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克里希纳·多西: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合

“我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建筑之精神意境,我将我的生命、哲学和梦想延展在我的作品中。在建筑设计中,我深受我导师勒·柯布西耶的教导,没有他我便无法获得这个莫大荣誉。他的指导让我对事实的本质保持探索态度,鼓励我去发现本土化的当代建筑形式,这样才使得以创造更加全面且可持续的栖居环境。”

——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


春风拂面的三月迎来了2018年万众瞩目的普利策建筑奖颁布。3 月7 日, 美 国 伊 利 诺 伊 州 芝 加 哥 :普 利 兹 克 建 筑 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 普利兹克亲自宣布了来自印度的巴克里希纳· 多西教授当选为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以人为本,引发共鸣,意义非凡,他对建筑界的贡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利兹克奖评审团将本年度的奖项颁发给多西,旨在表彰他一百多座建筑作品所展现出的卓越建筑才华;赞扬他对国家和自己所服务社区的承诺与奉献,他作为教师的影响力,以及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为世界各地专业人士和学生所树立的杰出典范。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爱称其为多西,他曾经与两位20世纪建筑学大师勒· 柯布西耶和路易斯· 康共事。毋庸置疑,从他早期采用的强有力的混凝土形式中可以看出,他深刻地受到了这两位建筑师的影响。


> 德国慕尼黑的wagnisART住宅项目

巴克里希纳· 多西出生于印度,自幼便展现出对艺术的天赋和对空间比例的理解力;1947年 印 度 独 立 ,多 西 在 孟 买Sir J.J.建筑学院开启了他的建筑学习生涯。多西一生中的许多关键时刻取决于他的雄心壮志和主动精神——从毅然登上轮船从印度远赴伦敦;到明知资历尚浅却主动提出与勒· 柯布西耶工作;再到积极投身于重建祖国的历史潮流中。1954年 他回到印度 ,主持勒· 柯布西耶位于昌迪加尔和艾哈迈达巴德的项目;1962年 ,多西也与路易斯· 康一起合作设计了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1955年,多西聘请了两位建筑师,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Vastushilpa,后 更 名 为 Vastushilpa Consultants,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且已完成了100 多个项目的建筑事务所。在建筑设计方面,他充分吸取西方建筑前辈们的经验,以其对生活、东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切敬畏,塑造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创造出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建筑,饱含了过往经历中的意象、声音与回忆。他除了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敬意之外,年少时代的种种元素——对圣地、寺庙和热闹喧嚣街道的回忆,以及他祖父家具作坊里漆器和木材的味道——也都融入了他的建筑风格之中。1978年,他还创建了Vastushilpa环境设计基金会,以改进适合印度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本土设计规划标准。如今,该基金会已成为学术界和专业顾问团队之间沟通的纽带。


> 德国慕尼黑的wagnisART住宅项目

多年来,巴克里希纳· 多西始终都坚持创造严谨认真、远离浮华,绝不追随潮流的建筑设计作风。凭借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以高品质务实建筑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愿望,他为公共管理机构、公用事业部门、教育和文化机构创建项目,并为私人客户设计个人住宅。多西具有敏锐地观察力能够时刻了解其建筑物所处的氛围。他的设计方案一般都考虑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各个层面,因此他的建筑完全贯彻了可持续性。正如从建筑学院(1966年 完 成 ,现 为 CEPT大学的一部分)或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1992年)等项目中所看到的那样,多西通过露台、庭院和有盖走廊的运用,创造了能躲避日晒、捕捉微风、建筑物内外均能提供舒适和享受的空间。在建筑师自己的工作室Sangath 桑珈(印度艾哈迈达巴德,1980年)也同样可以见证巴克里希纳· 多西建筑学方法和理念的优越品质。其建筑结构是半地下形式的,并且与现场的自然环境浑然天成。一串平缓的台阶勾勒出池塘、土堆和弯曲的拱顶——这些都是最显眼的建筑形式元素。工作室内部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着不同的光质、形状和用途,通过混凝土的使用实现整体的统一。多西在所有组成部分(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创造了一种均衡与平和,并且实现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 德国腓特烈港的齐柏林大学主校区

巴克里希纳· 多西自始至终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所有的优秀建筑和城市规划不仅要实现目的与结构的统一,还必须考虑到气候、场地、技术和工艺,以及从最广泛意义上对周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认识。项目必须超越单纯的功能性,通过诗意和哲学的基底与人类的精神联系在一起。鉴于多西作为建筑师的、在诚信方面的典范以及对印度和其他地区的贡献来讲,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团最终选出巴克里希纳· 多西作为2018年度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桑伽Sangath,保持初衷


1980 年,多西为自己的事务所设计了工作室“桑伽”(Sangath ),这也是多西在国际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桑珈融合了多西对印度生活方式的意向和联想。过往的思绪与回忆在此处不断碰撞, 唤醒并连接起被遗忘的那段记忆片段。桑珈同时也成为一座不断发展的、供人们温故知新的校园。它已经成为了文化、艺术和可持续发展完美结合的典范例子, 所有研究探索、机构设施和最大限度的可持续性在这里都受到密切的关注。

桑珈是多西的个人工作室。在梵文中, 桑珈的意思是“一起行动”。一些标志性元素, 如梯田、池塘、土丘和拱顶构成了建筑简洁的外形线条;不同的光线、形状以及用途塑造出丰富多样的内部空间, 同时又通过混凝土外墙将其有机统一。通过以印度传统神庙的基座和结构作为参照,数个长条的拱形建筑围合

起一个露天庭院。在整个拱形建筑的内部之中,工作区域被挖至地下半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曾经在17年展出了关于桑伽的结构以及碎瓷片装饰了屋顶和墙面,可以反射阳光以减少热能的吸收。拱形建筑还可以收集雨水,引入内部庭院,为建筑降温,也形成独特的景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建筑师对生活和其关联议题的理解, 建筑中的概念由层次丰富的经历所构成。多西曾经提到“我总是被那些历经演变,依旧保持初衷的建筑所吸引 。”

艺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的设计可以说是在展现艺术家与建筑师之间的一次完美合作。位于地下的洞穴画廊收藏了著名艺术家马可布勒· 菲达· 侯赛因的很多作品, 多西的设计则是源自早在该项目30年前两人的一次讨论——关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以及地下空间的益处。不同于公共项目的是洞穴画廊由艺术家本人亲自委托而设计,如今看起来犹如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屋顶由数个相互嵌套的球体组成。


> 德国奥格斯堡的可回收物品和街道清洁车车库

多西的灵感来自古印度佛教艺术,建筑外形又与印度湿婆的神龛穹顶类似。画廊的形式和空间使得光影与记忆的神秘变幻充满鲜活气息。艺术家和建筑师碰撞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洞穴画廊因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不同寻常的流线形体, 对可拆卸钢丝网水泥模板的使用以及当地手工艺人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工艺品, 而成为一个富有生命的社会文化中心。反射太阳光以阻隔热量的马赛克瓷砖, 贴满了龟壳状的屋顶, 其下则是洞穴一般的内部空间。屋顶由手工绑扎的钢筋与钢丝网浇筑水泥制成, 外覆压实的蛭石, 最外侧为马赛克饰面。洞穴画廊成功落成之后,甲方非常满意这个设计,它就像一个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项目,随后迎来了为洞穴画廊周围的拓展区域设计景观和新的艺术空间。


> 德国奥格斯堡的可回收物品和街道清洁车车库

受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与埃罗拉石窟的影响,多西设计了这座半地下式画廊,充分展现了侯赛因的艺术作品。如同桑珈建筑工作室相似,圆顶被马赛克覆盖,艺术作品直接展示在建筑的墙壁上,而雕塑作品被放置在不规则形状的柱子上展出。

人与自然的平衡


环境规划与科技中心于1966年建成 ,通过建筑创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将一系列的树林庭院景观整合在一起。合理的规划场地让阳光自然的进入到室内,即是建筑师的有意识地规划,又是自然界给建筑的意外惊喜。这样的空间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设计中,促进多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


> 德国奥格斯堡的可回收物品和街道清洁车车库

CEPT大学逐渐变得更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而各得其所。学习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对此的呼应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人生。CEPT最初在1966年时只有建筑学院, 后逐年扩张直到1970年增设建造了规划学院,1978 年增设视觉艺术中心,19 8 2 年增建建筑科学与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学院,1984 年增设卡诺里亚艺术中心以及2012年增加了展览馆。CEPT大学校内的建筑可以满足各个学科与学院的不同需求, 不断成长演进的校园为后续扩展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多西的设想中,学院应当体现出氛围开放、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学院建筑应该采用开放布局。建筑主体的底层被架空,半敞开的底层与临近的绿地和活动场相连,能够让空气在通透的空间中对流,带走暑热。考虑当地条件,简洁美观而注重功能性的校舍建筑,也呼应了学院教学思路:艺术与应用科学将结合,兼顾现代建筑科学与区域文化传统。校园中教职员与学生的日常活动, 使得物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互动关联。

建筑与生命有关



> 德国腓特烈港的齐柏林大学主校区

1973年巴克里希纳· 多西主持设计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区。为了适应印度家庭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需求, 多西颠覆了集合住宅的传统布局, 他将最大的房型设计在底层, 而将最小的房型设在顶层, 使得上层单元可享受露台,并且在需要时将其转换成一个额外的居住空间。多西深刻意识到这些房子会有统一家族的几代人居住,他们之间与房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关联,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且因此产生一系列需要改造住宅空间的不同生活需求。


> 德国腓特烈港的齐柏林大学主校区

LIC住宅区通过优化可用资源、根据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修正建筑类型和方式,在参与过程中开发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这种粘合性住宅区实验性地集合了三种不同收入的人群,他们居住在同一栋金字塔形建筑的三个楼层,并通过同一条楼梯出入。在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不同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不仅能适应单个家庭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恢复和增强社区凝聚力。


> 德国不莱梅兰德斯银行

在巴克里希纳· 多西看来,建筑师不仅要精通建筑领域内的形式法则、材料科学和建筑结构,也应该对社会、经济、自然有所认知。在印度城市文明兴起的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城市都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对于同样拥有自己独特建筑文化的中国 ,巴克里希纳· 多西对于现代建筑理念和本土建筑传统的融合,这是一种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正是这位现年90岁的建筑师,让东方建筑的生命在我们的时代继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多西给我们明确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明白最重要的是,建筑与生命有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2018普利兹克奖得主大战6个回合,终于……
91岁拿到了建筑界奥斯卡,他是印度唯一,用一己之力改变了国家|印度|奥斯卡|多西
建筑师 巴克里希纳·多西 2018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这个91岁的印度老人,拿下了今年建筑界最高奖项
想要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需要几步?
2022 RIBA 皇家金奖得主: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