千米,多年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2644毫米,一年的纯蒸发量约2.5米,然后计算出蒸发水量:16000x1000000x2.5等于400亿立方米,仅民勤县一年就蒸发400亿立方米的水,蒸发完了就是盐碱沼泽”,蒸发水量“相当于一个三峡水库的蓄水量”。这一结论令很多人对西部调水的必要性产生巨大的怀疑,武断地认为干旱区的“无效蒸发”就是一个无底洞。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区的面积约为280万平方公里,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的面积约为213万平方公里,(1990年7月16日《中国气象报》作者:陈昌毓)
如果按上述计算,中国西部就是一块永远无法引水救援的蛮荒之地,像一个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干枯病人。
实际上类似民勤县这样的干旱条件,新疆遍地都是:南疆的若羌县,每年降水不足10毫米,蒸发量为2962毫米;北疆的克拉玛依,每年的降水量为110.9毫米,蒸发量为3008.9毫米;东疆的哈密降水量为35毫米,蒸发量为3089毫米。还有吐鲁番的降水量为16毫米,蒸发量为3000毫米,托克逊的降水量5.7毫米,蒸发量为3171.4毫米。
民勤县年蒸发量需要400亿立方米,是一种极端算式的结果,这个计算结果很容易吓住具有引水思想的人,更容易吓住不了解治理荒漠基础理论的人。中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永远也不会出现降水量达到2600毫米的气候条件,不论气候变暖还是变冷,西部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降水量,也决定了蒸发量。
不能因为西部地区的“无效蒸发量”太大而自设牢笼,畏缩不前,遮住自己的目光,束缚自己的思想,捆住自己的手脚。经过多年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大规模引水到西部的“无效蒸发区”使用,通过蒸发利用西北风向东南方向的山区供应水蒸汽,在西部荒漠地区的四大山系(四个降水区)降水,形成地面供水,空中供汽,山区供雨雪,然后再回流到西部去的无穷水循环中。这四大山系就是:
(1)天山~祁连山山系;
(2)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山系;
(3)黄土高原~太行山~秦岭山系;
(4)东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山系。
河西走廊是一个狭长的干旱缺水区,民勤县是河西走廊东部最极端的“无效蒸发区”,像一个楔子戳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中间。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绝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因此国家投资修建了专门为民勤调水的景电二期工程,每年调水0.8~1亿立方米。这点水对于民勤县来说就是杯水而已。蒸发水汽对民勤县当地来说是“无效蒸发”,但对黄土高原来说,民勤县就是为黄土高原提供降水的晾晒场和供应站。荒漠地区蒸发的水汽越多,飘移到山区的蒸汽就会越多,在山区积云凝汽,降水机遇也就越多,降水量也就相应增加。
河西走廊西部的蒸发水汽就不是无效蒸发了,这些蒸发的水汽在西北风的推动下,会进入祁连山,进入各系列河流的沟壑之中,在祁连山中部和东部地区形成降水,然后沿着系列河流供给河西走廊中部、东部地区,进行半循环用水,水和汽的运行轨迹呈锯齿形向东部方向移动,石羊河和黄羊河就在为武威市和民勤县供水。也有一部分蒸发水汽会越顶降落在大通河,湟水河和庄浪河流域,然后流入黄河。
         
图1 天山中部:海拔20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
如果说民勤县的“无效蒸发”成立的话,河西走廊有两个地方蒸发从来就不是无效蒸发,只要仔细观察敦煌和玉门地区的山体与河流的关系,这里的蒸发水汽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运行到祁连山西部后,在山体的迎风坡降下雨雪,然后顺着党河与疏勒河可以流回敦煌和玉门。这是典型的天然水循环系统,与新疆的伊犁河~巴尔喀什湖~天山西部的天然水循环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 
干旱地区的大量水分蒸发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但不能笼统地称“无效蒸发”,要具体地点,具体分析。因为有东疆广阔的干旱荒漠地区,现在从新疆到达祁连山的水汽太少,我们感觉到“无效蒸发”太多,如果将来大量引水到新疆,从南北疆飘来的水汽越来越多,祁连山的降水量必然会大大增加,整个河西走廊的受益就非常可观了。
蒸发水汽不仅在山区容易产生大量降水,也可以在山区的迎风坡形成大面积降水。
干旱地区有适应干旱的植被生长的环境,降水量达到400毫米就是地面植被茂密生长的基本条件。新疆的伊犁地区(417毫米),甘肃的平凉地区(511.2毫米),乌鲁木齐南部山区(400毫米),阿尔泰山区(400毫米),上述地区天然植物绿化面积广阔,原始森林密布,一片郁郁葱葱。事实证明,所谓“无效蒸发区”,根本不需要2644毫米的降水,只需要400~500毫米降水量就可以彻底改观西部荒漠地区的地面植被,基本上抑制沙尘暴的危害。

6.2黄土高原~太行山~秦岭的降水规律

图2黄土高原范围图
         
雨水是海洋和大型湖泊、湿地蒸发的水汽参与自然循环的过程,而河流就是这些雨水长期渗透汇聚的结果。在大陆深处荒漠蒸发的水汽也会参与自然循环。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为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陕、晋、豫7省区。
图3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
         
从天山缺口~百里风区~东疆荒漠区~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处在同一条西风带上,黄土高原是西部降水区的终结。
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黄河密集的支流与沟壑纵横交错,可以接纳西北风吹来的水汽云团;黄土高原的东部有太行山,南部有秦岭,西部有祁连山,两山一岭一高原中间包围着关中平原,只有三门峡~郑州一条“漏气”的缺口,呈“簸箕型”承接与阻击西北方向飘来的蒸发水汽,使整个黄土高原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南北疆荒漠戈壁和河西走廊,到过黄土高原的人都知道,黄土高原南部有许多地方绿荫如织,草木茂盛。
黄土高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6mm,总体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西北向100-200mm,中间向300-400mm,东南向600-700mm。以200mm和400mm的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为半湿润区。
黄土高原为什么由西向东降水量逐步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太行山~秦岭一带是中国大陆季风与非季风的交汇线,受西部寒潮影响,黄土高原会降水;受东部季风影响,黄土高原也会降水;受北部冷空气入侵,黄土高原同样会降水。当西部寒潮强于东部季风时,一部分水汽会飞越太行山与秦岭;当西部寒潮销声匿迹时,东南季风会飞越太行山和秦岭,也会在黄土高原上降水;当北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黄土高原仍然会降水。因此我们说,黄土高原是西、北部季风和东部季风的交汇地带,西、北部和东部三个方向吹来的季风都会影响黄土高原降水,加上三门峡这个“漏气”的缺口。这就是黄土高原的降水量为什么高于整个西部的重要原因。
太行山的最高海拔为3061.1米,秦岭的最高海拔为3771米,只要云气接近太行山和秦岭,就一定会降雨下雪。张小文研究员认为3000米的高山可以控制74.9%的蒸发水汽。
太行山脉垂直差异悬殊,小五台山一带的南坡,1000米以下为灌丛,有槲树群落分布;1000米以上偶有云杉或落叶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绿林,1600—2500米是针叶林,2500米以上是亚高山草原。说明太行山1000~2500米是降水丰富的地带。这一切都是太行山的海拔高度决定的。
引水到干旱地区,并非使用一次就被蒸发的无影无踪,蒸发水汽也有它运行的轨迹。在西北风的推动下,从乌云的走向和沙尘暴的运行轨迹可以总结出蒸发水汽的运行规律,从西部山区和黄土高原的降水量也可以判断出蒸发水汽的落脚处。
在西部寒潮来临时,干旱地区的风大降水少,沙尘暴出现而降水少,为什么?就是因为寒潮没有受到约束和阻力。山脉就是寒潮的阻力,寒潮路过平原和盆地,就风大降水少,遇到山区,风力就减弱,就降水,这是因为高山对寒潮有强烈的阻碍作用。
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空气进入中国,在阿尔泰山降水多,在天山降水多,在祁连山降水多,在贺兰山降水多,在黄土高原南部降水多,在太行山降水多,到秦岭北坡降水多。一句话,西部寒潮凡是遇到山区降水就多。这是因为高空中的大部分水汽,难以飞越3000米山体的阻挡。根据新疆的水文工程师张小文研究的成果:水汽在1500~2500米降落的几率最大。因此高山的这一带,降水最丰富,原始森林最密集。而800~1500米的迎风带,也是降水量较大的区域。
太行山除了受到西部寒潮和东部台风的影响出现降水之外,从蒙古高原经内蒙古的冷空气南下,也会在太行山~秦岭一带形成降水,只是西部和北部携带的水汽到达太行山~秦岭的水汽已成强弩之末,从东部季风吹来的大部分水汽也难以飞越秦岭罢了。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西部和北部的寒潮到达黄土高原时,风力骤减,空中形成漩涡,加上氧气含量降低,雨雪挟裹着黄沙黄土,失去在天上继续飘浮的能力,只有纷纷降落了。黄土高原既是黄土黄尘降落的地区,也是下雨降雪较多的地方,下雨降雪多的地方,飞扬的沙土也容易被击落。
太行山和秦岭,向东,可以阻挡季风的北上与西去;向西,可以消减西部寒潮的南下与东进。只要有大风,水汽就会随云团翻越高山,但在翻越之前,会有大量水汽在迎风坡降落,越过山顶的水汽只是少数。水汽不可能全部翻越,也不可能在山前全部降落。
太行山和秦岭这两座大山,号称八百里太行,八百里秦川,挡风降雨在所难免,那么横亘在大漠里的小山呢?

6.3宁夏大漠中的三座小山:

6.3.1贺兰山  

因为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使国人皆知。其实贺兰山在地图上看是很小的山脉,去过贺兰山的人都知道,贺兰山西侧是荒漠干旱区,东侧是银川平原。但贺兰山雨水充沛,森林茂密,满目苍翠,野生动物岩羊成群结队。说明贺兰山虽小但阻挡寒潮的力量不容小觑,阻挡寒潮降水的能力非同一般。    

贺兰山南北长220千米,东西宽20~40千米,海拔2000~3000米。主峰海拔3556米。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    

贺兰山年降水量400mm,森林面积约240平方千米,以云杉、油松为主,其余为山杨、山榆、桦树及多种野生果木和灌木。山地上部还有面积不大的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贺兰山在茫茫大漠和干旱的包围之中,成为宁夏西部天然绿色的中流砥柱,是因为贺兰山阻挡西部寒潮的能力强,故而降水量大。    

6.3.2宁夏同心县的罗山
同心县是一个“干渴”的地区,年平均蒸发量是2325mm,比年平均降水量的8倍还多109mm,这里有一座比贺兰山更小的罗山。
图4宁夏同心县罗山卫星照片
 罗山呈南北走向,绵延30多千米,宽18千米,总面积约33710公顷,海拔最高2624.5米,从高空俯视,罗山像一座被“旱海”包围的绿岛,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绿水青山。周边同样是干旱地区,罗山在西部寒潮影响下,降水量为400毫米,
而罗山周边干旱区的降水量只有200毫米。这400毫米降水量不但养育了罗山地表的所有植被,而且成为同心县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水源地。究其原因,是因为空中水汽运行的平面高度是1500~2500米,罗山高出固原平原1000多米,罗山正好处在民勤县的东南方向,民勤县的“无效蒸发水汽”在西部寒潮挟裹下,经过罗山时也容易形成降水,而且罗山的西北部农业区蒸发后的水汽,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回到罗山降水。

6.3.3宁夏海源县还有一座小山:南华山
海原县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黄河中游,年均降水286毫米,十年九旱,是宁夏最干旱的县之一。 
南华山位于海原县城南7.5公里处,平均高度2600米,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米,仅仅次于贺兰山,名列宁夏第二,南华山系六盘山余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35千米,宽25千米,年均降水量达600毫米,气候凉爽,牧草丰茂。原始森林近10平方千米,天然次生林分布于山之西北,人工育林27万亩,森林覆盖17万亩,森林覆盖率62.9%。
在西部浩瀚无垠的荒漠中,三座小山尚且可以阻挡西部刮来的水汽,变成天然绿洲,那么太行山和秦岭是吃素的吗?请看黄河中游的四大支流:渭河,泾河,洛河,汾河,径流量分别是:75.7亿立方米,19.11亿立方米,7.48亿立方米,26.8亿立方米。汇合到一起径流量为129.09亿立方米,是黄河径流量的22.2%。这是在西部严重干旱,荒漠戈壁赤地几千里的条件下,在黄土高原上形成的径流量,如果大西线引水到西部深层盆地,每年会增加多少蒸发水汽?盆地四周的高山每年会阻挡多少水汽形成增量降水?黄土高原的地形不会变,每年的西部寒潮会如期而至,增量的蒸发水汽必然会产生增量降水。这些蒸发水汽除了在西部产生水循环之外,也会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增加一定的降水量!
天山有三个水汽逃逸的缺口,尚且产生400多毫米的降水量,那么太行山与秦岭之间只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三门峡,这个缺口的走向与西部寒潮的运行方向并不一致,而是折向东北,因此西部寒潮想完全从缺口中逃出去,并非易事。
 王光谦院士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其增量降水是可以预见的,引水240亿立方米对黄河中游,其内循环的水量约80亿立方米,那么大西线工程按此比例引水1000亿立方米可以在天山~祁连山~黄土高原一带至少形成333亿立方米的内循环降水。
如果说河西走廊的东部地区属“无效蒸发”,是需要大量引水才能开发,才能发展的地方,光靠节约用水无法解决这里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那么向新疆引水就等于向祁连山增加降水,就等于向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天然河流供水,河西走廊的蒸发水汽又会给黄土高原的广大干旱区增加降水,这是不容置疑的降水规律。
中学地理课讲过:对流层在赤道12000米。两级8000米左右。万米高大气对流层,空气中水汽饱和度决定了能不能降雨。笔者认为:当地的蒸发水汽不会全部升高到10000米以上的高空,3000米是水汽凝结的强烈阻击线,1500~2500米是山区降水量最多的区域。
证据(1) 祁连山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300~3300米的阴坡、半阴坡,“雪岭云杉林广泛分布于天山海拔1500-2800米的中山阴坡带,”森林分布的高度上限为海拔2300~2600米,下限为1300~1900米。” 贺兰山的森林覆盖一般在海拔两千米以上;
证据(2)新疆伊犁河谷的蒸发水汽没有因为大气对流层在万米高空而减少降水,山区降水量为600~800毫米;
证据(3)张学文研究员的研究的成果,3000米以下的高山将消化74.9%的水汽。
太行山和秦岭从东、南两个方向可以拦截74.9%的水汽形成降水。
小结:西部山区的降水规律:山区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最大高度带一般位于中高山地区,盆地为少雨区。
(1)祁连山~秦岭~太行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形成的向北开放式“簸箕型”地形地貌,只有三门峡一个缺口,西北部寒潮到此已经是强弩之末,绝大部分水汽无法逃离这个“簸箕形”山体的阻挡,沙尘暴的黄沙土在这个“簸箕形”结构中失去飘浮的能力,那么蒸发水汽的飞行,来到3000多米的太行山~秦岭,也会裹挟着大部分尘土在黄土高原上降落。
祁连山~秦岭~太行山呈簸箕形三山结构,把大西北的蒸发水汽围在其中,加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汽循环,用不完再从三门峡排出去,流向大海。这个“簸箕”虽然敞开着北面的大口,但“簸箕”里的水汽永远都不会飘移到蒙古高原去。
(2)增加黄土高原的降水,可以靠大西线工程向西部引水,黄土高原旱地的种植,黄土高原的天然绿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向西部引水是最佳的选择。河西走廊东部“无效蒸发”水汽的最后归宿是黄土高原,大西线工程的实现,可以天然绿化整个黄土高原。
(3)三门峡的海拔高度为295米,是西部水汽在低海拔逃逸的唯一缺口。西部寒潮到来时,三门峡风口的风力最高可以达到9级,可是三门峡市的降水量为474毫米,说明路过三门峡的蒸发水汽与寒潮配合的很好,三门峡与天山缺口的降水量完全是两码事。西部季风来临时,三门峡风口可以逃逸一些水汽;东部季风来临时,三门峡还可以进入一些水汽,没有像吐鲁番那样只有16毫米的降水量。
图5关中平原图
(4)假如民勤县也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长20~30千米,海拔2500~3000米,那么民勤县还有无效蒸发吗?
无效蒸发”是人们对干旱荒漠区的严重误解,很容易让绝大多数人对治理荒漠产生绝望和无奈,屈服于荒漠的淫威和暴力,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预测:每年春季,是黄土高原最需要引水的季节,可是黄河上游天寒地冻,冰雪尚未融化,雨量也很少,春天是西部寒潮频繁光临中国西部的季节,因为黄土高原能够承接西部大量的蒸发水汽普遍形成大面积增量降水,大西线工程的引水必然导致黄土高原频繁降水,黄河中下游可能不再缺水,黄河上游的水资源可以尽量多地引向西部地区;每次西部寒潮到来的时候,黄土高原地区要准备经常防止大雨和暴雨;黄土高原的天然绿化将会大幅增加,植被覆盖率会大幅提升。
图6祁连山~秦岭~太行山“簸箕形”地形图

山脉决定降水,降水决定植被。
准葛尔盆地干旱区的蒸发水汽,会运行到天山~祁连山~黄土高原降水;塔里木盆地干旱区的蒸发水汽,运行到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黄土高原降水;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干旱区的蒸发水汽,也会运行到祁连山~黄土高原~太行山~秦岭降水;太行山和秦岭彻底挡住了西部寒潮的东进和南下,历次沙尘暴为什么将主要的黄土留在了黄土高原?为什么黄土高原在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太行山与秦岭的联手阻挡,假如没有太行山和秦岭,黄土高原一定会继续东移或南下。
中国西部没有无效蒸发。建设大西线,不用向黄河中下游调水,西部的蒸发水汽东输,就可以增加黄土高原的降水,一句话,只要向中国最西部调水,东部就会风调雨顺。
大西线引水之后,广阔的北疆荒漠上大量的蒸发水汽都会经过天山~祁连山~黄土高原~太行山和秦岭的严格阻拦,引到南疆的水源蒸发之后,会受到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黄土高原~太行山~秦岭的层层截断,降雨降雪,越顶逃逸的水汽只是少数,西部炎热,蒸发强烈,同时形成水汽循环的频率也会加快,降水量也会相应增加,怎么能说西部荒漠的蒸发水汽是无效蒸发呢!
         
7必须用人工疏通中国西部水循环网  
中国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距离海洋太远,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汽难以达到,自然水循环不畅,荒漠干旱区面积大,需要进行人工疏通。利用西部天然的地形地貌,将西南地区的水资源,进行人工辅助凿洞引水工程,引入的水资源在四周封闭的大型盆地里,想飘移出去也同样没那么容易。
蝴蝶会借助风力,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人类为什么不能利用风力,让蒸发水汽从准葛尔西部飞到天山,飞到祁连山,飞到黄土高原,飞到中国西部干旱缺水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强烈的西风,让蒸发水汽从塔里木西部飞到昆仑山,飞到阿尔金山,飞到祁连山,飞到黄土高原和太行秦岭,形成中国西部水网呢?
7.1,引水到北疆地区使用,将准葛尔盆地当作晾晒场,等待太阳热能的蒸发,等待西部寒潮的到来,相继引起天山~祁连山~黄土高原降水过程,形成天~祁~黄水汽循环网;
7.2,引水到塔里木盆地,等待太阳热能的蒸发,等待帕米尔高原诸山口的寒潮到来,引起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蛙跳式降水,形成昆~阿~祁水汽循环网;
7.3,引水到柴达木盆地西部,等待太阳热能的蒸发,等待西部寒潮的到来,引起东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黄河上游降水区的降水,完善青海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的水汽循环网。
7.4,引水到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居延海、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居延海和两大沙漠就是巨大的晾晒场,蒸发水汽在西北风的推动下,东移到祁连山东部和黄土高原,同样会在祁连山东部~黄土高原一带下雨降雪,从而形成中国西部南北呼应的水汽循环大网络。
沙尘暴天气是黄土高原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西北风是西部蒸发水汽向东南方向飘移的主要动力,应该充分利用中国西部大气环流的运行规律,向中国西部大规模引水,可以增加西部各干旱缺水区域乃至黄土高原的降水,促进中国水汽循环网络的发展。只有大西线工程向中国西部大规模引水,才能破解胡焕庸线,才能拯救中国西部的半壁江山。
无论大西线工程还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否上马,青海湖水库项目都应该尽快论证,勘查,先用青海湖咸水和黄河上游的部分水源治理柴达木盆地和罗布泊南部,再适时向塔里木盆地引水。建设柴达木盆地畜牧业发展基地,为大西线工程上马准备移民安置基地;扩大塔里木盆地绿洲,为中国长治久安增加和储备战略耕地资源,强化中国西部屯垦戍边的实力。
水是西部发展的命脉。中国西部没有大量生态水,环境保护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青藏高原海拔3500米以上,我们应该敬畏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敬畏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但不能敬畏西部的大沙漠,大戈壁,不能对任何自然现象都生敬畏之心和逆来顺受。只要有了充足的水,沙漠和戈壁就是人类生存的天堂。柴达木盆地多数荒漠区海拔2700米,河西走廊1500米,塔里木盆地800米,准葛尔盆地只有300~500米。
大沙漠和大戈壁是地球的癌症,我们必须要治理和消灭沙漠,否则我们就会被大沙漠和大戈壁消灭。中国的大西南有那么多水外流和入海,大西线为西部规划了引水思路和线路,我们凭什么要向大戈壁妥协?凭什么要向大沙漠低头?人类与大戈壁势不两立,人类与大沙漠不共戴天!
人不犯沙,沙必犯人;
人不治沙,沙必治人;
人不灭沙,沙必灭人。     
 
8建设青海湖水库的重大意义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的湿润盆地,将青海湖当作黄河之肾来维护,把青海湖水库当作中国西部的水塔来建设,是保护和治理黄河以及为大西线调水的重要关键性骨干工程。是中国水网的一部分,青海湖作为淡水水库,照样可以作为国家公园。
8.1柴达木盆地是距一离青海湖最近、最容易排泄咸水的地方,也是青海省盐化工产业基地。青海湖咸水是治理柴达木盆地和罗布泊南部地区的先遣性水资源,柴达木盆地中心湖泊距离东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很短,昆~巴山脉与柴达木盆地落差很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水汽蒸发~水汽运行~雨雪降落~汇聚回流的水汽循环过程。青海湖排咸水进入柴达木盆地,第一年就可以使用淡水治理柴西,治理罗布泊南部的盐碱土壤,还可以获得大量降水,天然绿化柴南和柴东。
在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同时,应该先开发利用青海湖的咸水资源,治理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让青海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青塔干渠修好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会因为降水量大幅增加而发生质的变化,天然绿化和天然植物覆盖率会大幅提升,天然优质牧场面积会大幅增加。
8.2,青海湖水库是未来大西线工程的大型调蓄水库,是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的佼佼者,是大西线工程的重要附属设施,也是关系黄河中下游防洪安全的总开关,更是中华民族的万年天然大水库。
黄河干流洪期泄洪是系列水库无可奈何的措施,是水库避免溃坝漫堤纷纷自保的指令性任务,是水库蓄水能力太差的表现,也是对下游不负责任的态度。洪期泄洪与下游的暴雨叠加只能加重下游的洪灾。青海湖水库的库容就不存在洪期泄洪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对黄河上游进行削峰,青海湖水库永远没有弃水。
8.3长江、黄河年年入海10000亿立方米是一种浪费;雅怒澜每年6000亿立方米水资源全部出境也是一种浪费;青海湖1050亿立方米咸水资源长期闲置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中国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要青海湖水库;建设大西线工程也需要青海湖水库;治理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调控黄河入海水量同样需要青海湖水库。
8.4,大西线工程是沟通中国七大自然江河的副动脉,调水的高线方案不能轻易放弃(包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黄河之贾曲是开发建设青海湖水库的关键高度,高水高用也是一种节水优先的措施。不论大西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还是黄河流域的节水用水,青海湖水库都是得天独厚,永远无法替代的水利枢纽工程。
8.5,西部地区长期被置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之外是西部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只有向西部大规模引水才能给西部带来大发展,大开发的机遇,只有给西部大量引水才能改善整个西部的生态环境,只有给西部地区大量引水才能促进西部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边防牢固,长治久安,城乡发展,人民幸福。
8.6,大西线工程引水到中国西部,给西部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改善,一定是良性循环,良性干预。大西线可能无法彻底改变西部干旱的气候,但可以将干旱地区变成半干旱地区,增加湖泊,湿地,沼泽和绿洲,减少戈壁沙漠面积,降低西部各盆地的气温,就是改善了西部的生态环境。
建国70多年,我们搞了无数个水利工程,就是没有跨区向西部干旱区超深盆地引水,也没有取得超深盆地调水工程的实验成果。 
 
9青海湖水库前期运行的困惑:  
9.1,青海湖水库有10~15年的排泄咸水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段时间青海湖水库因为水质未达标,不能直接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提供安全水源,但是为了长期的利益,建议尽最大限度排泄青海湖水库的咸水,缩短青海湖水库的排咸时间,早日投入使用。
9.2,黄河干流系列水库常年低位运行,可以防止整个黄河流域的强降水袭击,与此同时,黄河干流系列水电站也会因为低水位影响,损失一定的电力收益,建议水利水电部门科学调配水源,在减少浪费和防洪防汛的前提下,保证常年发电需要的水量。
9.3,黄河干流系列水库,每年汛期到来之前低水位运行,改由青海湖水库大量蓄水,短时间看损失了一些发电量,洪水到来时,可以保证系列水库尽最大可能蓄水,等洪水过后,系列水库照样能发电,而且是有序发电,减少弃水。
  
10大西线工程的引水成本问题:
很多人提到引水,首先想到用水的成本,认为农民用不起大西线工程的高价水。水价问题成为人们否定大西线工程的重要理由。不能一说引水首先想到农业农民农村缺水。中国西部严重缺水,实际上已经影响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既然设计这样大规模引水工程,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附加值高的行业用水,
1、青海湖水库引水到柴西、塔西、甘西和准西,,首先可以用于沿途水利发电,首先把水卖给电力公司。青海湖水库3196米,引水到柴达木,有效落差是200米;引水到塔里木,有效落差约1800米;引水到河西走廊,有效落差1000米左右;引水到准葛尔,有效落差是约2300米。大西线正常运行后,在西部系列山区产生的增量降水又形成增量水利发电。
2、引水西部首先为工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油气开发提供充足水源保证。引水西部地区,小农经济永远用不起高价水,工业矿山油气资源开发用高价水没有问题,水产养殖用高价水也没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发展高效农牧业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谁说农民用不起高价水?与此同时,农牧业用水产生大量蒸发水汽又变成了生态水。
3、如今西北的水源已经用到了极限,南北疆用水达到82%,河西走廊80%以上的水用于农业灌溉。由于缺乏生态水源,整个西部的耕地盐碱化荒漠化面积在扩大。不能因为投资大、水价高就停止向西部引水。

笔者认为,大西线的水价必须参考如下因素:
(1)应该减去大西线沿途发电用水的成本;
(2)应该减去每年黄河长江的抗洪救灾资金和抗旱救灾款物;应该减去每次抗击沙尘暴灾害给工农业的救灾款项;
(3)应该减去每年黄河系列水库的弃水成本;
(4)应该减去引水给黄土高原的增量降水成本,应该减去每年为天山,祁连山,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增加冰川的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本;
(5)应该减去每年为黄河中下游节水100亿立方米的成本;
(6)应该减去沙尘暴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老百姓看病治病的成本;
(7)青海湖水库是一项万年收益工程,水库的固定资产投资折旧年限应该按万年计算成本;
(8)引水会提高西部戈壁荒漠的地价,戈壁赤地千里,荒漠寸草不生,地价从0元逐年上升到万元甚至更高,用水户应该享受土地增值部分的红利;
(9)大西线引水带来的社会稳定,水价应该减去高昂的维稳成本;
(10)建国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西油东输,西气东输,西煤东输,西棉东输,西电东输,国家困难时期,新疆人勒紧裤腰带,西粮东输,人们从来不计算成本,也从来没有想过西部油气煤棉粮电是用水换来的。如今西部地区需要大开发,没有水,大开发就是一句空话,就会西人东输,西部的人才东南飞,这是新疆发展战略最大的损失。发展大西北,缩小东西部的贫富差距,把东南飞的人才吸引回来,让建设大西北的人安心,让他们的后代自愿留下来,这就是最大功效,就是最低的成本;守护好西部边防安全,就是最小的成本。     
 (11) 不能因为西部人口数量少、GDP低、引水成本高就可以得过且过,任西部地区自由发展,西部贫困是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多的根本原因,
 
11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1.1 为减少黄河中下游入海水量,减少黄河中下游洪涝灾害,建设黄河流域最大的调蓄水库,使青海湖水库成为中国最大的节水工程;
11.2 青海湖水库可以储存每年黄河干流系列水库泄洪腾库水量,最大限度地为黄河流域城乡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是防止黄河流域大汛,减少洪涝灾害,减少干旱损失的利器;
11.3 青海湖水库可冬储大量水源,减少黄河夏蒙段冬季凌汛灾害;
11.4 用青海湖1050亿立方米咸水天然淡化治理柴达木盆地和供水塔里木盆地,用青海湖部分咸水在罗布泊南部地区种植海水稻并改善罗布泊南部大面积盐碱地;
11.5 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大西线工程上马准备特大型调蓄水库,可适度调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原供水计划,向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逐年增加供水;
11.6 建设青海湖水库,在黄河上游实现高水高用,为“五口通祁”引水工程提供了可能,为向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北疆引水作准备,最大限度地利用河西走廊的系列河流、系列桥梁和系列供水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征迁移民安置投资;青海湖水库工程可以为西部四省区工矿业发展提供大量水源,可以大面积地解放中国西部的荒漠土地和天然牧场,大规模移民到边疆,屯垦戍边,促进西部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保证西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图7青塔干渠形成的水汽循环示意图
11.7 青海湖水库工程迎合中国西部寒潮的运行规律,增加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降水量,提高大西线引水工程的用水效率,并为天山~祁连山~黄土高原降水带提供蛙跳式增量降水;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黄土高原提供叠加的增量降水;为太行山~秦岭~关中平原提供更加丰富的增量降水,增加天然绿化覆盖率。
11.8 建设青海湖水库,可以人工形成青海湖~张掖以西(包括半个青海,半个甘肃,半个内蒙,整个新疆80%的荒漠干旱地区)引水~运汽的水资源大循环网;可以充分利用太行山与秦岭在中国大地上设置的“簸箕形”地形地貌,等于向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增量降水的空中引水工程,成为中国水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图8 水汽循环示意图
    
西部寒潮往东刮一一空中向下降水
||||||
||||||
||||||
水汽向上蒸发一一地表引水往西流
(西部水汽资源循环网)  
         
11.9 引水到中国西部,只会对西部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只会降低西部地区的空气温度,增加西部地区的空气湿度,只会对西部地区产生增量降水,增加西部所有超高山区的冰川储量。
11.10引水到中国西部,必然导致西部干旱地区超采的地下水得到补充,促使地下水位恢复正常,促进地面植被的快速生长。
分析完太行山~秦岭的巨大作用,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对中国的水利部门大声呼吁:干旱的沙漠只有用大量的水来治理,贫困的戈壁必须用大规模引水来绿化和耕耘,我们应该暂时搁置在大沙漠面前逆来顺受的奇谈怪论,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引水之路,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引水奇迹和治水治沙经验,让外国人到世界的东方来请教取经,而不是中国人到国外去寻找什么先例。
中国西部荒漠必须通过大规模引水治理,因为青藏高原上有雅怒澜金雅大黄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因为青海湖可以覆盖中国80%的荒漠区;因为中国西部经常受到寒潮的侵袭可以将蒸发水汽从空中输送到四大降水带;形成西部水汽循环网;因为向西部引水可以在黄河中下游取得可观的增量降水。
老子曰:上善若水。引水治沙,以柔克刚;用水治沙,以弱制强!只有水才是沙漠的克星,才有战胜沙漠无穷的力量,万物生长靠太阳,更要靠水的滋养。
只有水,才能在沙漠中间筑起绿色屏障。
只有水,才能建成阻挡沙漠的铁壁铜墙。
只有水,才能斩断千顷戈壁的入侵扩张。
只有水,才能编织万里沙漠的天罗地网。
中国的沙漠最好治理,因为我们有青藏高原这个天然水塔,因为我们发现了中国地理的三级台阶,因为我们发现了雅努澜金雅大黄之大西线引水线路图,因为我们摸索出了西部水汽循环的运行规律,因为我们有青海湖水库作为向西部引水的超级调蓄水库,因为我们有中央集权制的社会主义制度,因为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经验,历史给了我们这样美好的向西部引水的机遇,千载难逢!让外国人到中国来求学取经吧。
         
图9大西线工程形成的水汽大循环示意图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大沙漠,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天上下雨少,地上水不够,地下水超采。治理大沙漠必须大规模引水到中国西部,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取代。   
如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科学的生态的大型水利工程,那么大西线工程就是保护中国西部的科学的生态的发展的伟大工程,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向西边有全程自流的引水资源,在东边有太行秦岭可阻挡云汽的大循环地形地貌,中间有天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巴颜喀拉山层层阻击水汽降雨下雪,可以充分利用之,造福中华民族!
青海湖水库是规划中国大江大河的节水工程,是沟通国家西部水网,连接新青甘蒙四省区水网的大型国家级水利工程项目。
不要到国外去找什么先例,国外所有的大沙漠都没有中国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想引水,要穿越数个矛盾重重的国境线;阿拉伯大沙漠想引水,没有青藏高原这样的丰厚的水资源,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沙漠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地貌优势。我们建设大西线工程就是史无前例,中国人民治沙治水的智慧是超群的。     
(二)建议:
建议(1):有关部门重视青海湖水库的建设方案,将青海湖水库纳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大纲;
建议(2):先上马一项100亿立方米的拉青干渠,将柴达木盆地当作引水试验场,测算引水100亿立方米咸水可以获得多少淡水。
建议(3):国家水利部门应该尽快进行大西线工程方案的研究、论证和实施。   
青海湖水库建议书部分参考文献(重点)  
(1)李伶著:《西藏之水救中国》,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2006年8月第三次印刷。
(2)子雅著:《飞龙构想一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新思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2015年9月第一次印刷。
(3)张金良,景来红,李福生,杨立彬一一著《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研究》,长江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2019年11月第一次印刷。
(4)马怀新,刘世庆等著:《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2006年5月第一次印刷。
(5)艾山江·阿不都赛买提,李真:《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夏季气象状况分析》(网上文章)
(6)李于洁:《从通天河调水挽救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危机》2019,2,17上传互联网
(7)李于洁:《塔里木盆地从外域调水研究》(互联网文章下载)
(8)韩永翔等,塔里木盆地中的大气环流及沙尘暴成因探讨》
(9)檀成龙:《中国陆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统计关系分析》,《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微信群交流文章)
(10)《柴达木盆地风成地貌类型与晚全新世古风况恢复》吴桐雯李江海杨梦莲
(11)张存杰,郭妮:《祁连山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
(12)袁敏编著:《大西线调水战略研究》气象出版社
(13),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博士:新疆盐尘暴调查
(14),新疆的降水--新疆气象手册(18)第2篇第3章·水分,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作者供稿于2023年6月

         
另:在笔者完成本建议书之时,有朋友提醒,让我注意观察一下河西走廊的山丹县。
山丹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永昌,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南北长148公里,东西宽89公里,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 山丹县海拔1550-4441米,地势三面环山,东南高,西北低,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降水量为187.7毫米。山丹县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耕地85.7万亩,常年耕种面积46万亩。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县区。山丹县海拔1832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风灾、洪灾、沙尘暴、冰雹等,境内祁连山耸立于南,大黄山雄踞于东,龙首山屏障于北,丘峦起伏,沟壑纵横。除山区外,县境南部和东部为冲洪积平原,中部为槽形地带的冲积平原,瞭高山区为褶皱低山丘陵,东北龙首山南麓为波状丘陵,北部红寺湖地区为封闭型沟谷平原,全境自东南向西北缓斜坡降,地质构造处于河西走廊地震带。兰新铁路、312 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全境。
山丹县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已成为多部电影的外景拍摄地。2022年山丹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22亿元,增长6%,人均生产总值53983元。 
经过反复观察,笔者认为山丹县也是河西走廊中部的天然水汽全循环区域。只要加大黑河流域的引水,山丹县的降水必定会成倍增加。

附:作者简介



作者于晋和老师
【作者1简介】于晋和,男,1957年9月生。
1976年8月高中毕业,在兵团187团5连上山下乡。
1979年1月~1981年1月考入奎屯师范学院中文系并毕业。(大专)
1981年3月~1989年5月,在福海县二中任高中语文和历史老师。
1989年5月~1993年调入福海县黄金公司任黄金矿长兼副经理。

1993年任自治区工商联矿业总公司珠宝部经理。

1997年~2015年,任新疆泰和龙工贸发展有限公司(私企)董事长兼总经理。

期间2005年~2016年,当选为新疆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和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

2015年~至今,研究向新疆塔里木盆地及西部四省区调水工程方案,发表有《通塔引水工程方案策划书》、《建设青海湖水库建议书》等多篇论文。

作者张海林老师

【作者2简介】张海林:男,汉族,1968年3月生,水利水电工程高级工程师,联系电话13999255897。

1986年12月至1993年9月在中建新疆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水利分公司从事施工技术工作;

1993年9月至1995年9月在新疆建筑职工大学学习;

1995年10月至2006年1月在新疆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水利分公司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历任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分公司副经理等职务;

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在南昌工程学院学习;

2009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新疆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水利分公司任经理;

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新疆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市场部分管水利业务,任副经理;

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在新疆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水利事业部任经理;

2022年6月至今在中建新疆建工集团市场部高级经理、水利业务负责人、抽水蓄能领导办公室副主任;

工作期间从事农田水利、防洪、引蓄调水、水能和抽蓄工程建设;

主要在水能资源开发、水资源配置、跨流域、跨县域调水开发等领域深度研究;

重点在《电子尺的数据采集通信装置》使用新技术研发应用有所突破。

本期【百家论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大家有需要交流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分享,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编辑:薛国强
审定:于晋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岭如何改变中国?
选考Ace课堂主题探究专题五水循环与洋流
顾景林 | 西北降水及黄河水沙近况管窥
中国的自然环境
期末总复习(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