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文化,笔法浅谈

书法知识浅讲

(1985年自贡电视台播讲)

第三讲 学习书法如何入门(一)

——笔法浅谈

书法学习要入门,首先姿势要正确,一般地说,有坐着写和站着写两种基本姿势。无论坐或站,概括起来,必须做到“头正、臂开、足安”这六个字。就是说头面要端正,不要东倒西歪,两臂要张开、舒展,才能挥洒自如,两脚要自然分开,略与肩齐,平心静气,意念集中。练气功的专家主张头正、足安,心元杂念,气沉丹日。写字也是这样,要胸无杂念,只是意念不是集中到丹田,而是集中到毫端,全身运力,通过胸、臂、肘、指,直到笔端。

有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就要注意执笔的方法,传统的有五指执笔。有人主张“笔法千古不变”,包括执笔在内。这个说法是很片面的,苏东坡就说过“执笔无定法”,其实,仅见于记载的执笔方法就有好几种。我们主张,笔要拿稳,不要前后左右不可驾驭地乱摆动就行了,一般地说,执笔的大体要求是“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指实,就是手指担紧捏稳笔管;掌虚,就是在拿稳笔杆之后,手掌心要中空,不要用手掌贴近笔杆,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大拇指,许多初学执笔的人,大拇指的一个关节往往僵直,挺硬,肌肉紧张,因此运转不灵。也达不到“掌虚”的要求,时间稍久,手指手腕手心手背将会酸痛。而要做到手掌空虚,圆转自如,必须做到大拇指的关节要向外凸出,虎口部分略似圆形。至于腕平掌竖,那就要求把笔拿正,笔取正势了,笔锋才能四面周全,圆润自然。

有人相信了一个不可靠的传说。认为笔杆捏得紧,猛地抽也抽不动,就是有腕力。由于这个传说的影响,于是不少人主张把笔捏得很紧很紧,其实,笔捏得太紧了,肌肉反而紧张,手腕运转反而不灵。总而言之,执笔要稳,但不宜过紧,要旋转自如,灵便,但又不要漫不经心。

写大字和小字的执笔方法基本类似,但执笔高度略有区别,前人也有论述,几寸几分说得太死板教条,一般主张写小字执笔略低一些,写大字则执得高一些,由于执笔较高,因此写大字时,臂肘一般是提起来的,称为“悬肘”,写小字可以不悬肘,但手腕部分不宜乎靠贴着纸。初学者还有一种写法,是把左手垫在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因为垫的是手,有弹性好活动,久而久之也可以抽去左手,成为悬腕。也就是说,总而言之,至少应当“悬腕”,这样手腕可以转动,写字才能自然,这是书法入门的基本功。

执笔还不是重要的一环,学习书法关键在于会运笔,运笔又称用笔。方法很多,前人论著也不少,而且至今还应当有所铺陈,有所创新,有所变化,有所前进。据说古代书家都是将笔法秘不示人的,因此许多钻研的人,千方百计想得到用笔要诀,卫夫人看到王羲之书法大有长进时,也在说“他准是看到了用笔的要诀了”。现在,古人的笔法论著早已公开了,后人、今人又创建了一些用笔的理论,慨括起来,有下面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作为学习的入门。

首先要讲的是“起落分明,行笔涩迟”。这就是说,写一个字每一笔划的起笔和收笔都有明显的笔法,笔在运行过程中,不要一滑而过。

起笔和收笔的形象,是笔画中最引人注目的部位,不能不认真对待。起笔的要领可以概括为“横划竖落笔,竖划横落笔”。所谓横、竖也是相对和相似的,并不是说每写一个横画时下笔的部位非得同它垂直,而是根据字画的需要,有一定的角度即可,这样下笔,可以避免“虚尖”,显得沉着、圆健。收笔的要领也可以概括为所谓“有住必收”、“无垂不缩”,就是说,一个笔画的末尾,笔锋往往要稍稍往回收束一下,具体的收法是要同提按转顿连系起来的,一般是先轻轻顿挫,再回转锋尖或提起锋尖或边提笔边圆转收回。

行笔,就是笔画起笔之后的运行。这里的诀窍就是一个“迟涩”,正如下坡运行的大车,其势不可不行,势不可止,但又要时时收束缰绳,注意刹车,使得平稳而下,不可不行,又不可疾行。又有人形容“行笔”恰如撑着上水船,使足了劲,往前撑,又缓缓而上,这样行笔,笔画就会雄健有力,不致出现中间虚弱的所谓“蜂腰”“中虚”的毛病。蜂腰,就是形如蜜蜂的腰肢,两头粗大,中间细弱。在行笔中间,用笔不能僵直,又不能只顾迟涩,不及提顿转按,仍然要注意在行笔中,有提有按,有快有慢,“一波三折”。

起笔、收笔、行笔,要反复训练,不要怕单调、不要嫌麻烦,但在训练中要切忌简单化、机械程式化。书法不同于砖石结构,它的每一笔画都是生动的,富于变化的。如果我们把每一种笔划,如横、竖、撇、捺、勾、挑、折、点等等弄成一个或数个模式,成为标准件,机械地堆砌,那么字就会变得呆痴死板,状如算子,失去活力,成了没有艺术魅力的“馆阁体”。如何才能变化呢,这就要注意不是什么“笔法千古不变”。例如写横画时,尽管都遵守“横划竖落笔”的写法,但落笔的角度可以变化,轻重可以变化,隐显可以变化。收笔时,尽管在遵守“有往必收”的说法,但可以收得明显,可以收得含蓄。总而言之,只有变化才美,多样统一才美。很多初学者,对于起笔和收笔往往是重视的,各种书法普及本和描红练习,字帖上都不同程度地描述了起笔和收笔的程式,画有笔尖的运行图,但容易把它搞得简单化呆头呆脑。至于行笔却常常被初学者忽视,这里有特别强调的必要。行笔既要讲究迟涩,防止中虚又要注意提和按,才使笔画富有变化,但又不可频繁提按,使笔画失去圆润之感。

其次,要讲的用笔法是“藏锋逆人、中锋铺毫”。藏锋,就是在写字时,把笔锋包裹在字画里,在起笔和收笔的地方不露出锋芒来,这样比较含蓄有力,所谓“内包其气”,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要作到藏锋、关键就是所谓“逆入”。“逆入”就是笔锋同正常的运行方向相反。比如写一横。正常的是从左向右运行,可是藏锋笔法则是先反方向地从右向左运行一小段,再转笔正常运行,到了末尾,又反方向收笔。这就是常说的藏锋逆入。

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笔画都要反向运行一段,有所谓可以“凌空取势”,就是在落纸之前,笔在空中运行时,就采取“逆入”的姿势。一旦接触到纸,有可能还是相反方向运行,有可能就直接进入正常运行过程了。

与藏锋相对应的笔法称为露锋,也不见得只有藏锋才好,古代和现代优秀书法作品中,运用“露锋”的也不乏其人。我们常见到的如茅盾、启功先生诸位大书家的手迹,往往就是露锋用笔,很有神采。初学者似乎还是以藏锋训练为主,因为这样易写得凝重。

中锋铺毫的意思,首先要明白中锋的含义。所谓中锋,就是指在运笔时,笔尖中心部分走过的轨迹,是在字画的中心部分。显而易见,这样运笔,可使笔画墨色圆润。中锋是很基本的·一种行笔方法,因为这样,笔毫就能在字画中线的两边平整地铺开,达到所谓“万毫齐力”。

同中锋相对应的就叫做个“侧锋”或偏锋。侧锋也有艺术韵味,见楞见角,见锋见梭,清晰流畅,但如运用不当,反而半边枯瘦,腴瘠相左,成了畸形。因此,作为书法入门练习,似仍主张“中锋铺毫”。

最后,要讲的笔法是“提顿转按、轻重疾徐”。运笔时,稍稍提起,笔画就细,轻轻按下,笔画就粗,不断使用提、按,则笔画就会丰富多彩,轻重粗细就赋予变化。

转笔,就是在笔画转折处,有的顺势圆转,形成不见棱角的笔触,有的则转成近乎方头的楞角。有人主张转折处运用笔和笔杆的旋转。甚至于笔毫绞在一起形成转折,又称之为“绞毫”。但是大多数人主张笔自身不旋转,而是手腕在运转,这种手腕运转的方法是易学到的,往往为了运转自然,不使笔画臃肿,还要结合将笔轻轻顿一顿,提一提的笔法。

顿笔,就是把笔轻轻按下,并再停驻一会儿,顿笔处,笔锋适于旋转,转折,笔画也可以粗壮一些。

此外,在用笔时,有轻有重,有快有慢,交替变化着,就会产生出粗细秀劲、枯润方圆的不同效果,掌握这些方法,书写的字就不致于呆板单调。有人把笔法练习称之为“运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藏锋逆入也好、中锋铺毫、提顿转按也好,起笔行笔、落笔的效果都与腕部动作有很大关系,手腕不能僵直,要能在使用笔的过程中,转折、运动,包括手腕的平放和斜放,起伏有致,笔在腕下变幻无穷,这同练气功一样。手腕同意念都交会如负千斤、如驭万里之车如撑船如织秀,笔下的形态与腕部动作息息相关,学者不能不慎。

当然,笔法还可以罗列很多。如运笔的起倒、笔锋颤抖等等。总之,笔法还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同志还有专门研究,有的还探讨了各种用笔方法的长短、有些还有争论。但总的来说,我这里讲的不过是一些基本的笔法而已。用笔应当有自己的体会和法度,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在于实践和探索。

如果把上述的一些用笔基本技法当成教条来看,那就要走到邪路上去。我们要把一支笔,当成一件可心的工具,知道它的各种性能和使用效果,无论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无论逆入还是顺入,无论纸上取势还是凌空取势,无论轻重快慢,提顿转接,都要去探索一下,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笔法,才能做到出神入化,婀娜多姿。

笔法是在中国书法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后还将会继续丰富、出新,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笔法,收到不同的效果,就如艺术语言一样,笔法是书法的“艺术语言”。要根据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采取相应的表现手法,切忌手法僵死单调。因此我们讲笔法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搞“学术批判”,而应当兼收并蓄,各种手法都要掌握。

懂得了用笔的基本方法,就能在日常临摹前人的作品中,不断地身体力行。逐步达到熟能生巧,融合贯通。关于如何学习前人的书法作品将在下一讲中谈谈临摹的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的笔法——运笔
想要学明白书法,你得了解这些术语!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三大硬笔笔法知识,起笔、行笔、收笔,值得收藏。
硬笔书法的运笔方法点滴
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续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