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节 中药的炮制

第五节 中药的炮制

 

合理的炮制可提高临床用药的疗效,确保用药安全。相反,不合理的加工又会降低临床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如多数矿物药经制后,质地变得疏松易于粉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而使疗效提高;同时又可使部分矿物药中混杂的砷化合物等有毒成分减少而使用药更安全。但雄黄如用火煅,即会生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不仅使雄黄原有性能、功效发生改变而且使毒性大大增强。可见,炮制也是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重要因毒。

一、炮制的含义

炮制,古代称“炮炙”。从字义来看,“炮,毛炙肉也”“炙,炮肉也”(《说文解字》)。炮与炙都离不开火。的确,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原始人用火来烤炙食物,并逐渐把熟食知识用于处理药物。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用药经验的丰富,对药物加工方法也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炮制方法已不限于用火处理药物的范畴。故名称从炮炙转而使用炮制。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中药材主要来源于天然品,在制备各种剂型之前,一般应根据医疗目的,配方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最大限度上满足临床用药目的。《太平圣惠方》“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切注意。”《本草蒙筌》“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些论述都说明炮制与医疗的关系十分密切。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而少数毒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炮制的目的

中药的炮制,由于处理方法、添加辅料的不同,具有多种多样的目的。历代本草多倾向于强调操作方法和辅料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如明代《本草蒙筌》“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清·张仲岩《修事指南》在《本草蒙筌》所载炮制理论基础上新增“吴茱萸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等内容。不过,由于药物自身的特性,相同的炮制方法和辅料,对不同药物,有可能产生不同效用。而且,在炮制某一具体药物时,往往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目的虽有主次之分,而又有密切的联系。为叙述方便,现将炮制的目的归纳为以下几点: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有些药物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又具有较强的毒性或较明显的副作用,未经炮制而使用,多难于见功,易于见过,贻害人体。如乌头、附子、巴豆、马钱子等,若不经炮制使用,即使在有效剂量内,也可能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时,就需要使用特定的加工处理方法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或副作用。一般说来,被炮制药物,若内部的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为同一物质时,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危害性。如峻下药巴豆,一般含34%~57%的巴豆油,巴豆油既是峻下的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因此,对巴豆的炮制,只能适度降低其脂肪油的含量不能完全消除。如巴豆制霜,应保留巴豆油的含量在18%~20%。又如马钱子砂烫,其士的宁的含量宜在0.8%左右。含量偏高,容易中毒除去或破坏太多,疗效又无法保证。对于被炮制中药,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是两种物质时,炮制应尽可能消除其不良成分。如半夏、天南星生用“戟人咽喉”,即对口腔、咽喉部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口舌麻木和针刺感,甚者舌、咽喉产生强烈麻辣感,发痒、烧灼、肿胀、流涎、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嘶哑、张口困难等。这种具刺激性的物质与具燥湿化痰等功效的有效成分无关。故可用明矾、石灰等炮制以杀尽其毒,消除其不良反应,使临床用药安全而有效。

(二)稳定或提高药物疗效

炮制药物有稳定药效的作用,尤其是对含苷的中药。因苷类具易分解的性质,由于含苷药物常含有专一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易受酶的作用而分解。若苷类物质为其有效成分,苷类分解失去药效者,就须通过炮制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防止苷类水解而失效。如槐米经炒后可破坏与芸香苷共存的鼠李糖转化酶,使其不受酶解而稳定了药效。

通过炮制以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的例子则更多。如在中药的炮制过程中,常常加入一些辅助药料拌和,添加辅料的目的虽很多,但增强药物作用是主要目的。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牛胆汁制天南星能增强息风止痉作用醋炒玄胡,可增强其止痛作用。还有一些中药含胶质,煎煮时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胶通过炒制可破坏其杜仲胶。有实验报道,炒杜仲对麻醉猫的降压作用较生品大一倍。又如明·罗周彦称“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此即后人“逢子必炒”的根据。从现有的认识来说,因为种子很硬,生用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熟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溶出。另外,中药在调配处方以前,多要将药材切制成一定形状的片子、段节或小块对于一些质硬药材,还要适当予以破碎。这除了调配制剂方便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增大药物与溶剂间的接触面,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亦是提高药物疗效的一种措施。

(三) 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符合病情的需要

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和功效是药物自身固有的。不同的药物,各有其相应的性能和功效,药物的某些性能或功效,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与临床应用的需要相矛盾。为了适应临证的需要,往往要通过炮制来改变其中部分性能或功效使之与病证更为合拍。如吴茱萸,其性味辛热燥烈用于里寒证可发挥温里散寒、止呕、止痛之效。然若欲用吴茱萸止呕、止痛功效于肝火犯胃之呕吐、腹痛等症,其辛热燥烈之性能于病情不利。临床通过黄连水拌炒吴茱萸的方法,则可趋利避害;大黄苦寒沉降,有明显的泻下作用,临床若欲用治火热上炎的上部病变,发挥其清导实热之功,可用酒制。一方面使其更善上行清上焦之火,另一方面,沉降之性减弱,泻下之力缓和,更符合病证需要;生姜煨熟,则能减缓其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之效而尤宜于治疗中寒腹痛之证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益精血。麻黄有辛温发汗解表和平喘止咳等功效,若欲用麻黄平喘止咳之功于肺热咳喘而汗出者,其辛温发汗之力又于病情不利。通过炮制以蜜炙麻黄入药,则辛温发汗之力受到制约,平喘止咳之力增强,更利于肺热喘咳的治疗。

(四)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有的药物具有特殊的气味或刺激性,药虽有效,但服后常致恶心、呕吐等,为患者所厌恶。欲使患者乐于服用,可通过醋制、酒制、麸炒等方法,消除不良气味或刺激性,达到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的目的。如乳香、没药,虽为活血止痛的有效药物,但内含挥发油对胃有较强烈的刺激性,常引起恶心、呕吐。若醋炙之后,其挥发油含量降低,能矫味矫臭,减少对胃的刺激性。既便于口服不易引起呕吐,又醋炙后能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类似的情况还有醋炙五灵脂,酒制乌梢蛇,麸炒白僵蚕等。

(五) 使药材纯净,利于准确称量和服用

药材在采收、运输、保管过程中,常混有砂土、杂质及霉败品等,或保留有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经过严格的分离及洗刷,以保证药物的净度。如此才利于准确称量和服用。如根及根茎类洗去泥沙,除去芦头(残茎);皮类药材应剥去粗皮(栓皮)等。有的虽是同一种植物,由于部位不同,其作用互有差异,相混入药,不仅用量不准,而且相互牵制,影响疗效。如麻黄草质茎发汗,而根节止汗。两相混同,则有的疗效相互抵消。

(六)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一般的药材在采集后,可直接使用鲜品,诸如地黄、芦根、石斛、白茅根等鲜品药材的疗效,较之干品更佳。然而,由于产地、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多数药材无法直接使用鲜品,故皆需干燥处理。一般药材可以阴干、日光曝晒或烘烤以干燥之。但亦有少数药物需经特殊处理。如富含汁液的植物药,马齿苋应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泥土,用沸水略烫或略蒸后晒干;肉苁蓉之肉质茎富含汁液,春季采者所含水分较少,可半埋于沙中晒干而秋季采者茎中水分较多,不易晒干,须投盐湖中,加工为“盐大芸”,如此方可避免腐烂变质。少数动物药亦须特殊加工处理后才便于贮存。如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红麸杨叶上的虫瘿,秋季采摘后,当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白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贮存。《本草纲目》曰:“山人霜降前采取(五倍子),蒸杀货之,否则虫必穿坏,而壳薄且腐矣。”桑螵蛸为螳螂之卵鞘,内有虫卵,应蒸后晒干,杀死虫卵,以防贮存过程中因虫卵孵化而失效。同时也避免了生用“令人泻”的弊病。

为制剂的需要,多数植物药要切成一定规格的饮片。矿物、动物甲壳、贝壳、化石类药物,质地很坚硬,难以有效粉碎,须经淬、砸、捣等方法进行粉碎处理,这样才便于分剂量配方和制剂。同时煎煮可使药物有效成分溶出更多。

三、炮制的方法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考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类,即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及其他制法。

()修制

1. 净制  原药材经过净选,加工处理,除去药物中混杂的泥沙、杂质、霉败品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或分离其不同的药用部位,使药物达到一定的药用净度标准。如苦杏仁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是苦杏仁苷,苦杏仁皮中不含苦杏仁苷,无药理作用。故其为非药用部位,需要净选时将其除去。麻黄发汗解表、平喘的有效部位是其草质茎,根茎具有止汗作用两者作用相异,故在净选时需将两者分开。又如地骨皮当抽去木质部,肉桂、厚朴当刮去粗皮等。

2. 切制  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存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

3. 粉碎  将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或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水牛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二)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方法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其中大多数方法简单,生活中常见,易于理解及处理,故以下仅举几种:

1.   用清水浸渍药材使药材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经常换水,以除去毒质、盐质及腥味。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以米泔水漂苍术除去油分及燥烈之性。

2. 浸润  又称闷、伏,是将湿渍的药物放入适宜容器内,上放覆盖物,保持药物湿润或继续喷洒适量清水,使水分徐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使其软化的方法。药物经过淋、淘、浸漂等处理后仍未达到软化者,则需要浸润处理,促使药物软化。目前生产中往往把“浸泡”和“闷润”两种方法结合应用,且为了防止药物成分的流失,提倡和推广“少泡多润”的方法。

3. 水飞  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类、贝甲类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而分离倾取细粉的方法,称为水飞法。水飞可使药物更加细腻和纯净,便于内服和外用。同时也防止了药物在研磨时的飞扬。方法是将药物置乳钵内,加入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及时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三)火制

又称炮炙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饮片直接加热或与辅料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及加热的温度、时间和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炒、炙、、煨等。

1.   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火候。根据是否加辅料可分为清炒及加辅料炒两种。

1)清炒不加辅料的炒法称清炒。清炒包括:①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气味为度,如刺蒺藜、槐花炒微黄,而紫苏子、莱菔子等炒至嗅至固有气味。另外一些药物尚需炒至药物爆花,如王不留行、牵牛子等。②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并具有焦香气为度,如焦白术、焦山楂、焦神曲。③炒炭将药物以武火加热,炒至表面枯黑,内部焦黄或褐色为度。即“炒炭存性”,防止炒后全部炭化而失去药性。如大黄炭、地榆炭等。对花、叶或全草类药则要求炒至焦黑并保持固有形态。如槐花、艾叶、金银花、荆芥等。药材炒炭后多应洒水熄灭火星(以免复燃),再略炒干即得。

(2)辅料炒药物与固体辅料共同拌炒的方法称加辅料炒。根据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麸炒(麦麸)、米炒、土炒(灶心土)、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如土炒白术、山药麸炒枳实、泽泻米炒斑蝥、党参砂炒穿山甲、马钱子滑石粉炒刺猬皮、鱼鳔胶蛤粉炒阿胶等。,

2.   以液体辅料拌炒固体药物的方法。这种方法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目的在于改变药性,增强疗效。由于辅料的不同,炙法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盐水)、姜炙(姜汁)、蜜炙、油炙等。

(1)酒炙:一般用黄酒适量,均匀喷洒药物饮片,再用微火炒至有酒香气溢出,药物略为干燥为止。此法多宜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若为质地疏松的花类药材,则先将药物加热至一定程度(一般是挂火色),再喷洒定量的黄酒炒近干。如酒炙当归、牛膝、大黄及红花。

(2) 醋炙:药物加米醋拌炒的一种方法。用醋量为药物量的15%左右。一般药物可先拌醋后,待醋吸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近干。而树脂类及动物粪便药物则先炒药物,再喷洒定量米醋,略炒起锅晾凉。如醋炙延胡索、甘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3) 盐炙:即药物加盐水拌炒。一般以2%~3%盐溶液与药拌匀,闷润吸尽,用文火炒至微干。如盐炙黄柏、杜仲等对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之类则多先炒药再加盐水,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4) 姜炙即药物加生姜汁拌炒,炒至干燥微香即可。姜炙可增强药物止呕作用,如姜竹茹、姜半夏;又姜温性,可制寒性,如姜黄连等。

(5) 蜜炙将药物与蜂蜜拌炒的方法。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具体操作略有不同。一般药物先拌蜜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具光泽,并基本上不粘手时,取出摊凉。然若药物质地致密先拌蜜不易吸收(如槐角、百合),则当先炒药物使其颜色加深鼓起或有裂隙时,加入定量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光亮基本不粘手时,取出摊凉。

(6) 油炙将药物与适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热的方法。常用的油有麻油和羊脂油。油炙的方法又可细分为①油炒先将定量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材与羊脂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脂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凉,如羊脂油炙淫羊藿。②油炸:取植物油锅内加热,至沸腾时投入药物,再用文火炸至颜色发黄、质地酥脆时取出,沥去油碾碎,如油炸豹骨等。③油脂涂酥烘烤将动物骨骼类药材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再加热烘烤,待酥油渗骨内后,再涂再烤,如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后碾碎。

3.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置适宜的耐火容器中,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根据操作方法和要求的不同又可分为明、闷煅两种。

(1) 煅:将药物直接放于炉火上煅烧或装于适宜于耐火容器内进行椴烧的方法,故又称直接。如石膏、石决明。

(2) 闷煅又称间接、扣锅煅。是将药物在隔绝空气加强热的条件下制炭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制质地疏松炒炭易于灰化的药物。如血余炭、棕榈炭、灯心炭等。

4.   将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火灰中加热或用面粉团、滑石粉、吸油纸包裹药材后加热使药物由生变熟的方法。目的是除去刺激性、油脂或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如煨木香、生姜、肉豆蔻。

(四) 水火共制

1.   是将药材与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共同加热煮制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黑豆汁煮何首乌等。

2.   是将药材置水蒸气上蒸制的方法。又分为清蒸和加辅料蒸两种,如蒸桑螵蛸以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以保持疗效属清蒸如酒蒸大黄,以缓和泻下作用属加辅料蒸。

3.燀  将药材投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捞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苦杏仁、桃仁以去皮马齿苋易于干燥存。

4. 煅淬  将药物烧至通红后淬液中骤然冷却,使之酥脆的一种方法。此法多用于质地坚硬、经高温烧仍不能酥脆的矿物、介甲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自然铜等。淬液主要有醋、水、药汁等。

(五) 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1. 制霜  制霜的含义不一。巴豆、瓜蒌仁压榨除去部分油后,分别称巴豆霜、瓜蒌霜柿饼经日晒夜露后其表面析出的白粉状物质称柿霜将芒硝装入西瓜或苦瓜内,日后在其外皮上收集的白色粉末分别称为西瓜霜、苦瓜霜。

2. 发酵  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于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利用霉菌使之生霉、发泡的炮制方法称为发酵。发酵可使原药材的性能、功效改变而成为新的药物品种。如神曲、淡豆豉。

3. 发芽  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继续保持一定湿度、温度,使其萌发幼芽而成为新药品种的炮制方法称为发芽。如麦芽、谷芽、大豆黄卷等。

现代的中药炮制基本上是依照上述传统的炮制方法进行的。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炮制的合理性研究。研究表明传统的炮制方法和经验多数是正确的。例如,延胡索止痛的有效成分是其所含的生物碱,有报道生品水煎液中延胡索碱仅含25.06%(相对值),而通过醋制使延胡索中生物碱生成醋酸盐,增大了在煎液中的溶解度,可溶出生物碱49.33%几乎提髙了一倍。又如川乌、草乌所含的双酯性生物碱,是剧毒成分,经蒸煮炮制后,可使其酯键水解,成为单酯键乌头次碱或不带酯键的乌头原碱,毒性大大降低。当然,现代研究也发现传统炮制方法有不尽合理之处,如传统认为生酸枣仁醒神,炒酸枣仁安神。如《本草正义》“生用不眠,炒用宁心”。实验表明,无论酸枣仁生用或炒用,皆有镇静安眠作用。再如传统炮制人参去芦,麦冬去心,茯神、麦冬、灯心安神以朱砂拌用,这些是否必要,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称“后世制药之法,日多一日,内中亦有至无理者,固不可从……若后世好奇眩异之人,必求贵重怪僻之物,其制法大费工本,以神其说,此乃好奇尚异之人造作以欺班富贵人之法,不足凭也,惟平和而有理者,为可从耳。”

现代实验研究还为最佳炮制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金银花所含的绿原酸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实验表明,对金银花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花内绿原酸含量差异颇大。其中采用阴干的方法加工,其绿原酸含量最高,硫熏法次之但他较之蒸晒和晒干两种方法为优。可见对金银花采用阴干的加工方法是最佳选择。目前,更加科学合理的炮制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推出,如远红外烤制阿胶珠,砂法炮制槟榔等。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手段与中医药理论的进一步结合,中药炮制方法必将继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增效减毒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应用
中药炮制工艺
一药可以多用?缘起炮制
学习中医药(十)中药炮制方法—火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