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底为什么要拍《碟中谍6》这部像花絮一样的电影呀?

作者:Richard Brody

译者:Issac

校对:内田枸杞子

来源:《纽约客》


索伦·阿拜·克尔凯戈尔于1846年写了《当今时代》一文,文中他公开谴责当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趋势——他将那个年代总结为「没有激情」的时代——即「将『勇敢』和『热忱』都转化为『炫技』。」


我不确定这样的评论是否也能适用于当今的现代公众状况,但其在很大程度上肯定能够解释克里斯托弗·麦奎里自编自导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不断收获的特别评价。


《碟中谍6:全面瓦解》


这部电影——《碟中谍》系列的第六部——拍得很聪明,但它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却让你难以理解。


该片在电影工业化上技巧娴熟,让人所钦佩的也恰是它的工业化水平:这部电影的基础结构清晰可见,同样明朗的还有它那像是钟摆一样悬挂着戏剧内容的线索,而这样的线索所带来的观影乐趣和制作花絮所带来的毫无二致,只不过这样的花絮视频没有放在幕后花絮中,而是整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部制作特辑。


在观众们不再那么警觉、因这部电影拍摄期间的「各种技巧」所带来的资讯娱乐而震惊的时候,影评人群体则在忙着寻找其电影奇观和电影制作的经典时代之间的连接。


原来阿汤哥也会老


媒体向公众大肆宣传汤姆·克鲁斯奋不顾身地完成各种危险、高难度的特技镜头,这样的报道让观众产生一种有关痛感的满足感,因为如此富有、出名的人物居然为了让他们开心而甘愿受苦;但是对于影评人来说,这让人回想起巴斯特·基顿和哈罗德·劳埃德为特技表演而自我牺牲的艺术英雄主义的年代。


不过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克鲁斯冒险拍摄特技镜头意义不大,除非他的拍摄方式要求强调他肢体上的投入——同时电影的制作也要依赖他肢体上的投入。


相反的是,《碟中谍6:全面瓦解》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显示出克鲁斯不是混杂着C.G.I.技术完成他的特技表演的,其中有些地方只是把他的面貌和声音配上特效画面而已。


《碟中谍6:全面瓦解》


为了迎合那些渴望回归传统的影评人的复古情怀,这部电影是以35mm的胶片拍摄,而非数字拍摄。同样,这也根本不重要——电影里几乎没有任何地方是可以通过肉眼察觉到这一特点的,完全没有任何一个画面能够引起共鸣或者隐含弦外之音,有的只是严格按照剧本拍摄的清楚直白的动作戏。


这些动作场面既没有拍得让人倍感亲密也没有拍得一丝不苟。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像是沾染上了污渍——这些场面逐渐累积的机械化的力量、其中的情节以及所产生的高潮这三者凌驾于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画面,而它们又是通过这样的画面被表现出来的。


然而与此同时,它们又并不是以带有电影化的印象主义或主观上的破裂的方式拍摄的。


它们似乎想要刻意传递一种透彻的、完整的和穷尽一切奇观的幻觉,这种幻觉不是任何一个画面可以独立呈现的。


《碟中谍6:全面瓦解》


片中的动作戏里有大量的混乱之感和痛殴的情节,却缺少动态上的宁静;也就是说,大银幕上没有骚动混乱的时候,那就几乎什么事都没发生,没得东西可演。


全片皆是打来打去的各种折腾,完全找不到一个令人动容的优雅瞬间来与第一部《碟中谍》(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里的克鲁斯吊索上的后空翻相媲美。


《碟中谍》(1996)


《碟中谍6:全面瓦解》错综复杂的情节就像是一部迷你剧,大量的骗局和各种虚假的身份带来了多余的剧情反转。


这部电影的麦格芬是三个大概地滚球大小的金属球(地滚球是源起于罗马帝国并在意大利发展的一种室外滚球游戏,译者注),它们含有金属元素钚,配有一些小装置,要是被放进雷管中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想要得到金属球的反派恐怖分子听上去更像是两支来自英国的入侵者组成的乐队——索罗门·雷恩和使徒(the Apostles),约翰·拉克和辛迪加(the Syndicate)——不过他们的意图则不是开玩笑的。


在暴戾的核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计划实施一场大规模的核能谋杀——而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饰演)和他在IMF中最亲密的队友班吉(西蒙·佩吉饰演)、路德(文·瑞姆斯饰演)也准备和钚球的卖家会面,却受到了伏击。


为了保住路德的性命,伊森让反派拿着钚球逃之夭夭,然后电影剩下的两个半小时都在演这个团队努力把球夺回来或者在球被反派激活之前使它们失效。


但是,一路上,伊森也被怀疑故意放走反派,让他们拿走球;组织负责人(亚历克·鲍德温饰演)指控伊森与反派共谋(或者更糟糕,伊森就是他们其中一员)。


同时,伊森团队也发现自己遭遇了似乎在给反派提供核武器的军火商,其中便有惹眼的白寡妇(凡妮莎·柯比饰演),她身份不明,其幕后黑手也无从得知。


麦奎里还在情节中加入了一些凄凉的爱情元素,在半路突然快速却清晰地提及了伊森的妻子茱莉亚(米歇尔·莫纳汉饰演)。


女性演员惊艳亮相(右一:米歇尔·莫纳汉)


这次提及威胁到了伊森和他同伴伊尔莎·浮士德(丽贝卡·弗格森饰演)之间微弱的火花;当她后来出现的时候,她又差点让伊森差点放弃他自己那十万火急、异常危险的任务。


除开情节上对依附和背叛的镜面反射式的熟练的对照,这部电影几乎完全剥离了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或复杂的动机。


动作戏是《碟中谍》之所以存在的理由,而《全面瓦解》中的动作戏在它们最纯粹的时候——不管是巴黎大皇宫闪闪发光的现代浴室中血淋淋的武术打斗还是从第一部《碟中谍》里剽窃的变戏法似的诡计欺骗——达到了最好的效果。然而,这些场景都是例外。


《碟中谍6:全面瓦解》


巴黎场面浩大的汽车追逐戏只是对几十年来数十个相似场景的炒冷饭而已(即将上映的喜剧《我的间谍前男友》中也有相似场景,但要新颖、高明得多);在巴黎地铁站里你死我活的枪战也没有与之快节奏相匹配的干净利落。


多亏了仓促地看GPS地图的班吉,伊森在伦敦南岸冲向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场景中有一些机敏之处,但是这样的动作很快就演变成一大堆看似优美的荒谬内容,这些荒谬之处只是单纯地为了一个目的——迅速结束当前这幕戏,然后开启下一幕,即最终章。


这结论性的套路,莫名地早已经家喻户晓了,包括山脉顶空的直升机和克什米尔的岩块,都是一次夸张而机械化的反高潮,片子的结尾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空中的场景由在地面发生的事件来设置并调整,相匹配的一整套最后一刻的行动及撤退在结尾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惊喜。


阿汤哥继续挑战极限


既然只有一两个时刻给观众带来了发自内心的震撼,那么就更别说观众会感受到什么真实的危险的感觉,片中动作戏带给观众的感觉是看了一次拍摄计划以及通过银幕上的图像所展示的工作进度。


拍一个像制作花絮的长镜头的问题在于,如果这是一部像《全面瓦解》一样毫无活力的电影的话,对于「这部电影是怎么拍摄的?」这一问题它不需要回答太多,而是应该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1岁阿汤哥,身手没老,头脑却过时了
首映鉴片 | 《碟中谍6》是不是系列最佳?反正它肯定是系列最拼
《碟中谍7》的新特工,是他?
《碟中谍5》英雄再度崛起
阿汤哥为《碟中谍6》训练一整年!扒飞机已经无法阻止他了吗?
二刷《信条》有哪些细节值得留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