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人买单的困局

近年来,中国人口出生率连年下滑,很多女性都不想要孩子,很多专家看来也都急白了头,但在媒体上看到的大抵只是呼吁“多生”的必要性,却很少人去探究背后的原因,进而解决“为什么不生”的问题。

“不想要”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不敢要”。这还不完全是“养不起”这种经济因素,更关键的是牵涉到巨大的精力投入。就像我此前说过的,东亚女性不想生孩子说到底是某种“生育罢工”,是女性在面对种种不利的博弈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因为如果你想要实现自我,就会发现自己很难兼顾。在一些更保守的社会里,一个女性如果真想自我解放,常常就必须作出放弃家庭的决定。

人心都是一样的,谁也不愿意心甘情愿去做一件明明对自己不利的事。如果说以前世世代代都觉得“生孩子理所当然的事”,那么现在就必须回答年轻一代的问题:“为什么?”要让人愿意生孩子,那社会至少应当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权利保障和文化氛围,不必觉得这是一件需要自己作出巨大牺牲、代价高昂的难事,从而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享受与孩子相处的快乐。

显然,中国社会的现实距离这还很遥远。因为这看起来是“应当的”,实际上却需要全盘的改变和巨大的投入。别的不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孩子出生后,大多数公立幼儿园都只收3岁以上孩子,这意味着在这3年内,必须有人照顾孩子。那么谁来带?

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又请不起保姆,当妈的就必须有3年时间全脱产陪伴孩子——在国内的职场上,这基本上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前途。毫无疑问,这样的抉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艰难的,且不说中国社会默认“这肯定是当妈的来带”会让女性感到不平,问题是:她可以有别的选择吗?

这个问题也有人注意到了。豆瓣上的“叶眉”说,按说像这样,从几个月到3岁之间的早早托应该市场需求很大,为何一直没发展起来呢?因为私立的太贵(大城市里早托班每月约3500元),公立的又留下了大片缺口(国企的子弟托儿所幼儿园已随着改制没了)。


这其中的关键是:注册托班需要满足一系列硬性要求(面积300+平米、独门独院、厨房36平米以上、独立保安室和全职保安、消防验收标准),再加上现在城市规划中本来就很少考虑这些要求,往往只能租商铺外圈的活动空间,算下来符合这些条件的空间天生就贵。

这样理性一算,一个女性得达到月薪1万5,“才会心甘情愿地购买这种服务来把我的劳动力释放到市场上去”,否则月入几千元,是不是值得挣这个钱都是个疑问,“上班还有损耗呢,服饰化妆品,通勤费,午餐,必要的社交开支,很可能到最后上班成为赔本买卖”。也因此,她说:“男女之间,我当初就算结婚了也没觉得多少性别不平等,真的拖开差距的是生娃之后。

有人说:“这就是逼我们女性回归家庭。”这种悲愤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确切地说,要说存在这样一个意图,这很难证实。现实也许比这更为棘手:这样一个无人买单的困局,是各种不同规则和力量复杂博弈的意外结果

不妨看看这其中各方的不同考虑:

1)国家:希望你们多生,保证长期的人口红利;

2)女性:要我生,至少要满足一系列条件,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3)公立托班:国企已经甩包袱,丢给市场解决了;

4)私立托班:既然市场化,当然有盈利的考虑,但成本太高了;

5)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要专门预留一块地方开幼儿园?

6)监管部门:办学资质条件当然要严管,不然出了事我来背锅?

不难看出,在这个局面中,每一个行动者都有着自己的逻辑和理性考虑,但却缺乏统一的协调。毫无疑问,谁都希望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最好让自己免责,至于这样做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他们既无从预料,也不承担责任——因为他们只能管好自己这摊事。其结果,强势者各行其是,最终只有弱势者无可推卸地担负起所有代价。但现在,她们也觉醒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半生不熟”的结果,或者可以说是“半市场化”的写照。很多人因此怀念改革之前的政治遗产,那时仍然有一个全能的大家长将这些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各单位也都将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地照顾着;另一些人则相信没有回头路,这最终只能通过彻底按市场配置来解决。

在我看来,这个困局固然是“条块分割”式治理的必然产物,但更进一步说,也折射出女性权利在全局考虑中仍不重要。国家这个“全能的协调者”并没有完全退场,人口红利也无疑是想要的,但要说解决托班这个问题来解决女性后顾之忧?那恐怕还没提上议事日程。

且不说这需要有人去跨部门协调本已臃肿、复杂的不同体系和资源,这样做也需要大量成本,而且对提升生育率能有多大效果还难说,最重要的是,这也缺乏先例。一直以来,让中国人“多生孩子”似乎是不需要激励机制的事,由老百姓自行承担养育的压力与代价,乃是治理成本最低的选择

近现代中国开办幼托机构的最初目的,原本就不是为了解放妇女,倒不如说是一个陷入全面危机的国家,为了动员女性这支重要力量一起“救中国”才去做的事。顺着这个逻辑,或许可以预见:只有到了人口危机足够严重,需要再度利用女性的力量(这一次是她们的子宫和劳动力)时,那只惰性巨大的“有形之手”才会不得已行动起来,协调解决那个困局。

在这个意义上,弱者选择“少生”或“不生”,既是出于自己的理性决定,也将是最有力的博弈筹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聊聊生育率下降的人类困局
《讲武堂》 20131102 叙利亚困局(下) “化武危机”的博弈与走向
女性就是他的衣食父母
西幼家长:幼小衔接要理性(3)
超长干货 | 东北亚能源博弈的日本魅影和中国能源安全的困局
大国博弈:中缅经济走廊,最经济的石油生命线,破解石油困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