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一起学习“五运六气”!(下)

(“龙砂医学”庚子年渭南学习班笔记)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是什么?

  • “阴阳五行”为什么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 太极图竟是天然时钟?阴阳究竟是什么?

  • 什么是“七不出,八不归”?

  • 古代处决犯人为何选在“秋后”?

  • 人真的有“三魂七魄”吗?

  • 为什么中国人以龙为图腾?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中华第一龙”意味着什么?

  • 《黄帝内经》只是托名“黄帝”吗?

  • 为什么钢琴的一个八度有七个白键、五个黑键?中国人8000年前就有了十二音阶乐器?

  • 为什么中国有“岁”还有“年”?西方却只有year?“岁”=“年”吗?

  • 中国人过寿为何“过九不过十”?

  • 伏羲为三皇之首,远早于炎黄二帝,为什么我们却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不是伏羲子孙?

  • 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为何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国祚?

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五运六气”!

听了顾植山教授的“五运六气”这一课,您就能豁然开朗了!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五运六气专委会会长 

顾植山教授

顾师主旨演讲:《文化考古与五运六气》(续上篇)

10.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与“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讲述调阴阳法,“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因此,“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七损八益”讲的是按照开阖枢规律调节阴阳,在长沙马王堆的帛书里变成房中术的指导思想,但不能说“七损八益”就是房中术。

前乒协主席徐寅生,在1960年代把毛泽东思想用在了打乒乓球上,但不能说毛泽东思想是乒乓球理论!

因为“智者”要处处“察同”,时时“察同”!

“愚者”不明此理,以“察异”为要务,以疾病为中心,只知见病治病,只知此病非彼病。

疾病名称与日俱增,“神药”不断“淘汰更新”,病人数量却也“自顾自”地与日俱增,再多的医院都人满为患。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不以疾病为中心,而以“天人合一”为摄生法则,调节天人节律和谐一致,疾病不治而自愈,未病而自止。

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真正内涵,更符合当前中国医改的目标——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以健康为中心,疾病不治自愈

顾师发表于2020年8月14日《中国中医药报》)

11.中国人“龙图腾”背后的科学道理

中国“龙”,不仅仅只是神话传说。

“龙”,源于星象。

天文考古学家,冯时——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

我国古代,以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之心宿,又称商星、辰星、大辰)黄昏时由东方升起(即农历三月“火星昏见东方”),作为一年春耕起点。春耕顺利,则秋收有源,民生有本。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就个体而言,春季(寅卯辰三月)在一年中主阳气升发,早晨(寅卯辰三时)在一天中主阳气升发,阳气是生命之本,“失其所则折寿”,在这个时段阳气升发顺利,生命力就有了源头活水。

龙图腾,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就是,春生之气,是生命圆运动的“引擎”。

中国人以代表春生之气的“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了对生命的追求和拼搏向上的精神气质。

拓展: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象、二十八星宿,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每四象分别有七个星宿,共计四七二十八星宿。

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即是6000年前的古人用蚌壳摆出四象的一部分。

6000年前西水坡墓葬“中华第一龙”

②“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这里的“七月”是夏历,阳历已到八九月间,“流火”即是苍龙心宿“大火”星,从春至秋,大火星在黄昏时的方位自东而南,再至西,若黄昏时看到大火星将要消失在西方地平线,说明秋季将至。

“七月流火”不是夏天很热的意思,而是天要凉了!

②“荧惑守心”

火星别称“荧惑”,心即心宿,即“大火”星,若火星与心宿相伴出现,即称“荧惑守心”,在古代被视为大不吉。

2020庚子年1月17日曾出现。

③常见星体的别称:木星——岁星,火星——荧惑星,土星——镇星,金星——太白星(又称启明星,早东晚西),水星——辰星。

12.黄帝不是神话人物,而是活生生的中华始祖。

《黄帝内经》以“黄帝”冠名,不是简单的“托名”假说,而是告诉后人,此为“黄帝之道”,是中华文明正统!

《世本·卷第一》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而着调历

《汉书·艺文志》在“黄帝泰素”一条下,有注曰:“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

由以上记载可知,以十二律吕、五运六气、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的《黄帝内经》,是代表了“黄帝”思想的“黄帝之道”。

构成中医理论基石的思想,在炎黄时期就已基本成熟,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的版本,最终成书时间大致在东周至先秦两汉之间,但其理论体系显然是经过炎黄时代、五帝时期到夏商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沉淀后形成的。

“托名”假说,似乎表达了对古人的尊重,实则贬低了这部奠定中医理论基石、蕴含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医经典的真正内涵。

拓展:

“传说”的价值,不仅仅只是传说!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中提到:“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中亦往往有史实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也。

已故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清华李学勤教授曾以特洛伊历史的发现为例,讲述应如何正确对待传说。

西方考古学先驱海因里希·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因为年少时痴迷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传说,经商多年后,自费奔赴土耳其,根据传说记载,最终成为发现特洛伊古城的第一人。


13. 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

距今8000~9000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以丹顶鹤翅骨制作的骨笛,考古学家考证:骨笛具备“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打破了对于中国音乐只有五音的传统认知。

骨笛的出土,印证了古人在三皇五帝时期已认识到“十二律吕”的规律。

贾湖骨笛

拓展

现代乐理中,一个完整的八度包含十二个半音程,3mi和4fa之间、7ti和1do之间是半音程,其余为全音程,因此钢琴每个八度之间,有7个白键,5个黑键,完全符合“十二律吕”的规律。

如下表为古今律名对照表。

十二律吕包含着“隔八相生”的规律,现代乐理的“五度相生律”,本质正是“隔八相生”。

14.中国岁年并举,西方只说“年”

在英文里,“岁”是year,“年”还是year,中国人讲的“岁”,包含着“岁星”、“岁气”的概念,这在西方是个空白,因此没有准确的对应词汇。

近代中国人被西方科学牵着鼻子走,把岁分成“周岁”、“虚岁”,不识何为“岁气”,是丢失文化阵地的表现。

拓展

①汉·郑玄《周礼注疏·春官》:“中数曰岁,朔数曰年。”

②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月令》:

“中数者,谓十二月中气一周,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谓之一岁。

(启按:中数,指的是雨水、春分、谷雨等节气,即每个干支月的中间日。)

朔数者,朔,十二月之朔,一周谓三百五十四日,谓之为年。

启按:朔数,指的是立春、惊蛰、清明等节令,即每个干支月的首日。)

此是岁年相对,故有朔数、中数之别。

③晋·郭璞《尔雅注疏》:“载,岁也。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岁名。

15. “虚岁”不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家中老人“过寿”有个风俗,即“过九不过十”,如六十大寿要在59周岁、即60虚岁时庆祝,对这一风俗常见的解释是“九与久谐音、十与死谐音”,“过九”是取个吉利。

实际上,这一风俗背后蕴含着科学的“岁气”道理。

每年岁气的分界点是大寒,大寒之前基本是上一年的岁气,大寒之后基本是下一年岁气。

如某人生于1984甲子年10月1日,那么到1985乙丑年的10月1日,按照现在通行的年龄计算法,其人是1周岁,但已经历甲子、乙丑两年的岁气,故实际上已2“岁”。

同样道理,若其人过六十大寿,在2043年10月1日时,经历了一个“六十甲子”大循环,也就是说在59周岁、60虚岁时,已历六十岁气。到2044年10月1日60周岁时,其所历岁气则有61个。

因此我国古人过寿实际是以岁气为计算依据,现代人所说的虚岁正是我国传统的记岁法,正所谓:

岁由气来主,虚岁实不虚,过九不过十,只为岁气故!

拓展:

关于“生日”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曾考证中国生日习俗,《日知录·卷十三》:

“生日之礼,古人所无。

《颜氏家训》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亲表聚集,因成宴会。自兹以後,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饮食之事。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尝设斋讲。自阮修容薨後,此事亦绝。

是此礼起于齐梁之间。逮唐宋以後,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崇饰。此日开筵召客,赋诗称寿,而于昔人反本乐生之意,去之远矣。

“生日之礼,古人所无。”(魏晋之前,中国没有过生日一说。)

“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

“载诞之辰,尝设斋讲。”(南北朝时,即便过生日,也要吃素!)

亭林先生此段文字要点有二:

①生日置宴一俗,始于南北朝齐梁之间,且本意在“反本乐生”,即感念父母生养之恩,乐见双亲健康平安,虽置宴会,但行斋食

②唐宋以后,衍生出“过寿”一俗,并“开筵召客”,日渐隆重。

由是可知,“生日”这件事在古代意味着感念父母恩,体念父母苦,故应整肃恭敬,远离酒馔。

即便唐宋以后“寿诞”渐兴,也须在双亲过世、年上六旬后方举之,同时也是家族的传承示孝大课堂。

16.文化与民族、国家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以汉族“家天下”为绝对主流,元、清是少有的少数民族统治华夏的大一统时期。

但有人却曾借此为日本侵华开脱,说出类似“只要老百姓安居乐业,谁是统治者无关紧要”的论断。

这些人不了解,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几千年不中断,核心是炎黄文明的存续。

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对中国人实施奴化教育,试图以日本文化代替中华文明,与元、清两朝归化于中华文明有着本质不同。

文化上的主动皈依,是元清两朝能够被后世作为中华历史正统国祚的根本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聊五运六气之二(五运六气理论之源的探讨)
§101言一知百:标本之道,天之道
黄帝外经
《黄帝内经》中的运气学丨一个失落的中华文化智能思维系统
你读过黄帝内经吗?
都说老黄历了,那么黄历到底有多“老”,它的来源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