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单 | 2021年历史学新书(3)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5万订阅者,2021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以推介当年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第一个月推介部分2020年的书目)。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我们不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1年第3期新书单。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剑桥早期内亚史

作者: 丹尼斯·塞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译者: 蓝琪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551
定价: 158

《剑桥早期内亚史》是剑桥历史系列中的一部,由国际著名的内亚史研究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丹尼斯西诺尔主编。该书介绍了内亚地区的地理背景,追溯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之前的内亚地区史。该书认为从最早时期起,内亚就与欧亚大陆各定居文明发生了联系。在前近代时期,内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而非地理实体定义的,它的边界随力量平衡的变化而改变。在杀伤*强大的枪炮出现之前,正是草原游牧民中那些几乎不可阻挡的轻骑兵通过武力使草原游牧民获得了自身既不能生产也不能通过贸易得到的一切。他们的定居邻邦不断尝试着报复,致使这些游牧对手丧失了人性,并创造了摧毁文明世界的“蛮族”概念。因此,内亚的早期史是蛮族的历史。该书由国际著名的内亚史学者们集体撰写,他们率先对历史记录极少的内亚进行了探索,并按时间顺序追溯了不同人群在内亚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其中,包括了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匈奴、匈人和阿瓦尔人,俄罗斯草原民族、突厥帝国、回鹘人和吐蕃帝国。编者希望通过此书将内亚更加密切地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构之中。

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国际著名的内亚史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创始人。学术成就颇丰,出版著作8部,编著13部,发表文章160多篇。出版著作有:《Inner Asia (Uralic and Altaic Series) 》(Routledge)、《The Uralic Languages: Description, History and Foreign Influences》(Brill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History of Hungary》、《Aspects of Altaic Civilization (Uralic & Altaic)》等。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天山女神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康家石门子岩刻画文化探新
出版年: 2020-9

定价: 72

本书是一部研究康家石门子岩刻画的历史文化作品。康家石门子岩刻画是亚欧草原尤其是天山地带最为重要与世界知名的古代崖刻艺术精品,无论艺术水准还是历史文化内涵都具有早期天山独此一处的唯一性。最xin的考古学研究表明康家石门子岩刻画的主要内容有着不同的历史分期。早期岩刻画形象是天山早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种文化通过天山通往中国西南地区的丝路古道传播到云贵川等地形成为汉代中国西王母崇拜文化的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中国优秀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现中国历史文化自信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价值。

巫新华,1963年生,博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中心主任,现任新疆考古队队长,组织翻译外文新疆考古基本资料近2000万字。出版专著(译著)有:《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察与研究》《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

作者: 邱靖嘉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0-12
定价: 88.00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将天界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的理论学说,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长期以来,天文分野一直属于科技史的研究范畴,而未进入历史学者的研究视野。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天文分野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王朝政治、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从历史学的视角去加以考察,会发现围绕天文分野有很丰富的议题值得进一步发掘与开拓。本文即以《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为题,对天文分野与社会历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透过天文分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转型历程。

邱靖嘉,1985年生,浙江桐乡人。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至2014年,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刘浦江教授。2014年8月起,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工作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一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宋辽金史、历史文献学、科技文化史。出版专著《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金史〉纂修考》,已发表各类学术文章三十余篇,并曾参与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修订工作。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大唐帝国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副标题: 中国的中世
译者: 廖明飞 / 胡珍子 
出版年: 2021-2
页数: 321
定价: 68.00

宫崎市定用生动、通俗的笔法再现了中国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到隋唐帝国的历史进程,还原了残酷动荡、悲怆凄凉的中世。但中世的混沌也孕育着 新秩序的萌芽,尤其是逐渐培养出走向宋代繁荣的条件。在本书中,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活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书是宫崎市定“景气变动史观”的代表之作,书中反复论述了景气史观的本质和世界史的体系。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曾荣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儒莲奖。宫崎市定对中国史的很多领域,包括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权力关系、政府组织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他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中国史》《科举》《九品官人法研究》《亚洲史概说》等。他的生前著作全部结集为《宫崎市定全集》(共25 卷)。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

作者: 袁泉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282
定价: 76

蒙元时期,多族属、广疆域的统一王朝带来了文化新相。墓葬文化体现出继承与变革交错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宋金形成的葬制传统在很多领域得以继承和沿用;另一方面,随着政治冲击、阶层重组和族属互动,涌现出许多新的墓葬文化特征。这造就了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文化面貌的区域多样性与发展不平衡性。  本书立足于长时段、大区域的综合考察,通过对考古学材料的系统梳理,尝试建立起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的有序时空框架。在分区研究中,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人群特点、地理形胜和政治冲击等多种因素,将中原北方地区划分为四大文化区,分别为:长城以北和燕云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地区和洛水-渭水流域地区。在分期研究中,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墓葬演变步调与发展序列的差异性。在墓葬资料丰富、变化频繁有序的区域,建立完整、细致的演变序列;对存在年代缺环且变化不明显的地区,则结合宋金墓葬的面貌,从长时段把握当地宋元墓葬文化面貌演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墓葬面貌的横向区际交流,关注蒙元与宋金墓葬的纵向期段沿革,分析不同族属和文化群体在墓葬制度上的互动;继而深入观察蒙元葬制传统与丧祭文化的变革。

袁泉,1980年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99~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先后获考古学学士与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近期关注课题主要涉及:宋元手工业互动和区域产销格局,宋元丧葬制度与仪制,唐以降的文化复古与礼器传统以及7~14世纪宗教图像的迁播与文化互动。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異域·異人·異獸

出版社: 秀威資訊
副标题: 《山海經》在明代
出版年: 2021-2
页数: 290
定价: NT$520元

本書聚焦《山海經》一書在明代的出版、閱讀與流傳,系統的討論來自《山海經》的異域、怪奇鳥獸、遠國異人的「非常」知識,如何為明代的士庶,乃至王公貴族接受、喜愛,甚至流傳域外,與不同文化融匯。作者運用海內外《山海經圖》多種,彙整比對,梳理出圖本間承衍的譜系,並採取圖文結合的討論,從文獻、文本的探討到圖像的分析,皆有精彩的觀點闡發。

鹿憶鹿  出生於澎湖,東吳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日本西南學院大學交換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領域以神話學以及民間文學為主,近年來尤其專注於明清《山海經》圖像的相關研究。著有《馮夢龍所輯民歌研究》、《傣族敘事詩研究》,《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為中心》、《粟種與火種──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等書。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威柄在御

作者: 胡吉勋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明嘉靖初年的皇权、经世与政争
出版年: 2021-1
定价: 58.00元

“大礼议”之争、追尊生父并为之立庙,是嘉靖帝“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福达狱,一审再审,“打着追问”“用刑推究”,案情事实重要吗?  明世宗嘉靖帝即位之初,力除弊政,天下称治。然其后“大礼议”兴,朝野舆论沸腾,又有幸臣假托,遂致大狱迭兴,如“李福达狱”“陈洸案”“封疆之狱”等。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在皇权与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明世宗迅速强化了自己的威权。终嘉靖一朝,明世宗始终“威柄在御”。

胡吉勋,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现在美国加勒特学院(Garrett Evangelical Theologicail Seminary)学习,从事儒学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2020年入选美国“神学与宗教研究国家荣誉协会”(Theta Alpha Kappa: the National Honor Society for Religious Studies/Theology)会员。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边境上的中国

作者: 杜树海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副标题: 11世纪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历史与记忆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316
定价: 98.00元

本书在民族国家框架下,系统叙述了11世纪以来,广西明代思明土司府、清代归顺州(今广西崇左、百色一带)从边疆到边界的历史进程。其中,在《北宋侬智高起事与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历史的转变》部分,重建了侬及其父辈所面临的历史场景;在《土司时代:明代思明土府及周边区域的考察》部分,展现了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两个黄姓土司家族在宋末至清初的命运沉浮;在《改土归流:清代以降归顺州及周边区域的考察》部分,呈现了归顺州地方在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文化面貌方面发生的巨变。作者在结论部分,总结出国家整合的五种方式及其地方意义。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和近来其他有关岭南和西南的若干著作一道,改变了历史学界在边疆和族群历史研究中,“北重南轻”或“北多南少”的学术地图。

杜树海,2011年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国家民委重点联系中青年专家,入选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出版专著一部,在《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微历史

作者: 李长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出版年: 2021-1
定价: 108.00元

本书主体内容为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的近代变迁”的结项成果。作者运用了近代档案、方志、日记、笔记小说、报刊、外国人游记等丰富资料,考察晚清至民初(1840-1930)中西文明碰撞交汇下,民众生活世界发生的变化及观念演变,探讨这段政治衰弱与混乱时期,民众生活变化对社会转型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揭示在政治缺位情况下,民众生活世界蕴藏的中华文明潜在生命力和再生力,对中华民族生存延续与复兴所起的作用。本书基于作者三十年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社会生活史研究的积累,以多篇曾发表的相关专题深入研究论文为基础,按新体系进行较大幅度改写,并新撰写所需部分,使全书既有围绕主旨的体系,又有专题深入研究,是一部宏微相济、自成一体的近代生活史研究专著。

李长莉,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受聘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生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等,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曾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三项。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在上海长大

作者: [澳大利亚]沃尔夫冈·特律格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位德国侨民的经历(1925-1951)
译者: 杨璇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232
定价: 29.00元

这本由沃尔夫冈·特律格尔传记引人入胜又妙趣横生。本书以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视角,它以青少年的视角,描绘了作为少数族裔的德国人在上海的生活。其中既有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间,作者关于学校、教堂、青年营以及各种事件、工作和朋友的辛酸记忆,当然也不乏在那动荡岁月中的浪漫时刻。此外,本书还附有来自沃夫冈个人收藏的许多照片,这些图片迄今尚未发表,极其珍贵,足以勾起许多动人回忆。

[澳大利亚]沃尔夫冈·特律格尔 ,上海德国侨民。1925年出生于上海。父母均来自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父亲为礼和洋行的工程师。1951年离开上海前往澳大利亚,定居在布里斯班。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

     作者:汤洪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定价: 68

本书撷取巴蜀与南亚之间所涉文化互动与融合的12个重要专题进行了深入梳理和探讨。内容涉及物质文化、宗教文化与语言文学艺术诸方面,各个专题相对独立,但又串联起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互融的共同主题。两大地域空间不同文化因子双向间互相激荡、借鉴,甚至往返影响,共同塑造文化形态的生成与交融,旨在为读者勾勒一幅早期巴蜀先民渴望与外界沟通交流并主动借鉴吸收域外文明的历史图卷。

汤洪,1977年生,重庆云阳人,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四川大禹学会常务理事。已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战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中华书局出版《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学术专著。获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与罗马公教研究

作者:刘林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定价: 128元

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研读相关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比较的角度对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和公教进行研究,以纠正相关偏见,深化对宗教改革运动的认识,推动我国宗教改革史研究的发展。全书在梳理、总结研究状况和改革背景的基础上,从《圣经》、宗教公会议、圣礼、社会救济、宗教改革时期基督教信仰的一般特点等几个方面,对新教与罗马公教的异同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揭示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转型时期的历史复杂性,提出新教与公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走向现代的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传统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模式有失偏颇。

刘林海,男,山东平邑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市历史学会秘书长,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外古史比较、基督教史、史学史等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加尔文思想研究》《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合著)等。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滔天洪水

作者: [英] 亚当·图兹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
原作名: The Deluge:The Great War and the Remaking of Global Order 1916-1931
译者: 陈涛 / 史天宇 
出版年: 2020-12
定价: 148.00元

1916年,世界正陷于一战泥沼。战争动摇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一场更深层、更持久的权力转移大戏正逐渐拉开序幕,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滔天洪水》回顾从 1916年美国参战到1931年大萧条,从新的视角回答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缘何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为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美国如何借由经济和军事力量重塑世界,各国如何适应美国中心的新格局,最后又如何滑向法西斯主义,走向另一场残酷的战争。  亚当·图兹对 1918 年之后时期的研究引人注目,他阐释了为什么尽管美国及其盟国击败了德国,却没能稳定住世界经济,并在欧洲建立起一个共同的安全体系。

亚当·图兹(Adam Tooz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兴趣为 20 世纪和当代经济史。代表作《毁灭的代价》获沃尔夫森历史图书奖和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滔天洪水》获 2015 年度《洛杉矶时报》历史类图书奖,《崩盘》获 2019 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 。2019年入选《外交政策》杂志“全球百大思想家 ”。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崩盘

作者: [英]亚当·图兹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原作名: 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
译者: 伍秋玉 
出版年: 2021-3
页数: 790
定价: 145

亚当·图兹从全球视角详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错综复杂的历史。他不仅从金融学角度解释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还花很大篇幅阐述危机对十年来世界政治形态的塑造,呈现了丰富的主题:经济发展的无序和债务流动的不稳定;单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金融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投资、政治和武力以无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不平衡的关系;金融危机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围绕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展开的争斗。

亚当·图兹(Adam Tooz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兴趣为 20 世纪和当代经济史,并广泛涉猎政治、思想和军事历史领域。代表作《毁灭的代价》获沃尔夫森历史图书奖和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滔天洪水》获《金融时报》《新政治家》2014 年度好书、2015 年度《洛杉矶时报》历史类图书奖,《崩盘》获莱昂内尔·盖尔伯奖、《经济学人》2018 年度好书、《纽约时报》2018 年度关注好书等荣誉。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大河与大国

作者: [美] 马丁·道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河流的视角讲述美国史
原作名: The Source: How Rivers Made America and America Remade Its Rivers
译者: 刘小鸥 
出版年: 2021-1
定价: 89.90元

本书讲述了一个双向塑造的故事:美国造就的河流,河流造就的美国。美国的25000多条河流,总长度300多万英里,遍布全国,如同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些河流从古至今扮演过多重角色:贸易路线、疆界、通道、下水道、水源地、发电站、灌溉渠等。作者讲述了美国河流开发利用的宏大史诗,从殖民地时期的河流通航,到美国工程兵团的探险勘察,从1848年淘金热,到西部目前的水资源争夺,河流常常处于美国社会实验的争论焦点,比如土地私有权、主权、财产权、税收、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作者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阐明了河流开发与美国历史的密切关系,并且断言美国的河流将继续对美国的未来施加巨大影响。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和故事切入这个宏达的话题,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是该领域的杰作。

马丁·道尔(Martin Doyle) 普渡大学地貌学博士,现为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Nicholas 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河流科学与政策教授,以及尼古拉斯环境对策学院( Nicholas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Solutions)的水资源政策项目主任。他多年来一直广泛参与美国的水资源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财政和金融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风之帝国

作者: 菲利浦.鮑靈(Philip Bowring)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副标题: 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
原作名: Empire of the Winds: The Global Role of Asia’s Great Archipelago
译者: 馮奕達 
出版年: 2021-2-4
页数: 448
定价: NTD 480

努山塔里亞(Nusantaria)──亦即一般所謂的「海洋東南亞」(Maritime Southeast Asia)──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島群,也是數世紀以來的文化與貿易輻輳。這個地區形塑了全球貿易,無與倫比的造船工藝與航海技術跨越海洋,將四散的文化、思想與知識銜接起來,對於人類歷史的發展厥功甚偉,卻因史料缺乏等因素,成為最不為人所理解、遭人遺忘的地區之一……  在《風之帝國》中,菲利浦.鮑靈為世界上最遼闊、最重要的島嶼及鄰近濱海地區,建構出一部完整的歷史。他所講述的故事,主角正是生活在這個關鍵海洋與文化十字路口的人與土地,從上一次冰河期的催生,一路談到今日,帶我們穿梭這地方的興衰起落,見證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

菲利浦.鮑靈 Philip Bowring  記者兼作家,自1973年起便活躍於亞洲。曾任《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總編輯,也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與《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特派員,《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專欄作家,並為《衛報》(Guardian)與《南華早報》供稿。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研究亞洲海洋歷史與經濟。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Harbin: A Cross-Cultural Biography

作者: Mark Gamsa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出版年: 2021-1-4
页数: 394
定价: $90.00

This book offers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early-twentieth-century Harbin, a city in Manchuria where Russian colonialists, and later refugees from the Revolution, met with Chinese migrants. The deep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fissur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worlds were matched by a multitude of small efforts to cross the divide as the city underwent a wide rang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Using surviving letters, archival photographs, and rare publications, this book also tells the personal story of a forgotten city resident, Baron Roger Budberg, a physician who, being neither Russian nor Chinese, nevertheless stood at the very centre of the cross-cultural divide in Harbin. The biography of an important city, fleshing out its place in the global history of East-West contacts and twentieth-century diasporas, this book is also the history of an individual life and an original experiment in historical writing.

Mark Gamsa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History at Tel Aviv Universit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年历史学类十大好书
书单:2018年历史学新书(39)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6)
书单 | 近期历史学新书推荐(17种)
书单 | 2017年魏晋南北朝史新书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