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鲍哲南团队成功研发新型半导体,实现5000圈可逆循环!五倍于已知可拉伸柔性半导体循环寿命

随着科学家对可穿戴电子器件、电子皮肤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在 50 %-100 % 的拉伸程度下保持半导体器件的功能性。
 
但是,在力学性能上,该领域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底层基础材料的匮乏。目前的材料分子设计机制主要以“橡皮泥”般的特性为目标。虽然可以在电子器件拉到一定长度时仍可保持其功能性,但当这个拉伸力撤去后,它的拉伸性和电子学性能是“不可逆”的。
 
那么,是否有一种柔性、高度可逆、又能保持长期稳定循环的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呢?
 
近日,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团队研究了一种“多功能集成”的高分子半导体,不仅实现了半导体材料像“橡皮筋”一样高度可逆的弹性,还同时实现了抗溶剂性、光图案化、可规模化生产、价格低廉等优异的性能,并且申请了前驱体与交联橡胶结构方面的美国专利。
 
我们在 4 小时连续不断的拉伸机循环下,实现了 5000 圈的可逆循环,并且电子学性能衰减很小,是目前报道的关于可拉伸柔性半导体循环寿命的 5 倍,其电子学绝对性能在相同循环寿命下也是目前最佳之一。”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博士生郑玉说。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9 月 29 日,相关论文以《弹性和多功能聚合物电子学的分子设计策略》(A molecular design approach towards elastic and multifunctional polymer electronics)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1]。该论文由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鲍哲南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博士生郑玉、俞之奡为共同第一作者。
 
从“橡皮泥”升级到“橡皮筋”,实现可拉伸柔性半导体循环寿命的5倍
 
从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材料来看,弹性橡胶从物理角度可以和“橡皮筋”一样有理想的弹性状态,并可在承受成千上万次的拉伸循环后依然恢复至原状。于是,该团队思考:如何可以实现高分子半导体和交联橡胶的结合,在不损失半导体应有的电子学性能的前提下,以实现半导体层高度可逆弹性的力学性能呢?
 
这从原理上“似乎不可能”,由于交联橡胶的抗溶剂性,很难和其他材料融合。所以,他们想到先模拟工业实际做交联橡胶的过程,先把前驱体和普通的高分子半导体融合,然后原位地引发交联橡胶的形成。这样,既兼顾了可逆高弹性的拉伸,又保障了高分子半导体的可加工性以及导电性能。
 
图丨iRUM 策略构思逻辑示意图、具体分子结构,以及 iRUM 策略集成所有优良性能的示意图(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郑玉表示,“从设计方面我们提出了先进的策略,可以在不破坏半导体材料本身电学性能的情况下,实现力学的弹性要求、半导体在形变下电学性能的维持、抗溶剂性、后续的可加工性(可光刻化)等多性能的高度集成。”
 
该团队从化学反应性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非常前沿的策略,为该领域的研究打开新的思路。并且,他们从研究之初就考虑到材料成本、性能稳定性和可规模化量产等实际应用层面的问题。
 
俞之奡举例说道,“我们使用的前躯体的主体材料已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并且价格很低,都是按桶、按吨卖。所以,将它与较昂贵的高分子半导体结合,可降低其整体价格。”
 
郑玉指出,制备半导体薄膜的过程简化了流程,其不需要复杂的合成及复杂的制备方式,只需要使用热或光引发橡胶前驱体交联,便可以得到半导体的薄膜。所以,从实际应用角度,具备了可量产的潜力。
 
图丨以硅片为基底的 iRUM 半导体光图案化器件性能、iRUM 介电层的可光图案化性与力学性能、弹性场效应晶体管阵列在拉伸循环过程中的电子学性能(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对于该研究的难点,郑玉认为,该研究不仅在结果上呈现出很好的性能、稳定性与可靠性,还要从机理上知道是该结果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说,不仅要知道高分子有机半导体的“性能好在哪”,还要从原理上知道“为什么好”。
 
俞之奡表示,“鲍老师特别喜欢非常详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她也让我们补充了很多细致的实验,去交叉印证同一原理。”
 
图丨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郑玉(左)、俞之奡(来源:俞之奡)
 
起初,该团队设计的分子的循环性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记录(拉伸机连续循环 1000 次后仍然保持 1 cm2 V-1s-1 的迁移率,相比于拉伸前初始值或者纯高分子半导体的性能衰减极小),但鲍哲南教授并未因此“停步”。

她让学生们进一步印证,该性能最后可能达到何种的程度;并且希望学生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微调,然后系统性观察分子微调对性能影响的构效关系。
 
从设计合成材料到真正把它放到电子器件里,有很多需要考虑的方面,包括层与层之间的连接性,还有其它层的材料兼容性等因素。
 
“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反复进行验证和实验,努力地实现了真正高性能的可逆长循环,也将材料的性能推到极致。正因为这样,我们最后做出了全拉伸的电子器件。”郑玉表示。
 
可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生物医疗、可穿戴设备等多领域

该材料在可折叠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假肢或柔性机器人、可植入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第一,消费电子产品,用于可折叠手机。有机柔性材料在目前市场上最现实的应用便是柔性显示屏,这是一条非常蓝海的高科技创新赛道。
 
第二,可穿戴电子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性的健康监测。郑玉表示,“我们需要满足电子产品的柔软性,以适应人体穿戴的舒适性需求。未来,电子产品将与人类更紧密地、舒适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在生物医疗领域,可应用于假肢或柔性机器人。这与“电子皮肤”的概念相似,将各种各样的电子元件集成于电子电路,并且具有柔性和可拉伸性。“用我们这种材料,假肢将和真正的人体皮肤越来越相似。”俞之奡说。
 
第四,可植入的电子设备。如果将这种电子元件植入到人体,可持续地监测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包括内循环的情况,然后医生再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等手段,便能随时随地得到病人体内的实时监测信息。
 

图丨鲍哲南教授团队 2021 年近照(来源:郑玉)
 
据悉,该团队会继续探索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与生物相容的更多特性。这种可植入的电子设备需要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可拉伸性,以避免对人体内柔软的组织和器官造成物理上的伤害。如果涉及可植入电子设备的定期更换,该材料可能会与可控降解技术融合。
 
“从材料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可以在光照或给体内传递一些化学、电子信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我降解被人体消化且不引起任何毒副作用,那将为使用者减轻定期手术来更换设备的问题。”郑玉说。
 
她还指出,电子器件有很多材料,除了这次研究主要聚焦在研究半导体材料,还有导体、绝缘层等。“即使每层材料都做到了绝对的弹性,或者是它拥有了各种性能的集成,但当我们把它组装成电子器件后,将会面临着如何更好地结合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工程问题。”
 
她认为,虽然有机电子器件具有柔性、低价、可量产等优势,但有机电子器件真正地实现长循环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因此,提高有机电子器件的长期稳定性是该团队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四团队各发挥所长共研究,以实现上万次循环为下阶段目标


在该研究中,还有其他三个团队共同参与,分别是:牛津大学伊恩·麦卡洛克(Iain McCulloch)教授团队、斯坦福大学秦健教授团队、南密西西比大学顾晓丹教授团队。
 
三个团队“各有所长”,其中,英国牛津大学麦卡洛克教授团队提供高性能的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斯坦福大学秦建老师团队的研究重点在分子动力学的理论模拟,从计算模拟的角度辅助验证相关的实验结论;南密西西比大学顾晓丹团队,主要负责做薄膜力学性能方面的测试。
 
郑玉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2017 年 9 月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其研究课题为可拉伸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实现不同程度的可拉伸以及功能性,包括电学性能、力学性能等。
 
郑玉表示,虽然本科期间的科研背景也是高分子,但是并非电子材料,而是水凝胶等仿生领域。所以,读博阶段最初阶段的科研工作技术壁垒很大。谈及未来发展,她说:“我对可拉伸电子材料有浓厚的兴趣,未来可能与生物方向的课题组更加紧密地学习与合作。”
 

图丨郑玉在实验室(来源:郑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斯坦福鲍哲南团队又获突破性进展:更易量产的柔性电子材料,“一个全新电子世界”即将来临
年前Nature,年后Science:鲍哲南团队可拉伸高分子半导体再获突破
我国学者合成有机纳米聚合物 将对柔性电子技术产生影响
受蚕丝启发,同济大学团队实现研制出 100 万次无损真折叠的导电材料
中国研制出柔性可拉伸电容器 解决可穿戴智能设备难题
北大学者开发全光刻无刻蚀工艺,打破电子皮肤产业化关键技术壁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