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有约】王友谊

王友谊先生简历

北京平谷人。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法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荣获全国第四届兰亭艺术奖,全国第十一届文代会代表。作品被选入全国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创建“上元雅集”。作品入选全国第四、五、七届全国书法展和全国第四届中青展并获奖,入选第六届全国书法展和全国第三、六届中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五、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评委,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书法展评委。出版有《大篆基础入门》《篆书基础教程》《篆书实用章法》《篆书字帖》《当代书法家精品集·王友谊卷》《王友谊书法作品精选》《中国最具学术与市场潜力书法八家·王友谊卷》《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说文解字叙·王友谊篆书写本》,《契文斋藏印》主编《歌咏平谷诗文集》。

胡抗美:王友谊的篆书意义

王友谊写篆法,这没有什么特殊,当今书坛写篆书的大有人在。特殊的是他的篆书意义。其一,他的篆书中保留着篆籀气。这不是所有写篆书的人都具备的。其二,他在篆书教学中注重“篆隶笔意”的教育。其三,他对书法史上“篆隶笔意”衰减问题体现出自觉的责任感。我之所以看重王友谊的篆书意义,是因为陈、隋、唐之后,书法的“篆隶笔意”在无声无息中日趋衰退。大唐是书法的兴盛时期,我以为兴盛的重要标志是张旭和颜真卿作品中的“篆隶古意”。但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书家都能像张旭、颜真卿一样坚持篆隶古意的传续与运用吗,不尽然。请看高二适对怀素的批评:“怀素自叙何足道,千年书人不识草。将渠悬之酒肆间,即恐醉僧亦不晓。我本主草出于章,张芝皇象皆典常。余之自信固如此,持之教汝休惶惶。”篆隶的那根线是书法的生命线, 高二适提出怀素《自叙帖》“何足道”的置疑恰恰是他认为怀素的草书的那根线“不得方笔圆劲之势”,缺少章草古意。章草是隶书的草体,其内涵几乎可以以“篆隶古意”而代之。高二适先生以经典的《自叙帖》“不得方笔圆劲之势”为例,大声呼唤后人对“篆隶古意”的重视,具有重大意义。 宋代人对篆隶笔意缺失的认识已经相当清醒。黄伯思在《东观余论·跋陈碧虚所书相鹤经后》说:“自秦易篆为佐隶,至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厥后魏锺元常、士季及晋王世将、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于迁就流隶,运笔、结体既圆劲淡雅,字率扁而弗椭。今传世者若锺书《力命表》《尚书宣示》、世将《上晋元帝》二表、逸少《曹娥帖》、大令《洛神帖》,虽经摹拓而古隶典型具存。至江左六朝,若谢宣城、萧挹辈,虽不以书名世,至其小楷若《齐海陵王志》《开善寺碑》,犹有锺王遗范。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遽不及二人远甚,而锺王楷法弥远矣。”黄伯思明确指出,隶从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开始,书法开始趋姿媚,对后人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书法离锺、王古法越来越远。黄庭坚也曾对宋人草书中缺少篆隶古法提出批评,他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蝌蚪、篆、隶同法同意。”黄庭坚认为,当时草书不得古法,即,体现不出“蝌蚪、篆、隶”的笔意来。 宋代人在严重地丢失“篆隶笔意”,宋代人也在大声疾呼,书法要以“篆隶笔意为古法”,要以“篆为源”,要以“篆隶为本”。宋代的这些书学观念振聋发聩! 元代书法是个复杂现象,表面上看为复“二王”之古,实则在一片复古声中,将“二王”僵化了,丢掉了“二王”中篆隶章草之魂,片面地留了“二王”之躯。所以,郝经在《叙书》中说:“凡学书须学篆隶,识其笔意,然后为楷,则字画自高古不凡矣。”他认为学习书法必需学习篆隶,“篆隶是书法的本源”,把篆隶的笔意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才能高古不凡。 自宋提出“篆隶为本”的书法观后,明人从理论角度进行具体阐释,书法实践上也走出一大批大师来。在具体阐释方面,吴宽说“作真字能寓篆籀法则高古今”,丰坊说“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赵宧光认为“作字须略知篆势,能使落笔不庸”。“篆隶笔意”的践行者非徐渭、傅山莫属。徐渭融章草而藏篆隶,其行书楷书之妙正在于具篆隶古法,其气息正在于具篆籀之气。但是从徐渭的作品中,人们看不出章草的具体形态,然而,他那浑朴苍茫的点画,开张雄放的结体,撇捺波挑的用笔,无不体现出章草的精髓。傅山写篆隶、写楷行草,其神直通篆隶。通篆隶并非简单模仿其形,按照傅山自己的说法,“所谓篆隶八分,不但形似,全在运笔转折活脱处论之”。 清初隶书取法于唐隶,唐隶离古已远,那么清初的隶书就更不用说了,是清中兴起的碑学思潮推动了篆隶的复兴。桂馥、黄易、伊秉绶等人越唐求汉,自成新貌。邓石如将碑版磨拓和风化侵蚀的浑朴厚重气象引入笔下,强调线段中截的中实饱满,吸收汉碑额篆书婉转飘动之势,以隶笔作篆,方圆并用,从而使“篆隶笔意”失而复得。 甚为可惜的是,当代书法并没有承续邓石如的成果而发展下去,“展览体”用笔简单乏味,点画光滑纤弱,结体缺少古意便是例证。在这种情况下,王友谊的篆书从书法的源头进行梳理,他从西周青铜金文着手,沿着秦代小篆一路追寻,并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大篆范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篆书流变,有质文之分,曲直之别。严格说来,秦前篆书技法特征不是太明显,如果论其用笔,无非以婉引平动和圆转为特质。点画是技法的组合,与平动婉引而行的线相比,多了些提按顿挫和轻重快慢,其形态以方圆藏落居多。这些元素秦前篆书中几乎都不存在,完全可以说,秦前篆书的线条为点画的产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为点画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但不可称之为点画。李阳冰通过对小篆的发展,突出了篆的圆劲,强调了线与线之间关系,增强了篆书的整体感,他的用笔已经在自觉地向点画靠近。邓石如给篆书增加了诸多笔法,不仅起笔、收笔、转笔之法完备,且提按顿挫,甚或轻重快慢皆引入篆,这是对篆书的重大贡献。王友谊以行楷笔意以探大篆,取笔于《大盂鼎》《毛公鼎》和《虢季子白盘》《石鼓文》,其势多借隶书和行书之意,这大概与他受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影响有关。如果说邓石如以隶作篆的话,似乎可以说友谊作篆时吸收了行草的心性书写形式,所以他的篆书相对流畅、通达。 篆书的婉通是一个美学命题。孙过庭有言:“篆尚婉通。”婉和通不可分割,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婉而不通谓之软,软则无筋,无筋则不通,不通则俗。通而不婉谓之滑,滑则无骨,无骨者何为婉?刘熙载说:“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讲到“劲弩筋节”,这里“筋节”既关乎到“通”的质量,也考虑到“婉”的质量,突出强调圆转或环转时的力度。我理解,“婉”也罢,“通”也罢,“筋节”也罢,关键在于“力弇气长”。王友谊篆书的味道,婉于气韵悠长,通于筋节雄浑。(责任编辑 陈新)(请订阅《大众书法》2018年12月刊)

王友谊书法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友谊写篆法,没什么特殊。
章草技法讲座
走近名家 | 赵炳坤
《书谱》与《十七帖》书法线条的异同 (王肖桐)
“印从书出”之我见 | 马士达《篆刻直解》_017
徐渭:写出自己笔意者,才是高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