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库全书总目》读后感

吕思勉先生说两个月读完,绝对没有问题。

下面是一些感想。
1.《四库全书总目》的版本情况。
根据老师课堂的讲授,《总目》自身的系统有三个,殿本、浙本和粤本,粤本从浙本翻刻,本身没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实际上就是殿本和浙本两大系统。
虽然殿本和浙本的刊刻都在乾隆六十年,不过浙本源出文澜阁提要,成书时间实际上比殿本早,殿本才是最终的定本。
参见崔富章《<四库全书总目>版本考辨》。
王重民《跋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殿本优于浙本。
所以理论上来说,应该读殿本。

2.通行印本有哪些?
影印本有很多,中华、台湾商务、艺文等等。最常见的是中华2003影印本。
点校本可以查到中华、海南、河北人民。后两者未见。最常见的是中华1997点校本。
中华影印本用的是浙本,点校本用的是殿本,因此从大端上来说,点校本比影印本好。

3.点校本的具体情况。
读点校本也是基于老师们的推荐。
点校本的问题,大家说的很多了。主要不外乎古籍整理中的常见问题:错字、破句、误加标点,再加上校勘失误。
个人觉得处理的最不好的,其实是逗号和句号的使用。有些地方不能说是破句,但是文意分割得不好,如果能把一些较长的提要分段,大概会更好一些。
下面说优点,或者说便利。
(1)有标点、简体横排。影印本只有断句,竖排繁体。个人觉得读标点本的速度应该比读影印本要快很多吧。
(2)有校勘记。主要把殿本和浙本、粤本作了对比,虽然疏漏很多,不过有胜于无。
(3)核对了文渊阁库书。提要著录的卷数、内容有不少和库书不符,点校本基本都作了核对。可参看陈垣《四库全书总目考异》。
(4)吸收了重要研究成果。主要是余嘉锡、胡玉縉、崔富章、李裕民这几家。
(5)存目部分著录了一些馆藏情况。
(6)有书名、人名索引,方便。
这几点应该都是影印本所不具备的。所以W老师上课的时候力荐此本,因为错误都很容易看出来,阅读起来是没有多少障碍的。
一些标点文字问题的刊误,可以参看几篇硕论:陈婷婷《四库全书总目》浙本与殿本差异研究:以史部为中心》、梅爽《《四库全书总目》殿本与浙本差异研究:以子部为中心》、黄煜《《四库全书总目》与阁书提要比较研究——以史部为中心》等(前两本可以在知网下载)。

4.再说殿本和浙本。
总体来说,有以下这么几点观感。
【没有来得及看前人研究情况,说的不对的地方请诸位批评。】
(1)文字:殿本虽然是定本,但是细节文字上的讹误其实比浙本多。
(2)段落:有不少浙本有的段落被殿本刊除。
(3)条目:有少量条目浙本有,殿本没有。
(4)质量:还是殿本比浙本好。
举个例子,如《汉诗说》条下浙本有一段话:“他姑勿论,如庞德公《于忽操》三章,本王禹偁所拟,今载 于《宋文鉴》中,而列于汉诗之内。一例推尊,茫无鉴别,是可云识曲听真乎? ”
这段话殿本改成:“其中因仍冯氏《诗纪》、梅氏《诗乘》之缪,皆不及订正,于辩证尤疏也。“
为什么改呢?因为《于忽操》是王令写的。这在《古乐苑》条下面就有辩证。或者因为书成众手,或者因为提要撰写者记忆偶疏,就造成了浙本的失误,而殿本则作了修正。

5.读总目还是读简目?
目录学是门径,大家都这么说。一般也都推荐《四库全书总目》。不过究竟读《简目》还是读《总目》呢?意见不一致。
W老师说是要读总目而不要读简目的。
个人观感是,《简目》的分量大概是《总目》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写法上或者是截取《总目》里的一两句话,或者是浓缩概括,观点上相差不远,但是信息量上少了很多。不过如果时间不够,读《简目》应该也是个很好的选择。问题是《简目》版本也比较复杂,目前黄曙辉的点校本翻检了数十页,感觉错字不少,而且没有校勘记,也许要慎重一点。

6.总目的体例。
总目的体例大概是这样的。
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下各有序,每类下各有类序。
分成著录和存目两大部分。已见前。
先考订作者的生平。如果前面已经著录了,会加以说明。
再介绍本书主要内容,说明优劣,特别重视对体例的归纳。
参考诸家著录情况,如果篇卷不同,会说明分合情况。
如果作者或者时代有问题,会考订真伪。
如果具体考证有问题,会加以辨析,这些地方类似清人札记。
详细情况可以看《凡例》。

特别想说的是某些条目下面会对总体演变情况作说明,很精彩。

举例来说,《御定四朝诗》条下讲宋金元明诗的源流正变,可谓得其大体:
唐诗至五代而衰,至宋初而未振。王禹偁初学白居易,如古文之有柳穆,明而未融;杨亿等倡西昆体,流布一时。欧阳修、梅尧臣始变旧格,苏轼、黄庭坚益出新意,宋诗於时为极盛。南渡以後,《击壤集》一派参错并行,迁流至於四灵、江湖二派,遂弊极而不复焉。金人奄有中原,故诗格多沿元祐,迨其末造,国运与宋同衰,诗道乃较宋为独盛。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曰:“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岂虚语乎!有元一代,作者兴,虞、杨、范、揭以下,指不胜屈。而末叶争趋绮丽,乃类小词。杨维桢负其才气,破崖岸而为之,风气一新,然讫不能返诸古也。明诗总杂,门户多岐,约而论之,高启诸人为极盛。后再变而公安,三变而竟陵,淫哇竞作,明祚遂终。大抵四朝各有其盛衰,其作者亦互有长短。

类似的提要都可以作为学术简史来读,可以由此对一代风气包括学术、诗文有总体的观感。

7.总目的类序。
如果说总目是目录学的门径,那类序就是门径之门径。陈麦青从吕贞白先生学习,第一件事就是手录《四库提要叙》。因此如果连《简目》也没有时间读,不妨先读类序。
寒假里面读了张舜徽先生的《四库提要叙讲疏》,推荐。
张先生的写法,就是他《自序》里说的:“首取《提要》本书以相申发,次采史传及前人旧说借资说明,末乃附以愚虑所及而讨论之”。《凡例》没有收,叙中有一些小注也删去了,也许要注意。这本书不好买了,但收入《旧学辑存》了,比较易得。

8.总目的经史子集四部。
经部和集部的构成比较单纯。
经部大体按十三经分,略有调整。
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别集类分量最大。
《御定子史精华》条下提要说:”四库之中,惟子史最为浩博,亦最为芜杂。“子部杂家类所分门类最多。
质量上来说,觉得经部最好。

9.总目的著录部分和存目部分。
总目分著录和存目两部分。当然是前者重要,后者不重要。
吕思勉先生说,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只读著录部分,不读存目部分。
个人感觉此法可行。因为存目部分极多明代人的无用之书,不读也没有太多问题。或者迅速翻阅也可以,因为偶尔批评的话语里面有些很有趣的东西,正所谓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10.诸家的考辨订正。
就点校本引用的一些条目来说,以余嘉锡先生的《辨证》最为精核。
余先生指出《总目》经部多据《经义考》,史子集三部多据《文献通考·经籍考》,因此馆臣有些书也没有从头读到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看了一下前言后记和别人的评语之类的,就写了提要,所以有不少问题。余先生把源头找出来,而且一本一本认真读,于是发现了很多问题。看了总目,再看余嘉锡先生的考订,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这里面就不仅仅是教人知识,更是教人方法了。
其他诸家的考订给我的印象主要是根据方志补充生平。胡玉縉先生的补正的特点大概是根据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陆心源《仪顾堂题跋》等等一些晚清书目补充了版本、卷数的一些情况。
最精彩的还得看余先生!简直就是科学!

最后总结一下:
1.把读书和研究区分开来。
《总目》是引人读书的桥梁,关键是通过《总目》了解古代学术的框架结构和重要内容,进而去读这些书。
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总目》,那么《总目》本身的情况其实不太重要,往粗了说,殿本、浙本、粤本还有库书提要,其实也没特别大的差别。哪个好读读哪个。
2.如果时间不够,大概可以分几个层次:
(1)读类序,推荐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
(2)读《简目》;
(3)研究哪一方向,读哪一部分。如研究词曲,就读词曲类。当年看夏承焘先生日记,治学之初就有《四库提要词曲类订误》这样的文章(名字记得不一定准),正是由此入门。
(4)读《总目》著录部分。
此外,读存目部分,速度可以很快,不必一字一句,要抓大放小。
3.有恒心,不偷懒。

补充:
1.陈垣先生讲:古书目最重要的是卷数(大意如此)。总目对篇卷的数目和分合情况留意特多。
2.一般认为总目不是版本目录。大体上说,总目的确不是版本目录,不过读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有不少地方讲到一些版本情况,包括刊刻者乃至于收藏者,里面有不少朱彝尊、徐乾学等人的旧藏。还有一些还会讲到作伪的情况,很有意思。
3.明中叶以后到清初的一些丛书有很多是伪书,比如《夷门广牍》、《学海类编》,使用尤其需要注意。《说郛》的情况太复杂,一时还弄不大清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裕民:论《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的缺陷—以宋代文献为中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
科普丨《四库全书总目》的常见版本
四库全书总目
卢光明策划《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阅读笔记
陈丹琪丨天一阁博物院藏《四库全书总目》抄本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