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腰痛常用穴

肾俞穴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按摩肾俞穴可以缓解腰疼。

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按摩肾俞穴降血压。坚持按摩、击打、照射肾俞穴,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

双掌摩擦至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

功能延伸:临订研究表明按揉肾俞穴对治疗腰膝酸软也有一定的效果。

穴位按摩:

1.增强肾功能,双手拇指点按肾俞穴50次,以感觉胀痛为宜。

2.突发心绞痛时,只要用右手拇指按揉疼痛侧肾俞穴,便可迅速止痛。

八髎(liao)穴,属于膀胱经,髎,空隙也。关于这个穴位的记载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它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几个穴位的统称,每个穴位各一对,总共八个穴位,所以称为八髎穴。其中,次髎穴对治疗腰痛和痛经的治疗效果最好。尤其是痛经,效果更加的明显。

八髎是治疗一切妇科病的神奇穴位区域,它支配着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是调节女性身体气血的总开关。八髎穴所在的这个区域,正好是女性盆腔所在的位置,邻近胞宫。而妇科的一切疾病,又都与胞宫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八髎穴的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者艾灸,可以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同时,人体的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是起始于胞宫。督脉主一身之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的功能都靠他们来支配,所以,八髎穴是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必须要保持这里畅达无阻。只有胞宫健康了,一切妇科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也都会自然消失。

图解八髎穴的位置

    八髎穴不是一个穴位,它是一组穴位,所以合称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个点,左边四个右边四个, 分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们腰骶的部位。八髎穴中的“髎”一般来讲在人体当中穴位以“髎”来命名的,这样的穴位一般来说就是一些骨 缝或者说有孔的位置上才称为髎,而且这个孔是比较深的。比如像人体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头上大的骨缝或者是骨头上重要的标志。一般在骨缝上的穴位 都叫“髎”穴。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们腰骶的骶骨分排着,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叫作骶神经孔。









 八髎穴的位置怎么找

    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时,爬在床上,臀部肌肉上面明显有两个凹陷,就是美人窝,八髎穴位于美人窝往下内侧,恰恰是骶骨所在的位置。如果找不到美人窝,可以找髂 后上嵴,简单来说就是把手放到腰带上(平时系腰带的地方),从这个位置稍微往下一点,用手去找,可以找到一个圆形的骨性凸起,在它和背部的正中线之间的中 点就是上髎穴的位置,用手四指一放,就把四个穴位都找到了。









环跳穴























定位

【按摩八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八髎穴位对我们人体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

  2、对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揉腰骶,促进腰部的气血通畅,对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关键作用和意义。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概述

传统定位法

环跳穴又称髀厌、髀枢、环谷、枢中等,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它是治疗腰腿疾病重要的穴位,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取穴准确与否,针感能否传导至足至关重要。《灵腧·经络篇》曰:“胆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在这里的髀厌即环跳穴,后虽经历代医学家的系统整理,但对环跳穴仍无准确的定点,均曰此穴在髀枢中。至1961年由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写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针灸学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才正式提出环跳穴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在大转子与督脉腰俞之直线上近大转子侧1/3处陷中取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然而在临床上,如不问病情及患者体形的胖瘦,亦不论取穴方便与否均照搬屈上腿伸下腿取之,其针感不易传导至足,更不利下肢另一要穴—委中的针刺。针刺环跳要想获得理想针感就应该视病痛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体位,形体的胖瘦有异取穴亦应该有别,如此求实方能使针感传导至足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具体方法

⑴先用传统的取穴方法即先刺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直刺2到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简称传统取穴法)。

⑵再针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3/5与外2/5的交点处,直刺2到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简称新法取穴法)。

1、环跳。环,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

2、膑骨。膑,膝盖骨也。骨,肾气也。膑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发之气旺盛,使人体的活动如膝关节般运转自如。理同环跳名解(古有膑刑,即切去膝盖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膑者取义则正相反)。髋骨名意与膑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与外相对,指内部。分中名意指穴内气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地部水湿气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胆经气血的分流之处,故名分中。

4、环各。环同上解,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各,指穴周各部。环各名意指胆经的凉性水气在此输向髋之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5、髀枢。髀,通脾,指穴内的肌肉部位。枢,门户的转轴也。髀枢名意指穴内的肌肉层次中大量气化阳气并输向穴外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6、髀厌。髀,通脾,指穴内脾土。厌,厌恶也。髀厌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下传的水湿太过则为穴内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厌。

主要功效

环跳穴示意图

功能作用:健脾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配伍:配殷门、阳陵泉穴、委中穴、昆仑穴,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经痛。

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配风池穴、曲池穴,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治疗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操作方法

1、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2、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委阳穴位位置

委阳穴位于膝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俯卧取穴。

委阳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点外开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处;或于委中穴外侧1寸处取穴。另说“委中外二寸”(《医学入门》);“委中上一寸五分,略斜向后”(《循经考穴编》);“浮郄下一寸七分”(《针灸集成》)。委阳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俯卧位,委阳穴位于膝部,在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缘取穴。

生理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委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总神经。血管、神经分布同浮郄(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着股后皮神经及腓总神经。)。腘窝由肌、腱围成,呈菱形,其上内侧界为半膜肌、半腱肌,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下界分别由腓肠肌的内、外侧头形成。窝底从上向下可看到股骨腘平面、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腓总神经的表面投影在腘窝上角至腓骨小头后侧所划的一斜线表示之。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腘肌起始腱和腘肌。

布有股后皮神经,腓总神经和膝上外侧动、静脉。

委阳穴位位置图

委阳穴的作用

特异性:委阳穴为三焦的下合穴,附注:三焦经下合穴。

委阳穴意义: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不断地吸热并循膀胱经传于浮郄穴。

功效作用:益气补阳、舒筋活络,通利水湿、委阳穴有通三焦、疏水道、利膀胱的作用。

主治疾病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委阳穴主治二阴及腰腿部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便秘、腋下肿、胸腹胀、腰背痛、腿足挛缩、瘈疭、癫疾等[1]。

现代又多用委阳穴治疗肾炎、膀胱炎、乳糜尿、腰部扭挫伤、腓肠肌痉挛、癫痫、发热等[1]。

委阳穴主治腰脊强痛,腘筋挛急,小腹胀满,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3]。

1、运动系统疾病:腰背肌痉挛,腰背痛,膝肿痛,腓肠肌痉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乳糜尿;

3、其它:下腹部痉挛,癫痫,热病等。

穴位配伍

委阳穴配三焦俞穴、肾俞穴治小便不利。

委阳穴配殷门穴、太白穴,有健脾祛湿,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腰痛不可俯仰。

委阳穴配三阴交穴、昆仑穴,有健脾,调三焦,利膀胱的作用,主治肾炎,小便不利。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大腿及小腿放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委阳穴的解析

1、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2、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

3、委阳为经穴名(Wěiyáng BL3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委阳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三焦的下合穴。委即弯曲,阳为阴之对,外属阳,此穴在腘弯横纹委中央外侧,故名委阳

承筋穴位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后面,胭国横纹下5寸,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面,腘窝横纹中点直下5寸,当腓肠肌肌腹中央;或于合阳与承山两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另说“在胫后,从脚跟上七寸”(《备急千金要方》);“从仆参量上合九寸。一法:居承山上一寸”(《循经考穴编》);“在合阳下二寸”(《针灸集成》)。

承筋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俯卧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阳与承山之,间腓肠肌肌腹中央取穴。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区,胭国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俯卧取穴。

承筋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穴下5寸。

生理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承筋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胫神经在腘窝上角处由坐骨神经分出,然后垂直下降至腘窝下角,在腘窝内的位置最浅,即在腘动、静脉的浅层。神经和血管穿比目鱼肌腱弓,进入小腿深、浅两群肌肉之间。神经由腘动脉的后方,渐至动脉外侧下降,没途发出若干分支,支配小腿后肌群、膝关节及小腿皮肤。胫神经和腘动脉的体表投影在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中点,至内踝与跟腱连线中点的连线。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并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胫后动、静脉通过。

承筋穴的作用

承筋穴意义: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作用功效:运化水湿、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清泄肠热、承筋穴有舒筋活血、调肠理气的作用。

主治疾病

1、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门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等。

2、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等。

3、承筋穴主治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痔疮,霍乱转筋;以及腓长肌痉挛,下肢麻痹等。

4、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或麻痹;

5、其它:脱肛,痔疮,便秘。

穴位配伍

承筋穴配委中穴治下肢挛痛。

承筋穴配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取合阳穴而泻,禁刺。

针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注意:本穴经书列为禁刺者,乃膀胱经下部的水湿靠本穴运化也,针刺则风停气息,膀胱经下部的水湿无以运化,故列禁刺。

针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针。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承筋穴腓肠肌痉挛

按摩位置:合阳穴与承山穴之间中点,腓肠肌肌腹中央;或俯卧或正坐垂足位,小腿后部肌肉的最高点。

按摩方法:取坐位,拇指按于患者侧承筋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由轻到重,以酸胀感为度。

按摩功效:治疗腰腿拘急、疼痛、痔疮。

承筋穴的解析

Chéng jīn(腨肠穴,直肠穴)

承筋为经穴名(Chéngjīn BL5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腨肠、直肠。属足太阳膀胱经。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肠肌处,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

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

2、腨肠。腨肠者,直肠也。腨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的气血物质特性相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与大肠经气血同性,故名腨肠。

承山穴位位置图和作用

按摩承山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等。承山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

方法/步骤

  1.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2.    【按摩承山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脚部劳累、膝盖劳累、腰背痛、腰腿痛。

       2、治疗便秘、脱肛、痔疮等。

  3. 3

       【温馨提示】

       按摩承山穴拇指翘立,用力点按承山穴,尽量用力,并坚持点住不要放松,直至肌肉痉挛缓解为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求医不如求己(经络篇笔记)
打通督脉 焕发生命阳气+督脉,人体太阳生起的地方+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合阳穴
人体的每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
承山穴
承筋穴: 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清泄肠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