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1.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证属
A.表热里寒
B.表里俱热
C.表寒里热
D.表实里虚
 
2.发执恶寒,咽喉肿痛,大便溏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浮数者,证属
A.表热里寒
B.表里俱热
C.表寒里热
D.表实里虚
 
3.四肢厥冷不可见于
A.真热假寒
B.阳虚
C.阴虚
D.亡阳
 


 1、  [答案解析]  C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此为外感风寒束表所致,属表实寒证;“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均提示机体有内热(肺热),属里实热证,此即表实寒证与里实热证共见,故属于表寒里热(C对)。表热里寒多由素体阳气不足之人,复感风热之邪所致,故多为表实热证与里虚寒证共见(A错)。表里俱热多由素有内热之人,又感风热之邪,或外感风热未罢,又传及入里所致,故多为表实热证与里热证共见(B错)。表实里虚多由素体气血虚弱之人,复感风寒之邪所致,故多为表实寒证与里虚证共见(D错)。

2、  [答案解析]  D

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淡苔薄,脉浮数”,均是风热袭表所致,为表实热证;“大便溏软,神疲乏力”,则由脾气虚所致,属里虚证,表实热证与里虚证在同一患者身上共见,故此属于表实里虚(D对)。表热里寒是指素体阳气不足之人,复感风热之邪,而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表热证及里虚寒证的表现(A错)。表里俱热是指素有内热之人,又感风热之邪,或外感风热未罢,又传及入里(B错)。表寒里热是指先有表寒未罢,又入里化热,或先有里热之人,复感风寒之邪,而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表寒证及里热证的表现(C错)。

3、  [答案解析]  C

四肢厥冷,是由四肢失于阳气温煦所致,故常见于阳虚(B对)、甚则亡阳证(D对),也可见于邪热盛极于内,致使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即真热假寒证(A对)。阴虚证是指人体阴液亏少,其滋润、濡养等功能减退,且无以制阳,阳气偏亢,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C错,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第九单元   病因辨析
 
细目一   六淫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临床表现。
 
(一) 风淫证

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1.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蜗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 证候分析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由于风邪侵袭的部位及兼夹的邪气不同,风淫证常见风邪袭表、风邪犯肺、风客肌肤、风中经络、风毒窜络、风胜行痹、风水相搏证等。
 
(二) 寒淫证

寒淫证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手现的实寒证候。
 
1.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胱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2. 证候分析

寒淫证主要是因感受阴寒之邪所致。寒为阴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的特性。寒淫证有伤寒证和中寒证之分,两者在病因、病位、证候表现、病机等方面有异有同。
 
(1) 伤寒证

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肌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寒邪袭表,郁闭肌肤,阳气失却温煦,故见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症。
 
(2) 中寒证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
 
(三) 暑淫证

暑淫证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2. 证候分析

本证因感受暑热之邪所致。暑为阳邪,具有暑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四) 湿淫证

湿淫证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 临床表现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2. 证候分析

湿淫证既可因外湿侵袭,如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而形成,又可因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所致。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湿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湿淫证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或细等为证候特点。

外湿、内湿在证候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外湿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病位偏重于体表,是因湿郁于肌表,阻滞经气所致;内湿以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等为主,病位多偏重于内脏,是因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所致。
 
(五) 燥淫证

燥淫证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略,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燥邪具有干燥,伤津耗液,损伤肺脏等致病特点。有凉燥与温燥之分。除以上临床表现外,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2. 证候分析

燥淫证是秋天的常见证候,有明显的季节性。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者为凉燥。燥邪侵袭,易伤津液,而与外界接触的皮肤、清窍和肺系首当其冲,所以燥淫证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皮肤、口唇、鼻孔、咽喉、舌苔干燥,干咳少痰等症;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渴饮水,系津伤自救的表现。由于燥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燥邪所致,所以除了“干燥”的证候以外,还有“表证”的一般表现,如轻度恶寒或发热、脉浮等。
 
(六) 火淫证

火淫证指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火热证。
 
1.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2.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外界阳热之邪侵袭,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或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或情志过极而化火,脏腑气机过旺等所致。火为阳邪,具有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等特性。由火热所导致的病理变化,最常见者为伤律耗液,甚至亡阴;火热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火热使局部气血壅聚,血肉腐败而形成痈肿脓疡;火热炽盛可致肝风内动,则见抽搐、惊厥;火热闭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等,其中不少为危重证候。
 
细目二   情志辨证
 
要点一  喜证的临床表现
 
喜证是指由于过度喜乐,导致神气失常,以喜笑不休、精神涣散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临床表现

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2. 证候分析

喜则气缓,喜乐无制,则可损伤心神,使心气弛缓,神气不敛,故见肢体疲软,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等症;暴喜过度,神不守舍,诱发痰火扰乱心神,则见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等症。
 
要点二  怒证的临床表现
 
怒证是指由于暴怒或过于愤怒,导致肝气横逆、阳气上亢,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临床表现

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泻,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2. 证候分析

怒则气上,大怒不止,可使肝气升发太过,阳气上亢而成本证。肝气郁滞而欲发,则见胸胁胀闷,烦躁易怒;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见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眩晕,甚至呕血;阳气暴涨而化火,冲扰神气,可表现为发狂,或突致昏厥;肝气横逆犯脾,则见腹胀、泄泻;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为气逆阳亢之征。
 
要点三  悲恐证的临床表现
 
指由于悲伤过度,或经受过度惊骇,使气机消沉,以情绪悲哀或恐惧、胆怯易惊、神疲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临床表现

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恶梦惊醒,甚则二便失禁,或为滑精、阳痿等。

2. 证候分析

悲则气消,悲哀太过,则神气涣散,意志消沉,故见悲哀好哭,精神萎靡,疲乏无力,面色惨淡;惊恐伤肾,恐则气下,肾气不固,胆气不壮,神气不宁,故见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恶梦惊醒,甚至出现二便失禁、滑精、阳痿等症。
 
要点四  忧思证的临床表现
 
忧思证是指由于思虑过度,或过分忧愁,导致心、脾等脏腑气机紊乱,以忧愁不乐、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临床表现

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
 
2. 证候分析

思则气结,神气郁滞,故见情绪忧虑,郁郁寡欢,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血不养神,则有头晕,健忘,失眠,多梦,心悸等症;思伤脾,忧思过度,最易损伤脾胃,使中焦气机不畅,受纳、运化失常,则见纳谷不馨,腹胀等症;脾气不运,营气不充,故可见倦怠乏力。
 

更多内容扫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伤寒论》全新破解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四十三)
论《伤寒论》太阳中风属外感阳邪(上)
每日下午黄昏时先恶寒、后发热:中医化瘀除寒治愈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第一版(3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