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书单的推荐语,啧啧啧

罗志田:我读过的几种好书 

陈嘉映  罗志田  雷颐 :这些书 值得一读 
本期荐书人邓安庆,1984 年生,湖北武穴人。已出版《纸上王国》《柔软的距离》《山中的糖果》《我认识了一个索马里海盗》《望花》《天边一星子》《永隔一江水》等书,有部分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意、西、丹麦等多国语言。

01

大师和玛格丽特

【俄】布尔加科夫  著

高惠群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果麦文化

2019.9

可以说布尔加科夫在汪洋恣肆的叙事欲望与精准理性的叙述控制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写的虽是荒诞之事,但落实在文字上,却是细致、扎实的描写,人物、风景、动作、情感,都刻画得十分到位。

而在结构上,是双线书写,一条线是在现实中的莫斯科,一条线是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但两条线并非是平行结构(比如前一章莫斯科,后一章耶路撒冷),作者看起来是任性的叙事,有时候多章是莫斯科这条线,有时候突然变成了耶路撒冷这条线……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整本书会显得杂乱无章、头重脚轻,但作者却是收放自如,他通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就如利用一根线一般,巧妙地把莫斯科和耶路撒冷两根线穿在一起,到最后两条线编织到了一条线上去。由此,整本书在结构上也得以稳固下来。

布尔加科夫的生花妙笔写起来从容不迫,读时感觉如同孩子进入了游乐场,坐着过山车,开启了一场惊险、刺激又好玩的旅程。

02

冰岛渔夫

【法】皮埃尔·洛蒂  著

桂裕芳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 果麦文化

2018.5

书名虽然是《冰岛渔夫》,却并没有写冰岛人。所谓的“冰岛渔夫”,指的是一群每年夏季渔汛的时候从法国布列塔尼去冰岛附近海域打渔的人,他们一年之中有半年在海上漂泊。在海上谋生的人,与活在陆地上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感受能力。一望无际的海面之上,再大的船只也显得极为渺小,船底海水涌动,船上渔夫一刻不停地捕鱼,日月星辰,悬挂苍穹,人在其中,陆上带来的杂念皆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孤独和对生命的玄思。

这些靠海谋生的人最常面对的,就是无从掌控的“命运感”。大海,极壮美,又极无情,多少故事因它而起落:这一回渔夫满载而归,全家欢天喜地;那一回渔夫葬身海底尸骨无存,亲人痛哭流涕……可以说,整本书的主角,表面上是高大俊美的男主角杨恩和美丽痴情的女主角哥特,他们的爱情曲折动人,贯穿全书,但左右他们命运的,却是真正的主角——大海。

很少看到能够把大海描写得如何细致真实的小说了,没有在海上生活的经验,光凭想象完全无法能做到如此写实。一看作者的生平,果不其然,再也没有比他更适合写大海的作家:皮埃尔·洛蒂,生于1850年,从小迷恋大海,早年梦想作为水手周游世界,后来在海军学校受训,1881年任上尉,1885-1891年在中国海域服役,后来连续提升,1906年任舰长。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从事海上职业达四十二年之久,走遍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沿海地带……这样一位一生都在与大海打交道的作家,其丰富的阅历少有人能及,他写大海,只需用白描,就足够使人着迷,哪怕是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依旧吸引我。

03

青梅竹马

【日】樋口一叶  著

小岩井   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8.3

《青梅竹马》这个短篇集收录了樋口一叶晚期最有名的一些作品,多是以这一地区的贫民生活为素材而写成的。樋口一叶在同名小说中对东京吉原街区生活和人物情状都有细致地描摹,这点我很是喜欢。

在同名小说中,少年之间青涩之情爱之嫌隙,并未如我原来所想的,构成冲突从而延展情节,反倒是戛然而止让人怅惋,这样的处理倒更有滋味。“戛然而止”,在她其他的小说之中也多有体现,人物都出场了,戏剧冲突的因素也齐全了,但作者无意让故事编织下去,“他们之后还会发生什么事,真是让人期待呢。”(《大年夜》结尾)可是她不会告诉我们之后的事情。

在此可以对比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小说多喜欢选择矛盾冲突最为尖锐的时刻,且时间紧凑浓缩、地点集中,排除掉与此矛盾无关的所有东西,前面铺垫多少,后面就会用上多少,且设计一幕又一幕围绕此主要矛盾的戏剧性时间,用“高潮迭起”形容他很多小说不为过。

而樋口一叶的小说当然也有冲突,人物之间也有争吵打闹羞辱之类的事情,但不导致更大的冲突,作者志不在此,她更关心人的内心波动:哀愁幽怨,凄苦悲伤,无法摆脱的沉沦命运,且情绪无以发泄,只能淤积在自己心中。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波澜壮阔,时常有惊涛骇浪;那樋口一叶的小说是深井,石子砸进去,只听见一声水响,再无余声,因为所有的悲伤苦难都能吞咽进去,连声音都发不出来。

04

光幻中的论语

副标题: 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徐皓峰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 果麦文化

2022.8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用这句话形容读此书的感受,最为恰切。徐皓峰这本书里提到了八部电影,分别是:《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武训传》《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这八部电影均拍摄于1949年到1976年之间。徐皓峰生于1973年,从他记事起,看到的就是这些电影。而今重看人生之初的电影,自然与年少时心境完全不同。

至于为何要费心费力写下如此一本影评,他也在前言里解释得很清楚,“如鱼在水中,感觉不到水,鱼可能觉得是在飞。人在传统里,感觉不到传统。革命发生在旧世界,旧世界被革命文艺保留下来,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大规模 的影像资料了。”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惊讶于徐皓峰的观察之细、体会之深、思索之远。虽然这些电影我大多看过,可看过也就看过了,大部分已经忘却,没有任何深刻的印象。但是读他的这本书,让我重新想去看一遍这些电影。借助他的目光,去打量几十年前的作品,诸多的时代痕迹,是限制,也是间隙,透过这些间隙,得以窥见当时的诸多面相。

05

五号屠场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著

虞建华  译

河南文艺出版社 | 读客文化

2022.7

全书绕不开的点,是德累斯顿大轰炸,那一张针对德国纳粹的大轰炸,带走十几万人的生命,却因为德国是战败国的原因,不会被后世当做暴行来控诉。那些死去的人不能再说话了,那些逝者的后人也不好说话。唯有沉默。而这让亲身经历过的冯内古特如鲠在喉,他唯有写出来才能让世人正视这一场悲剧。不能因为这些死的人是德国人,不能因为轰炸的人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就可以说这样的大屠杀是对的。

冯内古特没有像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那样以恢宏而细致的笔触去描写战争,他没有这样的热情。彼得·弗里斯在评论《五号屠场》时指出:“以传统的方式叙述关于德累斯顿大轰炸的小说会遭遇这样的问题:使大屠杀事件具有前因后果,不知不觉中让恐怖事件具有可阐释性。冯内古特极力避免出现这样的效果,因为他的小说要传统的信息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关于一场大屠杀没有什么顺乎理智的话可说。'”


“事情就是这样”,是全书出现最多的一句话。简短,冷静,像是一把匕首,插在语句中,提醒着读者这样的事情如此发生,荒诞、残酷、没有意义。在书的开端,有一句,“故事中几乎没有真正的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因为书中的大多数人病弱无力,成了被难以抗拒的势力抛上抛下的玩物。”是的,玩物,精准地概括出了那一场卷入到战争里的每一个普通人。

06

生死疲劳

莫言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 读客文化

2022.1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此书的,真是江河浩荡,势不可挡!莫言说他写这部小说只用了四十三天,我是完全相信的。一个作者写作状态的好坏,其实是能感受得到的。读者就像是坐在顺流而下的快船上,跟着作者一路风光看遍,好不惬意!莫言写作是有着充沛元气的,写起来毫不费劲,笔指向哪里,哪里就开花,花开千朵万朵压枝低,人就容易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书中有一段如此写道:“我突然嗅到了清洌的河水的气味,还有正在迅速地融化着的冰的气味,还有解冻后的泥土的气味以及热烘烘的牛尿的臊气。母牛尿的臊气,有发情的气味,春天就这样来了,万物复苏了,交配的季节即将开始了。蛰伏了一个漫长冬天的蛇、青蛙、蛤蟆和许许多多的虫子也苏醒了,各种各样的野草野菜也被惊动了,醒过来了,地下的袅袅白气往上升腾,春天来了。”

我相信莫言写到此,是微醺的状态。他一写他的高密东北乡,就如同鱼儿回到水中,怎么写怎么有。他在故乡生活多年,无数的细节蕴藏在心中,一旦开写,如同开了百宝箱。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牛羊狗驴,人情世故,都转化成千句万句,就等着作者倾泻到纸上去。是的,就是“倾泻”,简直是来不及停顿一下,纷纷扬扬、浩浩荡荡,奔赴到读者眼前来。

五十年间西门闹经历六次转世,一世为驴,二世为牛,三世为猪,四世为狗,五世为猴,最终降生为人。在这六世里,他目睹蓝脸一家三代经历人生的生死疲劳。每一轮转世,构成一部。这是一种糖葫芦式的结构。借用不同的动物视角,接力棒式的目睹和参与蓝脸一家的命运。而蓝脸一家的命运,与高密东北乡,与整个中国的历史是紧密相连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微型中国当代史。

07

一把刀,千个字

王安忆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4

我非常喜欢王安忆对空间的描写。我始终记得读《长恨歌》的第一句带给我的震撼:“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这种上帝视角的写法,真是气度不凡,紧接着《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四章,用一种细密精美的文字来书写上海的各个侧面,直到第五章小说的主人公王琦瑶才出场。

而在《一把刀,千个字》一开始对于纽约法拉盛的描写同样精彩。只有把空间描写好了,人物才能在其中得以穿梭,情节得以铺展。通过陈诚的一路走一路看,我们深入到法拉盛的华人世界。王安忆在写之前显然是做了很多实地调研工作的,写起来才能够如此详实。她以前俯瞰上海,现在站在纽约地铁七号线上俯瞰法拉盛,“法拉盛本身就有一种虚拟性……移民集聚地从某种程度说,都有飞地的性质……飞地的故事总有一点传奇性。”

“传奇性”,对于书中人物来说完全是配得上的。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从北方到南方,从中国到美国,期间发生了多少动人心魄的事情。但王安忆很少去浓墨重彩的写,她其实偏要去消解“传奇性”的,多么跌宕起伏的事情都要掰开了揉碎了,还原成日常的面目方才罢休。王安忆很爱提到一个词——“芯子”。在《长恨歌》中,王琦瑶可是“上海小姐”第三名,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可她顺应时代的变动而走,最终做回了弄堂里的小人物。毕竟生活的日常是最里层的,人在这个层面上是踏实地活着,所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王安忆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形成了自己的美学。小弄堂里狭小格局里有大文章,如何布局,人们如何相处,如何生活,人情世故如何微妙细腻地展开和变化。她写起这些来,可以说是“耽溺”。而在此书中,陈诚的母亲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好歹也是传奇人物的儿子,可是他并不要这个传奇的笼罩,而是阴差阳错地成了法拉盛一个厨师,每日在烟火中过自己的小日子。

08

说部之乱

朱岳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后浪

2015.4

在本书的后记里,朱岳写到:“我想,有一种类型的小说可以叫作'文学幻想’小说,在这里,文学之于小说,就像在'科学幻想小说’那里科学之于小说。文学幻想不同于幻想文学,前者包含于后者。”我想这正是他对于这本书的“定位”。

的确,他的小说不带有“现实”的目的性,社会、历史、感情都极为弱化乃至于没有,最大的阅读快感来之于纯粹的“幻想”。幻想并不是乱想,它提纯了,变成纯粹的审美文本,就是要看他的想象力如何得以施展。我喜欢《迷宫制造大师》,它讲述种种迷宫的设计方法,荒诞又迷人,有着一本正经的“胡扯”;也喜欢《写作计划》,每一种“设想”都格外有意思,是知识分子式的文本戏谑。

我们还可以在其他的小说中看到各种对于各种小说类型的“戏谑”:比如《泽尔尼克之死》,初读以后会是推理小说,结果却我们被作者戏弄了一把;《隐士游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最终也没有答案;《草原礼貌》,表面是一则童话故事,读完却也不是,你感觉到的怪诞感,是无法一时说清的……

的确,我们无法说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也不必追问。因为它的目的就是“幻想”,我想隐含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掌握了各种其他小说的“读法”,在读这本书时,这些“读法”都遭到了解构,荒诞感也由之而来,同时阅读的智识愉悦感也油然升起。

09

桑切斯家的孩子们

副标题: 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

【美】奥斯卡·刘易斯  著

李雪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7

《桑切斯家的孩子们》的讲述方式,让我想起一个词:织体。他们每个人讲述这个家,时间高度重叠,这个时空的核心确定后,一个人作为一个点,讲出一个故事轴线;再另外一个人,也是同样如此。因为核心不变,所以故事轴线会有交叉,因为是多条线,就会有多重交叉,这个交叉的部分就产生出迷人的叙事效果来,重叠但不重合,同样一个事件,既有同也有不同,无法确定那个是真那个是假,于是叙事多角度的丰富性就出来了。

这个丰富性,让我想起一个场景:弹棉花。如果存在所谓一个“客观事实”,它就像是一块板结的棉花一样。现在每个人都来讲述这个“客观事实“,就好比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拿着弹弓弹着这块棉花,”客观事实“变得蓬松外溢。对于这个事实用的确定性词汇,都在反复的弹打下,变得不再那么确定。每个人在自己的逻辑中自证,然后在他人的叙述中被解构掉,然后重新结构。

另外,还有一个场景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玉盘“指的是我们读者的阅读心理,也可以指“客观事实”。而大珠小珠就是每个讲述着讲述这个”客观事实“的侧重度,同样一个事情,在这个人的叙述中非常重要,他包含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然而在另外一个人的叙述中却是一笔带过,无足轻重。这样,在我们读者这里,已经有了“织体”的总体印象,讲述着的讲述重叠在一起时,就形成了轻重不一的节奏感。

看到最后一页,本书的四个主要讲述者曼努埃尔、罗伯托、康素爱萝、玛塔,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好一点。他们是兄弟姐妹,生活在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他们像是猪一样被生下来,生活在一个猪圈一样的环境中。他们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只好睡在地板上,床上只能睡着他们的父亲。他们没有受到多少教育,很早就有了性经历,并有了家庭和孩子。可是家庭也是不牢固的,时常死人,时常被欺骗和背叛,相互之间怒骂厮打。看这本书的过程,始终是压抑的,四个人的讲述把我狠狠地按住那种人生的烂泥坑里,连一口气都透不上。这完全可以作为一部杰出的小说来阅读,虽然它原本是一部人类学著作。

10

八九十枝花

沈书枝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4

沈书枝的笔下,乡村是真实可触的,有精确详实的细节,这点远远把乡愁的牧歌书写甩得远远的。她写艾蒿、葛、白茅、枇杷、绿竹,是如实的观察后来写的,有着植物学的依据,还有自己观看的体验。这点又不同于科普文。因为此中有情意,写植物如此,写动物也如此,放牛的时候,牛在吃草,她在唱歌,天地杳渺,读的人自然也融入进去,共同领受那份空旷的寂寥。 

不过《八九十枝花》不简单是一本乡村记录,它呈现的是一个书枝眼中的世界,“我”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我”是参与其中的主角或配角。父亲、母亲、姐妹,在《八九十枝花》这本书陆续登场,这些与她生命息息相关的亲人们,参与到她几十年的生活中。她记忆力如此好,能把那些细碎的片段连缀成篇,又能跳脱出来,不煽情,不让人起腻。我喜欢她的《赶鸭,放牛》、《露露》、《小店记》,她是轻轻柔柔地写一件又一件事情,可是那事情的余味像水墨一般在清水中洇染开来。而“有余味”是好散文的特质。 

写日常生活容易,写得美不容易。这种美还不是雅致得不沾油烟的美,而是自然而然在文中散发出来的美感。书枝是学古典文学出身,用词遣句都有讲究,精准恰当,常让人惊叹:我怎么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用过!她是怎么想到这样用的?她怎么对事物伸展的过程如此了然?或许这就是天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有些小说死活读不进去?听听王安忆怎么说……
9月最值得关注的9本新书
2021上海书展|世纪文景总编辑、总经理姚映然推荐十种好书
搜书札记--搜搜中国小说50强之王安忆的《伤心太平洋》
人生若觉很悲丧,只因未读史铁生
2014我们记住的文学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