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入出息念(6):依入出息念而入安止定

当禅修者正念于呼吸,只是正念地吸气,只是正念地呼气,他便开始伴随着对入出息的观察而培育正念的力量,正念使他清楚地了知正在做的事项,也即观察入出息,为了观察入出息,他需要付出精进,他将注意力投向观察目标,也即将注意力安置在呼吸上,这时他培育了“寻”的力量,为了持续稳定地观察呼吸,他将注意力不断地维系在观察目标上,使之不离开观察对象,这时他培育了“伺”的力量。


但“寻”不是将注意力投向目标就完了,“寻”有“思惟”之意,它要发挥觉知的功能,使我们保持对入出息的觉知(入出、长短、急促等都清楚的了知),“伺”也不仅是将注意力维系在观察对象上,它要发挥“评估”的重要作用(可参考《关于“寻”与“伺”》),及时对呼吸做出调整、改进乃至扩展。呼吸是自然的吗?平衡的吗?紧张产生了吗?当呼吸自然、顺畅的时候,它给出评估,保持这种平衡,当呼吸出现偏差的时候,它也给出评估,使我们对呼吸予以调整、改进。如果我们不懂得善加发挥寻、伺的这些作用,入出息很容易变得干枯而没有生机。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把观察的目标比作一个要守卫的城堡,“念”就是不忘失守卫的任务,“寻”就是对城堡努力守卫,而“伺”则是对守卫巡防检查,及时纠正错误的倾向,以便维系守卫的良好运行。


当寻、伺的力量培养起来,熟练而有力,禅修者的呼吸会变得更平稳统一,五盖烦恼会很少生起。这时候的禅修者可以说基本“克服了心的走神倾向”。我们说过,这时禅修者可以借由此“克服了心的走神倾向”的定力,展开全面的观禅练习(参考第5讲)。但如果此时,禅修者想要进一步提升定力,则必须在入出息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便达到第一个安止定,也即初禅。


那么,禅修者具体要怎么做呢?在这个阶段,佛陀教导说:


“他学习:‘感受着一切身,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一切身,我将呼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呼气。’”(M.N118)


佛陀这里的教导分为两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他要求禅修者学习感受“一切身”(也译作“全身”)而观察呼吸,在第二个层次,他要求禅修者使“身行”宁静下来而继续观察呼吸。下面逐一解释。


禅修者在建立起有力的寻、伺后,他便能将注意力轻松地放在入出息上,并能够清楚地了知呼吸的长、短,当禅修者在此阶段的练习熟练而稳固,他的呼吸将变得微细,平静而稳定,柔和而有力。佛陀要求弟子感受着“一切身”(或曰“全身”)而观察呼吸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这里的“一切身”(或曰“全身”)是指一个入息或一个出息的完整过程,也就是说,感受着“一切身”(或曰“全身”)而观察入、出息是对观察呼吸的长、短阶段的更进一步,这时禅修者将不再只是简单观察入出息的长、短,而是要随着心变得平静、有力,更进一步,更努力一些,要密切观察到每一个入息的整个过程,每一个出息的整个过程。要注意,这里的“整个过程”是指一个入或出息在整个身体层面引发的全面觉受,不再局限于身体的某个局部。


因为这个阶段的练习,不同的禅修者可能会有不同的体验,我们这里仅就其中应该格外注意几点原则讲一下:


其一,在此阶段,对入出息的观察不要继续局限在身体的局部觉受上。在前面的阶段,禅修者对入出息的观察大多是借助呼吸在身体局部引发的身体觉受来完成的,比如鼻端、胸、腹部等。但这个阶段,对入出息的观察将进入到更广阔的状态,它将由局部扩展到全身及整个身心。


其二,不要将“入出息的整个过程”理解为一个僵化的概念,入出息作为一个过程,它当然有“开始”、“中段”、“结束”三个环节,但如果禅修者将对入出息整个过程的观察领会为单纯的时间性的概念,他对入出息的观察将产生完全脱离身体层面的觉受的倾向,而如果此时禅修者对入出息的觉受又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点位上(比如鼻端),那么他有可能看到有光亮特征的所谓“禅相”,而执着于此禅相将远离佛陀的入出息念(关注这类禅相,继续禅修大多会走向外道的遍满禅一类)。


其三,禅修者通过观察入、出息在全身引发的细微觉受来观察入出息的整个过程,但并不能因此将注意力随逐着那些觉受走掉,偏离了入出息,因为禅修者的目标是入出息而非身体觉受。这一点可以视作“其二”中错误倾向的相反方向,如果禅修者在这个方向上发生错误,他也会脱离入出息念。这与将入出息概念化(“其二”中的情况)同样是错误的。


感受着“一切身”(或曰“全身”)而呼吸,也即观察入、出息的整个过程,这个阶段是入出息念从局部扩展到全身心的过程,但在不同的禅修者,这个阶段实现的经过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有的禅修体系会要求禅修者在这个阶段学习主动将呼吸从局部逐步扩展到全身,这样做是可行的。不过我认为,这主要由于观察入出息的长、短阶段不够圆熟就进阶此阶段的缘故,但只要很好地利用寻、伺之力全面调节身心,让身心都充分放松是可以顺利完成的。事实上,在实际的禅修中,如果在上个阶段达到了足够的熟练程度,禅修者到这个阶段,对呼吸的觉受通常会自然产生一种由局部向全身扩展的倾向(或曰会观察到呼吸由全身而全面呈现出来的潜在倾向),这是由于随着五盖烦恼被镇服,身心开始产生轻安的感受,由此禅修者对呼吸的觉受也开始变得细微、广阔(如果禅修者达不到这个阶段,或者往往忽视了对这种呼吸由局部向全身扩展的觉受倾向的契机,我建议采取上面那种主动将呼吸由局部向全身扩展的练习方法)。


当禅修者在觉知、观察入出息的整个过程中(感受着全身而呼吸),入出息会变得非常细微,他应该使心跟上入出息的这种变化,即便非常细微的入出息,也要对它们的整个过程清晰地观察到,且不会错失每一个入出息,这样,禅修者的心会变得更加专注、宁静,身心的轻安状态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而这种身心的轻安如果能持续足够的时间,便会在禅修者全身引发喜、乐的产生。这时禅修者的禅境会具备寻、伺、喜、乐、一心(心的专注统一)五个要素,也即五禅支,他由此达到了进入安止定的预备阶段,也即我们常说的近行定。


禅修者在达到近行定后,他的禅修虽然具备五禅支,状态却是不稳定的。因为身心初尝自在的感觉,身体层面的觉受会比之前丰富、细腻得多,甚至会有暗流涌动的感觉,而身心的喜乐感,哪怕很轻微,对初次体验它的禅修者来讲也往往是令人惊喜的,他可能会因为一时兴奋或其他原因偏离了寻、伺,从而破坏了禅定的平衡,呼吸也会由细微状态再次变得粗重起来。


那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需要参考佛陀上面讲的有关这个阶段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导。佛陀说:“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呼气。’”这里的“身行”也即入出息,也就是说,这时禅修者应该努力将入出息平静下来,以便能继续观察它。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在实际的禅修中,很多禅修者可能会在此环节反复失败,不过应该了解这其实很正常,初禅的成就往往并非一蹴而就,很多禅修者都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才能逐渐达到。在这个过程中,“伺”的评估、调整作用也会显得格外重要。在初禅的练习实现过程中,禅修者应该充分发挥“伺”的维系、评估的作用,伺察入出息的广度与深度(关联到身、心层面全面而细微的觉受)的同时,将注意力努力维系在入出息的整个过程上,而不要被身体的细微觉受及喜乐感带离观察的目标。这个平衡关系处理得恰当,禅修者会感受到心、身有一种两两分明而又不即不离的关系。


在禅修者克服了这个环节后,他的五禅支将变得更加有力而统一,无论呼吸多么细微,心都会强有力地维系在入出息上,如风随飘絮般黏着;他并不需要刻意注意入出息的整个过程,但他的心对入出息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会错失,此时禅修者对身心的平衡、宁静状态喜爱、满足,感到前所未有的轻安自在,这种轻安状态如果能持续足够的时间,身心将得到充分的浸润,完全摆脱五盖烦恼的纠缠,由此整个身心会充满了喜乐感,仿佛全身浸浴在温泉中一般,甚至会感到整个身体漂浮起来,如此种种喜乐的体验,因人而异,但此时禅修者的心坚定有力,并不会因这喜悦而激动不安,在强有力的寻、伺的维系下,心专注于呼吸,稳固而统一,达到了入出息念的第一个安止定——初禅。


初禅是快乐的,如佛陀所说,禅修者达到初禅后,由于远离五盖而生喜乐,全身没有任何地方不感受到喜乐:“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犹如熟练的澡堂师傅或澡堂师傅的徒弟在铜皿中撒布沐浴粉后,与水充分搅拌,沐浴粉团随之湿润、来到湿润、内外被渗透湿润而无遗漏。同样的,比丘们!比丘以离而生喜、乐润泽、遍流、充满、遍满此身,全身没有任何地方不被离而生喜、乐遍满。”(M.N.39《马城大经》,庄春江译)


初禅的禅悦是远离欲界的五盖烦恼而生,是心专注统一的宁静之境,远胜于欲界的一切快乐,因为相比较于色界禅定的快乐,五欲的快乐是非常粗劣的。安止定不仅是快乐的,也是强有力的,可以成为进一步修习观禅的强大助缘。


(待续)



---------------------------

*安止定有四个层次,初禅之后,依较粗的禅支的逐渐舍弃,还会有二禅(舍弃寻、伺)、三禅(舍弃喜)、四禅(舍弃乐)三种禅定。在这个“入出息念系列”中暂且不打算讲解。下一节将讲解依于安止定的观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觉知全身而入息
修習定覺分已,随息念则“定​”。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
身念住
香道 | 沉香养生的六个阶段
神秘!沉香养生的六个阶段体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