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骨伤科附子常用药对(附:附子外用治冻疮效果好)
『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835 期
作者 / 张虹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许奇
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且配伍灵活。
《本草汇言》记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其常见药对如下。
附子配苍术
附子辛甘而热,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善治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尤长于治寒湿痹剧痛者。苍术辛散苦燥,长于祛湿,用于风湿痹症以湿胜者尤宜。二药合用,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临床适用于寒湿之邪侵袭肌肤关节所致痹症,肌肤顽麻重着,关节冷痛。附子、苍术合用,方如术附汤(《症因脉治》)。
附子配独活
附子辛热,散寒逐湿。独活苦燥温通,辛香行散,行十二经络,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的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的筋骨痹痛,无论新久,均可选用。《本草正》云其“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二药相合,共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剂。临床适用于风寒湿毒,脚气肿满,挛急痹痛等症。方如独活汤(《太平圣惠方》)。
附子配麻黄
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的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逐痹止痛的功效,可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两者相配,共奏温经通脉、助阳散寒之功,主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之症。《古今名医方论》云:“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精自藏而阴不伤。”麻黄、附子伍用,出自《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附子配甘草
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补肾壮阳,散寒止痛。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二药配伍,附子得甘草则助阳散寒而不过辛烈,毒性大减;甘草缓急作用更助附子散寒止痛之力。《汤液本草》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主治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附子配甘草,见于《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
附子配鹿茸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有回阳救逆之力。《本草备要》曰:“附子,补肾命火,主风寒湿。”鹿茸壮肾阳,退虚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摄精固阴。《本经逢原》记载:“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眩眼黑,皆宜用之。”二药配伍,相须互补,壮阳散寒、止痛效力剧增。主治风寒湿痹,或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等症。附子配鹿茸,见于《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附子配白术
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白术补益脾气、燥湿利湿。二药配伍,互补为用,附子燥热,可助白术除湿,故温阳散寒,健脾除湿之力增强。另外,附子温经散寒,能通行十二经,白术燥湿,两者合用则还有祛寒湿,通经络之功。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两者配伍,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引起的痹证。附子配白术,见于《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附子配白芍
附子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和营柔肝。二药一阳一阴,一寒一热,一收一散,相反相成,附子以温肾之真阳推动脏腑气血,助白芍滋养阴血。白芍酸收敛阴,兼缓附子燥烈,使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耗血。附子配白芍,则回阳而益阴、祛寒而止痛。主治四肢麻木,关节疼痛。附子配白芍,见于《伤寒论》附子汤。
附子配桂枝
附子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桂技温经散寒,有横通肢节的特点。二药配伍,可增强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功用。主治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附子配桂枝,见于《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附子配细辛
附子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了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附子配细辛,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配竹沥
附子还可用于筋骨湿热痹症的治疗,主要借其辛热之力,开通湿热所致的经络沉滞,附子用量宜少,多与清热利湿药物配伍使用。竹沥甘、寒,能清筋骨间热邪。两者相配,对湿热沉滞既久者较为适宜。方如生地黄汤(《圣济总录》)。
附子配茯苓
附子辛热性燥,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力亦佳;茯苓健脾渗湿。附子得茯苓之助又能增强除湿之力。附子与茯苓属相使配对,配伍后能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主要用于阳虚寒湿身痛证,症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附子、茯苓合用,出自《伤寒论》附子汤。
附子配知母
附子为纯阳燥烈之品,气味俱厚,能逐风寒湿邪以温经止痛。知母甘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二药相配,寒热并用,附子得知母则无温燥之弊,知母得附子则化寒为润,共奏温阳生津、通络止痛之功。临床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有低热,不论虚热、实热者。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附子外用治疗冻疮效果好
作者 / 胡荣昕
药物组成:附子10g。
制剂用法:先用小杯倒人白酒50g,加入附子10g,附子全部浸入酒中,先浸半小时,然后文火慢煎,煎沸3分钟后趁热用棉球蘸药液涂于患处。每晚睡前涂搽5次,且每晚用后再向杯中加入少许:白酒备来晚再用。Ⅰ型(紫斑≤2cm)患者1周为1疗程。Ⅱ型(紫斑>2cm而≤5cm)、Ⅲ型(紫斑>5cm)患者2周为1疗程。
适应病证:冻疮未溃破者。
按:本方取之于民间验方。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将附子以酒制后,使其温血脉散寒气的作用更甚,有利于冻疮的治疗。临床治未溃破之冻疮,取得满意疗效。且发现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轻症比重症疗效好。治疗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浙江中医杂志》1998,(10):441)
I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第3334期。I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I 投稿信箱:445288908@qq.comI 咨询合作:微信号: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子”琐谈
《中医实战笔记》燥湿健脾要药:二术的功效与应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2) (2011-10-01
黑附片在重病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之一医案
安神药五味子
服用四逆汤的体会(原创) 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