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证论治不是中医传统,中医经典都是辨病论治

中医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辨病论治,而不是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没有辨证论治的概念。

翻遍《黄帝内经》,你也找不到“辨证论治”这四个字。相反,《黄帝内经》是“辨病论治”。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再说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应该怎么治疗。

《伤寒论》是辨病论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寒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等等数十篇,无不冠以“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的标题。都是先辩病,然后再予以一个方剂予以治疗。

太阳病、少阳病------,是病,不是证。

《温病条辨》也是先辨病再论治。

“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等等

《金匮要略》也只见辨病论治,不见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中的每篇先冠以“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的题目。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先辩清楚是某某“病”,然后才说明“证”、“脉”“并治”。

——关于辨证论治,已经关系到中医的存亡和发展,我先抛转,希望大家多多发表意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病脉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热并见恶寒的辨治规律研究
【第一课】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一)
倪海厦-傷寒
费维光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