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MVRDV的理论焦点和实践立足点

本文将MVRDV的建筑哲学中的价值观体系用“回到原点”的方法,进行了提炼和阐释。

MVRDV建筑理论的聚焦点

所得到的价值观体系相对抽象,但是自上而下的构建出了MVRDV在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进行多种选择和决策的依据,也就为我们理解MVRDV的理论和建筑现象奠定了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以人为本”这样的笼统的价值观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实体和空间,中间隔着很远的距离。

这就是MVRDV的建筑价值观细化和落实的过程,其中“密度最大化”理论是重要一环,因为它是贯穿MVRDV理论和实践的关注焦点。在整个MVRDV的理论体系中,密度理论处于一个核心和相对稳定的地位,并同理论体系的其他部分紧密的联系着。

MVRDV在《FARMAX》中指出:“随着城市化不断的进行,城市规划政策会支持鼓励对已有的城市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改造。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需要对城市的核心地块进行更精细科学的开发和更新,这便是城市密度问题的由来。”最初定义的密度最大化问题指的是城市中心的密度增大,这也许来自于特定的历史和个人背景。

荷兰是世界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但是却拥有极为有限的国土。而在荷兰却并没有像库哈斯描绘的“癫狂的纽约”那样的高密度城市及其带来的社会运行特质,在富裕的荷兰,城市和乡村的差距比较小,各地的地域特色不足。

虽然最初的“密度”的设想包含了对城市中心的精细化利用、容量增大等内容。但是随着MVRDV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密度最大化”变成了他们建筑理论中的核心关注点,并围绕着这个核心发展出一系列方法论和工作方法,比如“数据景象”。

并且成为MVRDV大量建筑与城市规划项目中的实践倾向,在解决具体空间问题时,比如在Wozoco老人公寓项目中对空间限制条件的利用等。这些策略可以解决空间紧缺的问题和优化空间的使用。

密度理论的主要历史形态

MVRDV并不是第一个关注密度理论的建筑师或者建筑理论家,在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城市紧凑发展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理论。

这些理论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的历史背景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和倾向性,但是都迸发出对人类和城市发展的哲理思考。对比这些不同的密度理论让我们对MVRDV密度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

勒柯布西耶对蒸汽工业时代的城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19世纪的城市是为钱修建的,而不是为人修建的,就像“石头的荒漠”。都市空间人性化缺失,城市空间缺乏社区感,密集的建筑群挡住了视线和阳光,创造出一种不舒适的没有前途的生活方式。

它们形态上是协调的,功能上是延续的,空间上是互补的、融汇的。勒柯布西耶在光辉城市的构想中体现出追求建筑和室外空间形成和谐动态统一的价值取向。

勒·柯布西耶同MVRDV在这一点上认识是相通的:增加城市的密度有助于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对形成城市的文化和凝聚力是有益的。柯布西耶认为城市二维扩张(花园城市)和降低密度发展并不能解决工业革命时代带来的城市问题,相反如果提高城市功能的混合度和建筑的密集度,这些混乱和拥挤不堪才有可能缓解。

因为密度在一部分有所提高就会在另一部分有所降低。而高耸入云的城市建筑将会扩大开阔地的面积并改善交通状况。柯布西耶认为城市中只有5%应该作为建筑用地,而其余的95%都应该作为空地。

要实现柯布西耶理想中的城市就必须对城市进行彻底的重构和治疗,进行“城市手术”。“光辉城市”是一种社会的城市,每个人都居住在高耸入云的高楼中,公寓住宅的修建是根据严格的空间划分规则来进行的。尽管他的城市理想难以被他的时代接受,很难找到实现的机会,但是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思想在巴西利亚规划设计、印度昌迪加尔规划以及70年代的巴黎德方斯新区区的规划设计中都有所体现。

也许是由于柯布西耶个人对简单几何形的崇尚,甚至可能受到他的绘画风格影响,这些城市规划的平面都存在平面几何构图的特点。二战之后的建筑学界和规划理论界都部分的接受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使得这些思想渗透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

简·雅各布斯的集中城市理论

简·雅各布斯是20世纪60年代高密度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这样的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持批判态度。同时她也不主张勒·柯布西耶这样推行“城市手术”的激进做法,指出了这种颠覆传统城市的种种弊端。

简·雅各布斯认为这样的城市改造是武断和专横的,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是她出版于六十年代初的关于城市发展的著作,在书中她批判勒柯布西耶的城市是属于部分精英的乌托邦,如果像柯布那样对城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处理便会导致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魅力被忽略和消解掉。以汽车交通为前提构建的城市消灭了传统步行街这一重要的城市空间以及相关的城市生活片段。

简·雅各布斯像库哈斯一样关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而视角不同的是,她认为纽约可贵的是其混凝土丛林背后承载的生活,是其忙忙碌碌的活力和生气。她认为正是高密度带来了城市的多样性、生产力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

她关注了更多的几何和可见的城市空间之外的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社区为什么贫困,什么样的街道安全等等,将目光投向城市规划的更贴近人需要的层面,更多的关注城市的心理认知层面和城市生活层面。她主张高密度、多样性和传统空间的结合才是解决当代城市问题的正确思路。

然而,雅各布斯有关城市生活的观点也许受到了简雅各布斯本人所处环境和经历的限制,更多的呈现着一种浪漫主义倾向。相比MVRDV简雅各布斯对于解决城市问题的宏观策略和具体措施缺少深入的研究。

如果没有这样的具体宏观策略,那么纵使按照简·雅各布斯的主张去从社区层面去保护城市文化和多样性,是无法彻底的解决一些城市问题的。因此,她的研究从城市发展研究的角度是欠缺策略层面的探究的。

雷姆·库哈斯的密度理论

库哈斯最早对荷兰缺乏规划、分散混乱的建筑格局提出了质疑,在其著作《癫狂的纽约》(DeliriousNewYork)中歌颂大城市的高效率和生机勃勃。他的理论对MVRDV的密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能传达“拥挤文化”的全部含意。库哈斯所谓的“拥挤文化”与其说是物质实体的密集不如说是内容和功能(Program)的密集。

这就是为什么库哈斯将'市中心体育俱乐部'(TheDowntownAthleticClub)视为曼哈顿“拥挤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下城体育俱乐部是一幢位于曼哈顿南端靠近哈得孙河岸边的摩天楼,建于1931年,38层163米高。从形式上看它与曼哈顿鳞次栉比的其它摩天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它却是曼哈顿内容最为丰富的摩天楼之一。

市中心体育俱乐部的内容都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壁球、台球、拳击、游泳、高尔夫、浴疗以及附带的餐饮和住宿等,不同的内容都以叠加的方式在同一幢摩天楼里获得了各自的空间。这样的的摩天楼作为一种“社会聚合器”,将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以层的形式叠置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都市“拥挤文化”。

并且在一个既定的建筑内,这种“拥挤文化”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它可以根据需要变化和更新。库哈斯在中《疯狂的纽约》分析得出的结论性论断就是:在当代的摩天楼组成的都市中,人们不能再通过单一的功能认知或者定义一个地块。

第二个结论是:摩天楼建筑外部和内部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外部是看来带有或多或少的塑性但实际十分僵硬冷漠的物体,真正重要的是它的内部包含有丰富多彩的、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生活方式体验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勒柯布西耶.光辉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

2.张卫平.荷兰建筑新浪潮——研究式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7.

3.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

4.王发堂. 畸形建筑学——对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的负面解读[J].哈尔滨工 业大学学报,200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从城市起源到田园城市 |《财经》书单
两部门严格限制建设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转载】从雅各布斯到紧凑城市:近五十年城市规划理论演变
城市更新:想不清楚就留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