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疫情时代,再谈实体书店转型之路(上)
2020年疫情掩杀而来,非民生领域实体经营骤停。曾在很多场合顶着“最美书店”标签的言几又,在2021年以大厦倾倒之势,口碑与实体双双塌掉,位于各大城市的门店陆续关闭,2022年彻底退圈。巨头况且如此,那么这些年打包离开的中小书店就更是举不胜举。
各自选择背后,指向了共同的难点痛点,就是行业整体消费断流、资金断供、销售断崖的背景下,实体书店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如何克服实体经营的局限,有效应对运营层面而上的外部冲击,赢得自身的存续发展

以读者的印象而言,2020年上半年是全民性的最大考验,几乎所有实体书店都把存亡大事作为首要议题,各地书店大面积暂停营业,非管控的时段也很有限,读者出门的闲情也低微;到2020年底,以及2021年全年,店家与读者都感到相对回暖,甚至有不少新店开业;2022年是断断续续的生与灭,同样主要是不受经营者意志决定的不可抗因素所致。到2022年底,大势终于定音,2023年初各方面逐步放开,营商环境有望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实质性的回暖虽还有待各行业产业的同步恢复,但总算看到柳暗花明的前景,甚至有各种鼓励性的政策措施。
时至今日,正是复盘时刻,有必要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审视包括疫情时期在内这些年的书店转型发展。我们试图来探讨疫情三年里实体书店已经发生或将发生的转型,梳理其基础背景和若干路径

01

前疫情时代的实体书店转型概况

书店行业上一个集中转型的时代,可能发端于2010年前后,实体书店由传统新华书店式的综合零售商店,转向兼营多元业态,提供空间、饮品等服务的复合经营模式,由此也引发了实体书店行业内相当丰富的种种尝试。生存条件最好的各地新华书店,也纷纷做出模式转型探索,如北京的“新华时间”咖啡、长沙的BOOLINK不吝书店、成都的新华文轩等,都是基于新华书店的雄厚土壤培植发育起来的。2014年雕刻时光咖啡进驻三联韬奋书店,该店隶属于国有大型出版社,在北京乃至全国文化界、读者圈有重大影响力,因而在笔者看来这在咖啡-书店融合趋势中是标志性的。

最老牌、正统的新华书店犹然如此,民营中小书店的身段更为灵活,盈利需求更急迫,创新路径也更天马行空。一些书店感到实体难为,很快着力转向线上,打出或低价、或讲读、或IP等自身优势,成功开拓市场,线上订单和销售额占比远超线下,沈阳离河书店等成为突出代表。一些书店在功能板块上大刀阔斧,打破传统书店内图书码或陈列空间配置,转而开发文创品等非书产品,或是阅读/自习空间,比如大多实体书店都已有的消费落座阅读区。这些办法,也算能够基于现有资源,求得新的增长。这些书店,在外形、内容、经营业务上,或多或少已经超出传统书店的形态。而一切有效的转型尝试,必定挑战现有的边界。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最美书店”为噱头展开的形式主义、乃至装潢主义竞争,这一内卷形势横跨众多实体服务业,远超出书店领域。被“最美”驱动的是书店的景观性,这已然跨出图书零售和文化载体甚远,十分引人瞩目,但也很容易与本体淡化关联。对实体书店来说,景观价值不是负价值,但必须是配套于文化的、服务于主题的、已嵌入于结构的形式表达。否则,就会陷于“以书店之名造网红打卡场所”“伪书店”的诟病。书店在吸引投资方面不占优势,财力有限,所以大多数书店顺应形势和读者需求,在美容方面走上精小雅致的路线,进行力所能及的优化,这个趋势延续至今。如去年北京旁观书社原地升级便是成功案例。该店清醒之处在于,始终以图书为主、以选品为先,无论店面样貌改换与否,实力和调性始终没变。

在变美和最美的路上,更多的奔跑者未必清醒。这一路径上不大成功的案例,多来自于缺乏文化实力支撑的批量化与同质化。试看其宣传文案中“最美”“特色”“颜值”“书香”等词的出镜率,便可推知一二。就如绿茶老师所说,这类书店“基本包含有书店、咖啡、文创、沙龙等几项功能……难免同质化,豪华精致的店面设计、模块化的格局以及'书+咖啡+文创+活动’的经营策略”,可谓高度概括、一语中的。复制一种模式,不同于照搬一套成规,是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条件来重新设计空间、筹划运营的。开书店这件事,其实要求较高的专业度、实务经验累积,但专业人才的储备与遍地开花的开店需求相比,始终是稀缺的。顺此一提,从网红化“最美书店”路径逐渐显现出的此路不通,可以侧见书店行业人才持续培养产出和业内骨干更新的不足。

关于“最美书店”另一个层面的遗产则是过度抒情这本出于后现代大众逃离都市、寻回“慢生活”的精神需求,但如果强自说愁、抒情不当,就成了滥情,在读者看来未免尴尬。近些年描写书店的“书店之书”,也已逐步偏离最初的运营和旅游题材,倒向审美与情怀,越发陈词滥调、浅尝辄止,逐渐滑向滥觞。这种抒情,还应运转化为疫情中部分实体书店的自救之法,也就是被一些媒体称为“卖惨”“比惨”的求助众筹。这种办法显然只适用于知名度较高、“有情”的书店,有商誉和口碑的背书,才有透支周转的可能

02

越是崎岖越坦平:疫情冲击中的实体书店

疫情戳破了“最美”的泡沫,如今假繁荣浮华褪尽。与十年前、五年前相比,“最美书店”的提法实际上已经丧失吸引力,不止读者大众对此审“美”疲劳,整个市场各方心态也已微妙变化:至善至美的追求,已经让位于求存求变

过去三年里,出于抗击疫情的需要,实体店铺承受的压力超出了很多商家的承受范围,导致大批餐馆、影院、书店等低迷甚至关张,公共生活形成了不同以往任何时期的新常态,实体零售经济举步维艰。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书店成批退出市场,而坚持下来的实体店都难免收入锐减,各求变招、自谋生路。

尘埃落定,还需展望明天。行业生生不息,就不会放眼尽是惨状。就如一句老话说的:开业和倒闭,是书店的两个高光时刻。疫情之下仍有新店开业,无疑是暗夜中振奋人心的灯火。据书萌团队的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新开书店数量一共是118家,2022年全国共有165家新开的书店,遍布于26个省份的62座城市。虽然与往年相比数量可说稀少,但毕竟可见此路未绝。

在这三年往复进展的淘洗过程中,无论经营者还是读者消费者,都已经形成了略不同于先前的特质。比如产品和服务供给者习惯了被叫停,转向临时性、小范围、线上活动的便宜行事;比如消费者习惯了口罩,见识了基础刚需有可能保障不足,因而主动压缩文化娱乐等非刚需消费,许多职业/人群收入锐减,消费行为趋向保守,等等。三年时间,足够悄悄改变许多底层基础要素,足够塑造出全新的市场心理形态。有小红书用户表示:以前大家种草产品很多是攀比成风,比谁买得贵、买得好,现在种草视频更多是夸耀买得便宜、买得巧。这一细小的新风向,恰折射了消费环境的一种变迁

站在书店一面看,此前的书店转型大潮,虽然没有走向更远更极端,但“书+X”的基本模式、打造复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间的基本趋势,仍然得以继续,似成为某种行业共识。实体书店的形势与形态,仍然是一座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效折射。

如今,对书店行业来说仍然不算是利好时期,只算刚刚走出困境。但开放市场中总有新的可能性,实体书店从内容选择、区位侧重、服务方式上都还可以着手新的尝试。回看过去三年,祸兮福之所倚,重大危机考验之下,市场的优胜劣汰往往得到放大和加速,倒逼行业内驱创新,加快业态的迭代。通俗来说,就是激发了更新更强的“活法”,而经历考验、尘埃落定之后,形成了许多可以持续的“干法”。

本文为唐文森实体书店转型之路的上篇内容,下篇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实体书店转型的具体路径与趋势以及书店文化生命何在等问题,请持续关注北京开卷公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体书店的“花式”转型
做书店|蒋艳平:数据助力实体书店转型升级
行业观察丨新书定价越来越高,是电商平台的错吗?
新华书店转型升级的五个瓶颈
实体书店悄然回暖
疫情之下对实体书店困境与出路的调研及思考:生存隐忧 唯新唯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