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研不要再“折腾”

教研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教研人员主要观察课堂上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角度、知识的迁移和生成、能力的培养,情绪的培养等因素。教研活动不仅有形式、更要有内涵,有指向、有发现。由此,可以说教学研究应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关键抓准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活动之前,应先明确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教研计划。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才有针对性,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实际教研中,组织者大都没有事先摸清教师的教学情况,也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使得研究缺乏显明的主题,糊里糊涂。结果往往搞得走了样,成了一种表面的形式,甚至说是一种“作秀”。

有的学校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存在活动次数过多、重复而低效的现象。个别组织者打着“教学研究”的旗帜,动辄召集教师参与各种无休止的说课、听课、磨课、赛课等活动,使得任课教师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备课,甚至没有时间进行创造性地思考。这种无端地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随意占用别人宝贵时间和精力的无效教研活动,成了货真价实的一种“折腾”。“折腾”后的结果无非是制造了一叠放在领导橱柜中,可以用于各种检查的文字材料而已。捎带着产生了几个所谓的 “授课能手”这样的副产品。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就此赢得领导的一张笑脸。而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掠夺,是一种精神上的戕害。

说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折腾”,还在于它的无效性。以磨课为例。这种教研活动往往指定一人为授课教师,其他参与领导进行听课评课。授课教师每讲一遍,听课领导和评委就要“居高临下”地提一堆的建议,甚至为找出很多的毛病,往往使得授课教师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所谓的“磨课”,就是就一节课进行反复多次“打磨”,少则四五次,多则十次八次,真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劲头。通过一次次地听、评、议,授课教师将自己的教案和教学思路一改再改。教案设计要写得很“细”,细到课堂的每个小细节的安排,细到教师该说什么话,什么时间说;细到教师何时要有个什么样的动作;细到在黑板的哪个位置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板书;细到学生在何时可能要问什么问题,教师该怎么回答等等。这些细节大家都要事先想好,编成一定的程序输进授课教师的大脑,到时教师按程序讲就行了,简单方便得很。最后的教研活动的“成果”,便是一节最原始自然的课,没了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被打磨得如无暇之“璧玉”成了一件供人观赏的“艺术品”。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教研的,尤其是某些领导也存有“研而不教”的问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上过这节课,或者很久没有上这节课,却要站在那里“指指点点”,实在滑稽。他们“雾里看花”一般提出的建议,很有可能不太符合实际。但既然是领导的建议,那不听也得听。

笔者曾听过一位仁兄的语文公开课。他讲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堂经大家的几次打磨,共同精心雕琢的精品课。听完课,领导满意地点点头,连声说:“不错,不错,是一堂标准的公开课。”课后,我问一个女生这节课她学到了什么,她却说:“学到什么倒说不出来,只是感觉放的画面挺精彩的,很好玩。”也有个男生偷偷地告诉我,老师把这节课已经讲了好几遍,每讲完一句话,下一句是什么,他几乎都能说上来。我猛然觉得,我们教师在教孩子们作秀,甚至说是在为孩子们做说谎的榜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正受到严重的挑战。我真的不敢想象,这样的教研活动有多大的价值在里面。

我想真要搞教研,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扎扎实实,不要再无目的、无必要、无效果的瞎“折腾”了。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可行的教研方案。学校业务领导和教研室人员都要深入课堂,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间,了解教学中的困惑,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建议。需“研”则“研”,不需“研”则不“研”,防止教研中的“形式主义”。

尊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发挥他们的教学特长。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教学方式上或善引导,或长于讲授;语言方面或严谨,或幽默风趣等。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不能搞“一刀切”,统一划线,注重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评课教师最好 “下水”讲课。“春江水暖鸭先知”。评课教师先“下水”试一试深浅,摸摸“石头”,这样可以真切地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能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建议。

学生“点菜”,教师“下厨”。确立科学的优质课评价标准。以什么为评价一堂课的标准呢?朱永新教授曾说:“评价一堂课,不是评价教师在课堂里面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多么精彩,而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孩子们在课堂里是不是主动的快乐的。”也就是说,课堂是孩子的,孩子是课堂的主人。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因此,评课时,最好请一两位学生代表参与,听听学生的看法。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加合理、科学。毕竟教育教学的受体是学生,他们的感受可能更有意义。

可以肯定,当教学研究不再是一种“折腾”的时候,它将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升业务水平,打造优质课堂
骨干教师引领课活动方案
教研促成长 学习增知识
搜狐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主持词
英语教学教研活动记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