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湖、朝廷与殖民地香港

     照我的印象,西方科幻小说有个常见的倾向或者说设定,即所谓“反乌托邦”,对未来高技术背景下的政治持批判立场。这是个好的传统。而中国武侠小说其实也有一个传统,即反朝廷,至少对朝廷保持距离,可说是对古典低技术背景下的政治抱着批判立场。这跟西方“反乌托邦”的传统是对等的,值得我们珍视。

     我觉得,在反朝廷这一点上,金庸小说或许是最突出的,至少是最突出者之一。

     在他的笔下,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以国族大义之名,江湖中人可以跟朝廷并肩作战,但二者终究是同床异梦的。张无忌、韦小宝的结局就是典型:在《倚天屠龙记》最后,张无忌被朱元璋暗算,明教亡而明朝兴,江湖消沉而朝廷崛起,但惟其如此,张无忌也落得一身清白,跟那个残暴的朱明政权毫无瓜葛了;在《鹿鼎记》里,韦小宝本来既是康熙的宠臣,又是陈近南的弟子,同时与朝廷和抵抗朝廷的天地会双方合作,等于是脚踏两条船,但到了最后,在朝廷一统天下之际,他选择了退出江湖,又等于是与朝廷分道扬镳,在政治上也算“大节不亏”了。

     试看其他的武侠小说家:古龙最著名的角色之一陆小凤,是帮朝廷破案的;温瑞安最著名的作品,写的是“四大名捕”;黄易最著名的《寻秦记》,主人公项少龙一手将赢政打造为秦始皇——尽管他的结局也跟张无忌、韦小宝大同小异。跟他们相比,金庸小说的反朝廷倾向是更为彻底的。

     应该说,反朝廷倾向是中国旧武侠小说固有的,金庸只是一位继承者,但他也堪称是一位发扬光大者。完全可以说,到了金庸那里,反朝廷成了武侠小说最主要的政治设定之一,而这一点,我觉得跟他创作时的语境有关,具体来说,就是跟当时香港的政治情势有关。

     从1950到1970年代,在两岸对峙的局势下,殖民地香港客观上成为一个特殊的第三方,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飞地”。由于仍处于大英帝国治下,香港在政治上是非国非共的;同时,大英帝国在香港前景不明,其殖民统治又是“临时”性质的,它当然也无法成为香港人终极的政治认同。如论者所言,那是一个“偷来的地方”,是一段“偷来的时间”。那是一个扩大版的九龙城寨,一个遗老、国民党、左翼、托派、“汉奸”可以共存的政治空间。在这个政治空间里,香港人,尤其是香港的知识分子,大约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任何政治、任何政府,都有一种不确定感,一种不信任感,一种不认同感。我想,金庸小说的反朝廷设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就是金庸所承受的旧武侠传统,而外因就是金庸所处身的香港政治空间。

     金庸小说的产生,需要一个存在真正大众娱乐文化的环境,需要一个存在真正报业的环境,这个条件,当时在大陆是不具备的,在台湾也不充分,只有香港能完全满足。这一点,是大家都不难想见的。而我在此想强调的是,金庸小说所呈现的政治设定,也跟当时香港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同时,也跟《明报》非左非右的独立地位遥相呼应。

     重复一次,这个时代背景,只限于1950到1970年代,金庸在这个时间段里的政治心理,与之前不同,与之后也不同。而金庸一生最有创作力的时候,正是在这个时间段里,于是他留下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武侠小说文本——而从此,反朝廷也成为武侠小说的一个隐性传统。

     假如不是在那样的时代,不是在那样的香港,就算是同一个金庸,想来他的《明报》也不会有那样的独立性的,他的小说也不会有那样的反朝廷倾向的。这是他的幸运,更是我们读者的幸运。

     因为,比起最终向朝廷靠拢的金庸,始终跟朝廷保持着距离的金庸小说,是更让我们喜爱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港四大才子:金庸,此心安处是吾乡
致敬金庸先生:一代大师的陨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损失!
金庸生前在多种场合,说过同一句话:我这辈子最佩服的人是邓小平
每日荐书20211030
沧海一声笑,先生,走好!
我不喜欢把我的小说区别看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