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防风

防风(《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等地。野生或栽培。春、秋季挖根,除去茎基、须根及泥沙,晒干。其中产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者,质量佳,产量大。药材性状气特异,味微甘。以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浅黄色者为佳。生用,偶有炒用。

【历史】本品自先秦开始一直以“防风”为正名。张志聪言其:“禀土味之专精,治周身之风症。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曰防风”。可见防风之名与其作用相关。之后《本草纲目》载“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认识与张志聪基本相同。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载防风为目前所用正品防风,其别名有铜芸、回云、屏风、百枝、风肉等。

本品功用的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本经》主要记载其在祛风、明目、止痛方面的应用,曰:“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名医别录》增补治“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这是本品止痉功效的发端。《本草经集注》将其列入“诸风通用”诸药之首,并称其“杀附子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风眼赤”、“止泪及瘫缓”、“体重”、“羸损盗汗”等为后世用于祛风通络、胜湿升清提供了参考。金元时期,对防风的认识更加深入。如《用药法象》谓其“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且首次提出防风为“风药中润剂”清代,《本草正》新加了“升举阳气,止肠风下血、崩漏”的作用。《长沙药解》亦增补“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的作用。现代中药学著作《中华本草》将防风功效总结为“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疼瘙痒疮疡初起”。

【性能】辛、甘,微温。主归肺、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止痒,止痉。

【应用】

一、外感表证

本品味辛而升浮,具有发散透达之性,其效以祛风解表见长,为古今治疗外感表证常用药物。因其性甘缓、不峻不燥,被前人称为“风药中润剂”,故表证初起寒热之象不明显者,常以之为主药。如《症因脉治》防风汤,其与荆芥、葛根同用;《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之荆防银翘汤。

1. 风寒表证  治风寒表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者,因本品温散发汗之力不足,需与羌活、细辛、荆芥等发散风寒药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防风冲和汤、《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治风寒表证夹湿,见恶寒发热,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本品既祛风解表,又胜湿止痛,较为适宜。如《症因脉治》防风胜湿汤以之与白芷、荆芥等同用。若与羌活、川芎、苍术等药同用,其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作用更强。如《内外感辨惑论》羌活胜湿汤,《此事难知》九味羌活汤。

2. 风热表证  治外感风热邪气,症见发热、恶风、头身疼痛者,本品常与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药配伍,如《东医宝鉴》荆黄汤,以之与荆芥、酒炒大黄同用《证治准绳》牛蒡汤,以之与薄荷、荆芥、牛蒡子同用《上海市药品标准》感冒宁,以之与大青叶、四季青、荆芥同用《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感冒丸,以之与菊花、金银花、板蓝根等同用《四川省药品标准》感冒丸,以之与柴胡、薄荷、黄芩等同用。

3. 其他  兼表证者本品祛风解表,还可配伍用于治疗以下病证一

(1) 气虚感胃:本品为祛风上品,又是风药中润剂,治表虚气弱,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而经常感冒者,可与黄芪等益气固表药同用,如《世医得效方》玉屏风散。此外,本品也常用于预防感冒,如《山东省药品标准》防感冲剂,即为玉屏风散之新制剂。

(2) 麻疹初起本品亦有祛风透疹之效。治风邪外闭而疹点难以透发者,以之与荆芥、薄荷、牛蒡子等同用,如《医宗金鉴》荆防解毒液,亦可与升麻、葛根、淡竹叶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升麻解毒汤;防风苍术汤则以之与石膏、黄芩等同用。

(3) 表证兼喘咳本品可祛风宣肺,平喘止咳。治发热、恶风咳喘者,以之与桔梗、陈皮、半夏等同用,如《症因脉治》防风桔梗汤若肺热明显者,以之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同用,如防风泻白散。

二、风湿痹证

本品能祛风湿止痹痛,凡治痹证疼痛之方,大多使用本品。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以之与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合用,如《医学心悟》蠲痹汤。通过配伍,防风可用于各型痹证的治疗。如《宣明论方》防风汤,以之与秦艽、麻黄等同用,治疗行痹《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以之与羌活、独活、川芎等同用,治疗湿痹《圣济总录》附子独活汤,以之与附子、肉桂、细辛、当归等同用,治疗寒痹。若治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之热痹,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临床报道采用防风祛痹丸(黄芪、红参、白芷、防风、川芎、僵蚕、全蝎、当归组成基本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有效率达96.7%[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7)981]。

三、疼痛证

本品既发散表邪,还有直接的止痛作用。在痛证的治疗方面,因其性温,对风寒湿邪所致的疼痛更为适宜。

头风痛被《神农本草经》列为本品主治之首,历代应用也很广泛。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防风丸,以之与川芎、天麻、甘草同用;《类编朱氏集验方》防风天麻散,以之与天麻、白芷、川芎等同用。属风热上攻者,可与菊花、薄荷、僵蚕等同用,如《东医宝鉴》防风汤、《银海精微》菊花茶调散、《普济本事方》菊花散。现代以白芷30g,羌活25g防风20g川芎20g藁本20g蔓荆子20g治疗偏头痛。123例患者中痊愈87例(头痛消失未复发);好转36例(头痛消失,时有复发,但继服上方后好转),全部有效[中国中医急症200413(7)459]。另有以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总有效率为93.3%[新中医,201143(9)50-51]。

此外本品在治疗鼻渊头痛、牙痛、疮痈肿痛、外伤疼痛方中,亦不乏使用。如《全国医药产品大全》防芷鼻炎片,以之与白芷、苍耳子、野菊花等同用小儿鼻炎片,以之与升麻、苍耳子、白芷同用,治疗鼻炎头痛,流涕。目前,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中,选用防风者尤多,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劫敏汤,以之与黄芪、诃子、柴胡等同用。治疗牙龈肿痛,如《口齿类要》独活散,以防风配独活《普济方》以之与白芷为丸,茶汤送服。治疗疮痈肿痛,《医宗金鉴》荆防牛蒡汤以之与金银花、连翘、天花粉等同用;《外科理例》荆防败毒散,以之与荆芥、桔梗等同用;《疮经验全书》定痛消毒饮,以之与升麻、白芷、当归等同用。治疗外伤疼痛,如《伤科汇纂》定痛散,以之与川芎、红花、麝香等同用。

四、肝风内动证

《名医别录》言本品治“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本草汇言》言其疗“痫痉”,“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除风尽能去之。”可见其既可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故临床多用于风毒内侵,外风引动内风之破伤风。如《普济本事方》玉散,以之与天南星同用,内服加伤处外敷《外科正宗》配伍天麻、白附子、羌活、白芷,其祛风止痉之力更强。此外,本品还可用于妊娠中风,口噤肢强,如《校注妇人良方》防风散,以之配伍羚羊角、菊花、葛根等。产后受风发搐,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和血息风汤,以之与阿胶、黄芪、白芍等同用。小儿头痛性癫痫,如《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以之配伍天麻、菊花、僵蚕等。寒邪伤表,痰壅发痉之小儿惊风,如《李聪甫医案》以之配伍天麻、胆南星等。小儿风温及痰热惊风,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天麻防风丸,则以之与全蝎、僵蚕、牛黄等同用。

五、风疹瘙痒

皮肤瘙痒,多不离风,素有“无风不作痒”之说。本品具有祛风止痒之效,可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以风邪郁于肌肤之风疹瘙痒较为常用。《外科大成》认为“风成则痒……凡风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药性平和,故风寒与风热皆宜。风寒者,常与麻黄、桂枝、羌活、白芷、浮萍、苍耳子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风热者,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僵蚕等同用,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荆防散。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胡麻仁等养血润燥药配伍,如《外科正宗》消风散。兼里实热者,宜与大黄、芒硝、黄芩、石膏等同用,如《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外科发挥》解毒防风汤以防风配荆芥祛风止痒,配地骨皮、芍药凉血补血,配黄芪补气生血,治疗“斑或瘾疹,痒或作痛”。临床报道以徐长卿20g防风20g煎汤外洗,治疗药物疹、荨麻疹、风疹共117例,总有效率93.4%[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0)28]。以益母防风汤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40例,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5%[陕西中医200829(11)493-1494]。

此外,本品也常用于祛斑去痤、洁面美颜的方剂中,常与川芎、白芷、桃仁、当归、僵蚕等同用。如《千金要方》玉屑面脂方、治外膏方《外台秘要》面膏方,《普济方》面油摩风膏、面膏方、防风散、何首乌方《外科正宗》玉容散等。现代也有使用本品治疗痤疮的报道,如以防风、连翘、桔梗、白芷、黄芩等水煎服治疗寻常痤疮96例,其有效率为91.4%[云南中医药杂志,200829(8)20]。以防风蒺藜胶囊治疗寻常痤疮100例,总有效率为74%[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3)22-23]。

六、其他

本品通过配伍,用于多种原因所致泄泻。

引起泄泻的病因很多,但皆不离湿盛脾困。历代医家在治疗泄泻的方药中适当配用防风,往往取得显著药效。归纳防风止泻的作用,无外乎祛邪以止泻,祛湿止泻,健脾运升清止泻,调脾气止泻四方面。其应用如下。

1.外邪犯肠胃之泄泻  外感风寒湿邪,内犯肠胃,传导失司,见大便清稀,本品外解表邪,内化寒湿而止泻,常与苍术、紫苏等同用,如神术散、荆防败毒散。

2. 湿浊内盛之泄泻  本品燥湿则脾健,分别清浊以止泻。治水谷偏走大肠,大便溏泻而小便不利者与茯苓、泽泻等同用,如《症因脉治》防风四苓散治湿热泄泻而腹痛者,与苍术、石膏等同用,如神术平胃散治寒湿泻痢,与白术、白芍等同用,如《脾胃论》升阳除湿防风汤。

3. 脾虚湿困,清阳不升之泄泻  本品燥湿健脾,且能升发清阳止泻。治脾胃虚弱,大便稀溏、怠惰嗜卧者,与人参、黄芪、白术等同用,如《脾胃论》升阳益胃汤治肠胃湿毒泄泻,其与黄芪、肉桂、当归等同用,如《兰室秘藏》升麻补胃汤治脾虚食滞,腹泻腹痛,其与神曲、苍术、麦芽等同用,如《兰室秘藏》升阳除湿汤。

4. 肝气乘脾之泄泻  肝气乘脾,腹痛即泻者,本品辛甘性温,入肝脾经,其香能舒脾,辛可散肝,使疏泄复常,痛泻自止。如《景岳全书》痛泻要方,其与白术、白芍、陈皮同用。现代多运用本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之泄泻,均取得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6~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 本品性偏温燥,燥热、阴虚血亏、热病动风者慎用或忌用。

2. 临床有服用本品出现过敏反应的报道,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皮肤瘙痒、灼热、心烦等。凡对本品过敏者,当忌用。

【按语】

一、关于防风炮制的讨论

在现代的部分中药著作中,有防风“炒用升阳”,“炒炭止血”的用药要求。通过古今有关本品炮制的文献考查,觉证据不足,故建议不必强调。

本品升阳除湿、止泻的代表方剂,如《脾胃论》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升阳补气汤、升阳散火汤《医学人门》升阳补胃汤、升麻补胃汤,《兰室秘藏》升阳除湿汤,《症因脉治》防风四苓散、神术平胃散等,其中防风俱用生品;在痛泻要方中,白术、陈皮、白芍三药皆要求炒用唯独防风仍以生品入药;至今又未见如此要求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故该要求有证据不足之嫌。

防风治疗失血诸证,仅《本草纲目》所载《经验方》治“妇人崩中”为“炙赤为末”,其余以本品止血之方,仍以生用者居多。如《校注妇人良方》独圣散,单用防风治“血崩不止”,却改为生用;治疗痔血、肠风便血的槐角丸,原方注明枳壳须麸炒、当归须酒浸一宿后焙用,防风却为生品;《兰室秘藏》升阳举经汤,治疗经水不止,气血俱脱,防风与人参、黄芪、白芍等同用,亦未要求炒炭入药……本品的这一功用其生用或炒炭,孰者更优,文献无论述,现在未见对比研究,目前恐难以作出最终判断。

二、关于防风“止泻”的讨论

临床运用防风治疗多种泄泻(或肠擗下痢)疗效确实,古今医家对此高度重视。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芪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此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因此,目前部分中药专著或教材提出了本品有“止泻”功效。对于这一认识,颇有商讨的必要。

凡中药之有“止泻”功效者,如乌梅、五味子、五倍子、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等,一般皆具“涩肠”之性。泄泻的治法多样,仅《医宗必读》就列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9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防风燥湿、升清,兼可疏肝,故治湿浊内盛,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木乘侮土之泄泻有间接“止泻”的效果,并非收涩。若将间接之效认定为功效,那么黄芩、黄连可以清热燥湿止泻,茯苓、滑石可以渗湿止泻,藿香、砂仁可以化湿止泻吴茱萸、干姜可以温中止泻,苍术、白术可以健脾止泻……防风治泻之理,实为间接作用,可谓其燥湿止泻或升阳止泻,不宜直言其有“止泻”功效。

三、关于防风止血的讨论

《本草纲目》防风条下的附方中,转录《经验方》用防风一物为末,每服3g或加入等量炒蒲黄,治“妇人崩中”。此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槐角丸,以之与地榆、黄芩等同用,治痔血、肠风便血等。另外,《景岳全书·妇人规·古方》防风黄芩丸,以此二物“治肝经风热以致血崩、便血、尿血”。《校注妇人良方》独圣散,以防风为末,每服6g,“治肝经有风,血崩不止”。在明清本草中,亦有相应记载:如《本草汇言》谓其“与荆(芥)、柏(叶)治肠风”;《本草正》谓其“止肠风崩漏”;《长沙药解》谓其“断漏下、崩中”。本品治疗血证是因其能“升举阳气”,能“祛除风邪”,还是具有直接“止血”作用迄今对此尚未深入研究。

然从临床应用实际来看,本品多用于治疗下部出血证,治“下血宜升举”,故认为其止血作用与“升阳”有关。此外,从防风黄芩丸治“风热”失血,及现代《张伯臾医案》紫癜汤主治过敏性紫癜来看,其具“止血”或御风(抗过敏)之能,亦是可能的。尽管如此,阴虚、血热而失血者,仍是应当慎用的。

四、关于防风止痉应用的讨论

《名医别录》谓本品主“四肢挛急,字乳(产后)、金疮内痉”。唐宋时期不仅以之治疗破伤风,对中风、癫痫、小儿惊风、产后血虚发痉及外感高热抽搐等,亦往往使用该药。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提出:“诸病血虚痉急……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法所同忌。”张寿颐《本草正义》在防风条下进一步指出:“古人以中风一证,无不从外来风邪治疗,是以产后发痉,角弓反张,《千金》、《外台》均以豆淋酒等方,纯以发表祛风为主……要知二者皆在血脱之后,阴不涵阳,肝风内扇,发为痉瘈,尤为多数,此则宜于潜阳息风,镇定为亟,万不可再用风药,助其暴戾。……而肝阳之动风,血虚之风痉又必柔润息风,方为正治,散风诸剂,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对纠正前人中风用药偏颇杂乱,深化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潜阳、柔肝息风诸法的确立,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但也影响了防风等祛风药的止痉用途。

目前,一般中药专书将防风止痉的应用局限于破伤风一证。事实上,癫痫、惊风、中风之痉挛抽搐,皆有其不同的原因,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证型,并无一定可用或忌用防风之理。张寿颐在告诫“内痉”不能妄用风药的同时,也指出确有“猝为风寒所乘,宜于解表之一证”。防风既祛风又止痉、只要药证相符,其他“内痉”证都可选用,如以之与当归、天麻、生地等配伍,可治产后抽搐配天麻、僵蚕等,可治眼睑痉挛[中医杂志1989,(2)21]。

《当代名医临床精华·中风专辑》录有张琪教授经验,认为“中风有七法,勿忘外风说”,“本病历来有外风与内风说,至金元以降,外风说渐被忽视,证之临床,亦常以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祛风剂而获效,故在七法中又拟祛风二法以示对外风学说正确对待”,其所举所用之方都有防风。临床报道,风邪致中,佐风药散之火热郁结,佐风药发之瘀血内阻佐风药行之痰湿蕴结,佐风药胜之……只要升散与清降并举,其风药多用防风、羌活,少用麻黄、桂枝,并注意护阴,便可避免风药之偏[中国医药学报,1995(2)22-24]。

五、关于防风“止汗”的讨论

《日华子本草》提出防风能治“羸损盗汗”,《长沙药解》亦认为本品“敛自汗、盗汗”。而《本草经疏》却强调:“阴虚盗汗,阳虚自汗,法所同忌。”其实此两种说法并无抵牾,只是立论前提有别而矣。就单味药而言,防风为辛温发散之品,当以表证无汗者最为适宜,缪氏基于此而提出自汗、盗汗忌用,是言之成理的。

但临床用药多为复方,经巧妙配伍,防风又可用于自汗、盗汗之人。如《本草正》所载“(本品)若随实表补气之药,收汗”。此类患者腠理疏松,卫外不固,风邪易于乘虚入侵,本品善能走表祛邪并御风,与固表之药同用,可共收固表止汗,祛风御邪之效。如《朱氏集验方》治自汗不止,防风与浮小麦同用,或以猪肤汤送服《易简方》治睡中盗汗,防风与人参、川芎同用;《丹溪心法》玉屏风散,其与黄芪、白术同用。故防风是可用于自汗、盗汗证的。但离开了特定的配伍,只言其“敛自汗、盗汗”是不妥当的,并容易误解其有“止汗”功效。

六、关于防风归经的讨论

防风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痉等多种功效,且“能行周身”,“各经皆至”(张景岳)故归经甚广。金元诸家以经络辨证立论如李东垣谓其“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防风。”故主归手、足太阳膀胱二经《汤液本草》又称其为“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二经之行经药。”此外,尚有言其入手太阴、足厥阴者后世多从脏腑说,如《雷公炮制药性解》:“归肺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以上诸家,俱有其道理。但结合本品解表、燥湿升阳、止痉等主要功用,应主要归肺、脾、肝三经。

另外,《本草正》称其为“膀胱、脾、胃经药”,又将经络辨证之归膀胱经、脏腑辨证之脾、胃经混在一起,至今沿用此类者仍然常见,如《中药大辞典》之“入膀胱、肺、脾经”。这种表述使人费解,对初学中药者尤其如此。为了避免认识上的分歧,又能反映当代临床辨证疾病定位的主流,不应再将经络脏腑归经混书,可用肺经表示其祛风解表作用的归宿。

七、关于防风与黄芪配伍关系的讨论

防风配伍黄芪,是非常精当的药对,其应用广泛。自《本经》载防风:“主治大风”,载黄芪:“主大风”,可见此二药均能治大风,为防风、黄芪配伍疗风奠定了理论基础。黄芪性温,能“补虚”,《药性赋》认为黄芪“温分肉而实腠理……外固表虚之盗汗”。缪希雍认为黄芪:“阳能达表,故能运毒走表……风为阳邪凡贼风虚邪之中人也,则病疠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性能实表,则能逐邪驱风,故主大风癞疾,五痔鼠瘘”。故两药相伍,防风能祛除在表之风邪,黄芪能实卫固表,各彰其性。如《脾胃论》言:“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相使也”。

此二药俱为无毒之品,不存在解毒与被解毒的关系,此处所言“相畏”并非中药七情中的“相畏”;其又不是配伍禁忌,亦非十九畏中的“相畏”。因“畏”与“恶”字义相通,辞书常用以互训,如《集韵》称“畏,恶也。”防风开腠逐邪黄芪固表益卫,二药的作用趋向相反实为配伍关系中的“相恶”。正如陈士铎解释“黄芪无毒,何畏防风,无畏而言畏者,以黄芪性补而防风性散也,合而用之,则补者不至大补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防风含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有辛醛、β-甜没药烯、己醛、壬醛等。还含香豆素类、甘露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等。

二、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真菌等有抑制作用。防风多糖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防风正丁醇萃取物可抑制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毛细血管的功能,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面神经炎  防风30g,白附子12g,白僵蚕12g全蝎10g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治疗面神经炎30例。其中痊愈2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内蒙古中医药2007(2):9]

2. 治疗鼻部病变  以防风通圣散加减(荆芥、防风、麻黄、栀子、白芍、连翘、桔梗等)研药为丸,治疗鼻窦炎60例。结果痊愈35例,好转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6)344]。亦有采用苍耳子30g,防风20g,白芷20g,桑叶12g等水煎,口服治疗鼻渊。83例患者中,痊愈76例,好转7例,全部有效[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9]。或采用自拟防风通窍汤(荆芥12g防风12g生黄芪20g,蝉蜕10g,紫草8g细辛3g等)配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过敏性鼻炎120例。显示本方与超声雾化同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83)206]。

3. 治疗银屑病  以防风通圣汤治疗银屑病31例,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治愈17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5%[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48-49]。另以防风、金银花、黄芩、生地、生大黄、牡丹皮、泽泻、蝉蜕、荆芥、白术、当归等加减,水煎服,1日1剂,药渣煎水先熏,待汤液凉至30左右洗浴患处,以此治疗银屑病40例。其中痊愈11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1021-1022]。

4. 治疗单纯性肥胖  以防风通圣散(防风12g荆芥12g连翘12g薄荷12g川芎12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6g,栀子10g大黄10g,芒硝6g石膏15g黄芩8g桔梗6g甘草10g滑石10g)水煎服,1日1剂,日服2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本病26例。其中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实用中医杂志,200925(12)804]。又以防风通圣丸治疗单纯性肥胖60例。每次服6g13次,餐前0.5~1小时服用,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5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100%[中国美容医学,2005,14(2)223-224]。

5. 治疗痔疮  使用防风可治疗单纯痔疮、内痔出血、嵌顿痔、痔瘘术后肛缘水肿等多种病症。如以防风秦艽汤加减(防风12g秦艽12g,当归12g生地9g等)治疗痔疮120例。水煎,每日1剂,分3次内服,7天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67例,有效53例[云南中医药杂志,200425(3)4]。又以防风秦艽汤(防风10g,秦艽10g当归15g生地15g赤芍10g等)治疗内出血200例。水煎服,每日1剂。结果应用该方3~12剂,180例患者便血消失,10例症状有所改善,6例无效。12例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节而复发[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0)716]。或以防风秦艽汤(防风、秦艽、当归、川芎、生地等)水煎,早晚分服,治疗嵌顿痔42例。其中痊愈32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陕西中医,200728(I2)1636-1637]。或以秦艽防风汤加减治疗痔瘘术后肛缘水肿。82例患者中,显效69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达100%[黑龙江中医药2001(2)34]。

6. 治疗高脂血症  防风通圣散(院内自制)每日3g口服,治疗高脂血症。40例患者连续使用24周后,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新中医,200234(5)58]。

7. 治疗中风  以防风通圣散方加减(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叶等)治疗中风30例,平均疗程30天。其中治愈12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中国民康医学,200820(8)749]。

8. 治疗眼外肌麻痹  以防风正目汤(防风、秦艽、僵蚕、全蝎、白附子、川芎、鸡血藤、当归、半夏各10g陈皮、茯苓、黄芪、党参各15g,甘草6g)每曰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针刺治疗本病。40例患者中,治愈25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100%[新中医,200739(4)54]。

9. 治疗急性咽喉炎  采用三黄防风液超声雾化治疗急性咽喉炎。其中急性咽炎176例,急性喉炎35例急性扁桃体炎65例。组方为生大黄80g黄芩70g黄连70g,防风60g。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煎熬提纯药液200ml,每次用药量20ml,每日2次7天后评效。急性咽炎痊愈56例,显效72例,有效4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59%急性喉炎痊愈23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急性扁桃体炎痊愈30例,显效I2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31%[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23]。有以防风通圣汤加减(麻黄5gJ川芎5g,滑石20g荆芥10g防风10g等)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59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结果显效5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1%[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1804-1805]。

10. 治疗习惯性便秘  以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0g麻黄3g薄荷6g川芎10g等)治疗习惯性便秘236例。每日1剂,内服15天为1疗程。治疗全部有效[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16)54]。

11. 治疗肠炎  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加味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0例。组方为防风1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0g,党参15g,黄芪30g,佛手10g肉桂3g(后下),黄连3g,田三七5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内服。25日为1疗程。结果治愈56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43%[湖南中医杂志,200218(1)20-21]。或以防风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38例。每次40mg/kg口服3次/天3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吉林中医药200828(2)117-118]。

12、治疗小儿多发性睑腺炎  用防风通圣散(丸)2~6g根据患者年龄及体重酌情内服,每日2次,7天为1疗程。辅以氦氖激光外照射,每日2次局部点用抗生素眼药水,每日4~6次。治疗1〜3个疗程后,治愈106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浙江中医杂志,200843(4)2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一吹就要倒”,弱不禁风易感冒,肺卫气虚玉屏风
中药美容之防风的美容功效及方法
起床刷牙竟漏水,得了面瘫怎么办?
【临证本草】防 风
川芎 Chuanxiong《神农本草经》
29天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