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辛

细辛(《神农本草经》)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如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两种主产于东北各地,华细辛主产于陕西、河南等地。野生或栽培。6~7月连根挖取,除尽泥土,阴干,不宜水洗或曝晒,否则香气减弱,叶变黄,根变黑而使质量降低。切制时,宜用水喷润,及时切段,晾干,生用。药材性状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均以根多叶少,根色灰黄,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

【历史】细辛的根细小,气香而强烈,味辛,有麻舌烧灼感,而得此名。即苏颂《图经本草》所谓:“根细而味极辛,故名。”别名有:小辛(《神农本草经》),细草(《吴普本草》),少辛(《本草纲目》),独叶草、金盆草(《中药材手册》)等。

细辛入药的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居延汉简方》、《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已有较广泛的使用。《神农本草经》列于上品,谓“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较准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其后,《名医别录》加以补充,言其还能“温中下气,破瘀,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軀鼻,风痫癲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又谓“患口臭者,含之多效”。唐代《药性论》增“恶风”、“去皮肤湿痒”、“除齿痛”。宋代《本草衍义》认为“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本草纲目》言其“治口舌生疮”;并引张元素“治少阴头痛如神”,“散水气以去内寒”;“喉痹,蠢齿”;“风寒咳嗽上气”,“虚寒呕哕”均宜用之,李中梓《本草通玄》还谓主“痰厥气壅”。明清以来的本草逐渐总结了本品散寒、解表,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诸功效。现代对其用量研究较多,其剂型的发展变化也较大。

【性能】辛,温有小毒。主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通窍,止咳平喘。

【应用】

一、风寒表证

本品为较常用的发散风寒药。《本草经疏》称:“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辛则横走,温则发散”,虽辛温气盛而味雄烈但发汗解表之力不甚明显用治风寒感冒一般不作主药,多为麻黄、桂枝、羌活等药之辅佐。其在解表方中的特点,主要有四。

1. 风寒表证而头身疼痛者,本品长于温经祛寒,且止痛力强,故多用。如九味羌活汤中之细辛,一则增强羌活、防风、川芎发汗散寒之力,又与羌活、白芷等药各走一经,共收祛风止痛之效。

2. 感冒风寒而有咳喘者,其能外散风寒于肌表,又内降肺逆平咳喘,仍可一举两得。如《伤寒论》小青龙汤,其与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等温肺祛邪,化饮止咳药同用。《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解郁宣肺止咳方,以之与柴胡、生姜同用,或春加荆芥、防风,夏加香薷、厚朴,秋加苏叶、柴胡,冬加麻黄、桂枝,对外感风寒咳嗽、夜间咳甚或昼夜阵咳,咯泡沫稀痰者,其散邪宣肺止咳之效颇佳。

3. 阳虚之人外感风寒,或内兼里寒者,细辛外行孔窍,直透肌肤,攻逐表邪;内走经络,宣泄郁滞,温通百节并助附子、桂枝等药振奋阳气,破阴除寒。一药表里同治,联属其间。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该证而兼喘咳者,《名医妙方精华千首》麻附汤,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入桂枝、紫菀、款冬花,其温阳散寒,降逆平喘之效更好。阳虚外感而肝郁胁痛者,《章次公医案》柴附汤,以细辛、附子与柴胡、旋覆花、青皮等同用。

4. 因本品外疏肌表,内通鼻窍,对风寒感冒,肺窍闭郁,鼻塞不通,或清涕不止者,其同样适宜。如《临证治验》苍芷汤,其与苍术、白芷、川芎等同用。风邪偏盛者,亦可与荆芥、防风、薄荷等同用。

治疗风寒感冒、寒热头痛,本品亦可外用。如《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感冒散,以之配伍石胡荽、白芷等,共为细末,嗅鼻取噴,疗效明显。

二、疼痛证

本品祛风散寒,温经止痛,透彻内外,通达上下,尤以止痛功效见长,故风寒阻滞经络血脉所致之各种疼痛证候,无所不宜。除上述风寒感冒之头身疼痛以外还常用于以下几种。

1. 头痛   细辛芳香升浮,上达巅顶,为治头痛之要药,因此,前人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治少阴头痛如神”的经验。治风寒头痛,多与羌活、白芷、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之药配伍,各主一经,相须为用,如《普济方》细辛散、《审视瑶函》细辛汤。治风湿头痛,可于羌活、防风、苍术等药中加入本品,以增强其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之效,如《百代医宗》三祛汤。治风热头痛,亦可于菊花、薄荷、石膏、蔓荆子诸疏风热药中酌加本品,其疗效更佳《兰室秘藏》细辛散,则以之与黄芩、柴胡、白芍等同用,其配伍之理一致。治少阳虚寒,浊阴内盛之头痛,则常与附子等温阳逐寒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三五七散,以之配伍附子、防风等为煮散,主治阳虚风寒人脑的头痛;《十便良方》指迷附子细辛汤,治头痛连脑户,以之与附子、麻黄、川芎等同用。

细辛外用嗅鼻,其缓解头痛之效亦甚迅速,如《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以之与白芷同用《医宗必读》神芎散,以之与川芎、薄荷、蔓荆子等同用《串雅外编》鼻烟方,以之与白芷、薄荷等为末烟丝卷为香烟状,点燃后令患者嗅吸其气;《中医外治法奇方妙药》塞鼻方,以之配伍白芷、川芎、羌活、冰片,为末,裹于棉中塞鼻孔内等。

《当代名医临床精华头痛眩晕专辑》对本品的论述和使用,集中反映目前医家对其治疗头痛的认识指出头风痛(神经性或血管性头痛)一证,多为感受风邪,初病在经,久病入络,非用祛风通络为主不能治,其“治头痛细辛为必用之药……有热者亦在所必用,但需配伍重量生石膏。”又指出,“头风之起多因外感风寒,日久不去,深入脑户,阻滞脉络……其治当祛风散寒,通络化瘀,兼以蠲除痰浊。”并拟加减散偏汤以主之,亦以细辛与川芎、白芷、白芍等同用。还认为,“阴虚阳亢不避辛温”,治疗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内伤偏头痛,用六味辛芷汤,即从细辛、白芷与六味地黄合方。并主张高血压之阴寒内盛者,应“不远辛温遵经旨,但求降压不为功”,亦为细辛的使用拓展了认识。

现代临床报道用芎芷细辛汤治血管神经性头痛,观察68例患者,总有效率97.1%[医学信息,2011,(5)1940];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川芎、葛根治疗经期高血压头痛,观察65例,显效率89.23%[光明中医,201025(8)1425]。

2. 风寒痹痛   细辛辛温之性颇强,能散寒邪,开结气宣郁滞,通经脉而舒达百节,故风寒湿痹,关节筋骨疼痛、拘急者,常与祛风湿药同用,亦有相辅相成之效。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校注妇人良方》蠲痹汤,其与独活、秦艽、防风等同用。临床报道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附片、细辛治疗寒痹,细辛用至15〜30g,获效满意[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4)49]重用细辛10~20g配伍川乌、桑枝、牛膝等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对缓解关节肿痛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为89.3%[新中医,199931(7):24]。

3. 齿痛   齿属少阴,细辛善入该经而止痛,又兼引经之职,故历代广为使用。用法除内服外,亦多煎汤含漱,或作散剂局部涂搽有龋洞者可以置药洞中。如《圣济总录》细辛汤以之配荜茇,煎汤十数沸,热漱冷吐《经验方》细辛散,以之配白芷、胡椒、冰片等,共为细末,棉花裹药置于患侧鼻孔或龋齿内。风寒牙痛,常与羌活(或独活)、白芷等同用,如《兰室秘藏》细辛散;胃火牙痛,宜与石膏、黄连等同用,如《单方验方汇集》以石膏30g细辛9g煎服或漱口有效。虚火牙痛,因其阴阳之别,可与生地、知母、牡丹皮配伍,亦可与附子等配伍,如《锦囊秘录》治虚火齿痛之新定颊肿齿痛神方,以本品与附子、羌活、石膏等同用。现代报道用细辛、丁香、金银花、黄连制成的复方细辛胶囊治疗风火牙痛,疗效显著[医药产业资讯,20052(23)116]。

4. 经脉受寒,一身疼痛   寒凝经脉,身痛,或见四肢厥冷者,本品常与温经止痛药配伍。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细辛与当归、桂枝、木通同用,以治疗血虚而寒邪凝滞者。现代还以之治疗指(趾)端动脉痉挛症(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冻疮等,皆取其散寒、通络、止痛之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3)1479]。

5. 外伤疼痛、痛经及产后瘀滞腹痛   《药性论》记载细辛能“主血闭”。《圣济总录》以本品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等,治月水不通,腰腹疼痛;及产后血气不散,心腹刺痛。现代临床经验认为,治疗外伤肿痛,于活血化瘀药中酌加本品,可增强其镇痛消肿作用[国医论坛2004,19(5)28]。

6. 胸痹疼痛   本品对于寒凝、痰结而胸阳被阻心脉不通之胸闷疼痛,亦有散寒、通脉、止痛之效。如《千金要方》细辛散,其与桂心、瓜蒌、枳实等同用,治疗“胸痹连背痛,短气”者。现代报道用细辛和高良姜、香附、降香、丹参、檀香、桂枝等配伍,治疗胸痹属寒凝气滞者有效[江苏中医药,2009,41(4)15]0

7. 胃脘痛   《本草纲目》以细辛与丁香同用,治虚寒呕哕、腹痛、饮食不少者。现代报道辨证属于中焦虚寒的胃脘痛者,于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方中加入细辛,可增强其止痛效果[国医论坛,2004,19(5)28];或以细辛、木香、防己、白及为基础药物,随症加减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光明中医,200318(6)42]。

据临床报道,细辛虽为辛温之品但只要配伍得当,小剂量(一般应在4.5g以内)作引经或反佐之用,对阴虚、血虚、实热所致的多种疼痛证,可以提高疗效。如治肝经风热头痛,可配伍石决明、菊花、薄荷、桑叶等治气血不足之头痛,可配伍党参、黄芪、当归等治肝胆郁热之目痛,可配伍草决明、羚羊角等治肝胆湿热之胁痛可配伍金钱草、郁金、柴胡、虎杖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2)347]。

此外,细辛外用还可作麻药,对外伤、痹痛等多种疼痛证,有麻醉止痛之效,如《喉症全科紫珍集》所载“麻药”,本品与川椒、白芷、川乌、草乌等同用。

三、诸窍不通证

《名医别录》言细辛能“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齄鼻,风痫癫疾……”,《本草经疏》称上述主治皆因本品“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故该药又是治疗以下多种关窍不利证的常用通窍之品。

1. 鼻塞不通   除风寒感冒鼻塞不通外,细辛还常用于鼻渊等鼻科疾病所致之鼻塞、浊涕、头痛者。如《普济方》单用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有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以本品配伍桂心、川芎、吴茱萸等,制为膏剂,以锦裹塞鼻中,治鼻塞、脑冷、清涕不已者。据报道,以细辛配伍用苍耳子、白芷、辛夷、菊花、羌活等自组鼻通散治疗急性鼻窦炎48例,总有效率89.58%[甘肃中医,200518(12)17]。以细辛为主,配伍黄芩、白芷、苍耳子等制成的辛芩颗粒,治疗过敏性鼻炎90例,总有效率为92.22%[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22(6)603]。治疗慢性鼻炎,以细辛配伍麻黄、苍耳子、辛夷、黄芪、防风等药,常取得满意疗效[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9)80]。

2. 耳聋   气郁不通,阻塞清窍之耳鸣、耳聋,可用细辛开通结气,宣泄郁滞,以利耳窍。如《龚氏经验方》取本品细末,黄蜡为丸,锦裹塞于耳中,名聪耳丸。《太平圣惠方》又用本品配伍黄芩、大黄、防风等制为膏剂,滴于耳中,治风热脑之耳聋证。

3. 中风、癫厥、气厥、外伤等而见心窍闭阻,卒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者  可用细辛为末,取少许嗅,能收通关、开噤,醒脑回苏之功。若与皂荚、麝香、冰片、薄荷同用,其效更速。如《丹溪心法附录》、《喉症全科紫珍集》、《伤科补要》、《中药制剂手册》诸书之各种通关散。

4. 水道不通,尿窍不利  肾司小便,赖阳以化。水脏受寒,则气化不利水道难细辛辛温入肾,逐寒通阳,可助气化而利水道。'如《圣济总录》细辛饮、女曲散方等,以本品与肉桂、附子、干姜、黄芪、白术等同用,治疗阳衰、气虚之水肿,小便不利者。又肺为水之上源,上窍闭亦易致下窍不通。细辛又可外散风寒,开达腠理,水源宣畅,下窍自利。对此,可与麻黄、桂枝等同用。《临证指南医案》治一患者因湿热蓄水,横渍经隧,气机闭塞,而遍身肿胀,喘急无尿之证,于清利湿热之通草、海金沙、猪苓等药中,酌加本品而获良效。

四、肺寒咳喘证

细辛能散肺寒利肺气,除冲逆而止咳喘。对寒饮咳喘,痰多清稀者,历来多以本品与干姜、五味子同用。干姜脾肺两温,除痰化饮五味子敛肺气,定咳喘,并制约细辛、干姜之辛散,以防肺气耗伤。三者标本同求,相辅相制,蠲除痰饮,止咳平喘之效俱佳。风寒咳喘,多与麻黄、桂枝等同用,如前述之小青龙汤。肺寒咳逆,宜与温肺、化饮、止咳药配伍,如《圣济总录》温肺散,以之与炮姜、茯苓、五味子、炙甘草同用;《太平圣惠方》干姜散,以之与干姜、肉桂、白术等同用;虚寒冷哮(支气管哮喘),《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治喘方,以之与麻黄、五味子、半夏、黄芪等同用。咳喘而兼脾虚湿停者,可与茯苓等健脾除湿药配伍,堵其生痰停饮之源,又下导已聚之水饮,如《金匮要略》苓甘姜辛五味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等;咳嗽痰多并有水饮留胃,胃失和降,欲咳先呕者,《章次公医案》覆公汤,以之与旋覆花、公丁香、半夏等同用。咳喘而属阳虚者,宜与附子、桂枝等配伍,共收温阳化饮止咳平喘之功,如《龚志贤临床经验集》温肾蠲饮汤。临床报道,经验方平喘宁(由细辛、麻黄、白芥子等组成),外敷涌泉穴,对慢性支气管炎喘咳有一定疗效[河南中医,1996,(3)180]。

此外,细辛还可外治口舌生疮。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兼金散以之配黄连(或黄柏),研末撒布患处。《卫生家宝方》以醋或用水和蜜调细辛末为糊状,敷于脐部。现代报道,细辛2g研末,加适量面粉与水调为稠糊状,外敷神阙穴治口腔溃疡疗效满意[山西中医,200622(4)37]。用细辛10g煎汤漱口,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杂志,200243(4)281]。又以细辛15g,调醋外敷脐部,治小儿口腔炎有效[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2)30]。

【用法用量】6~10g入丸、散剂,每次0.5~1g。外用适量,酒浸涂搽,研末调敷,或鼻嗅。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气虚多汗、阴虚火旺、血虚及阳亢头痛、肺热咳喘者等忌用。

局部麻醉可用水浸剂、醇浸剂或提取挥发油使用,不宜作煎剂,否则效果不佳。其局部麻醉作用与所含挥发油有关,因具有刺激性,作表面麻醉剂时应慎用。

本品服用过量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而出现头痛、呕吐、出汗、烦躁不安、面赤、呼吸急促、脉搏加快、体温上升、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烦躁等,严重者还有牙关紧闭、意识不清、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小便不通、瞳孔散大,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按语】

一、细辛的品种

细辛的品种除前述北细辛、华细辛与汉城细辛外,部分地区尚以下列同属植物入药一般称为土细辛,其质量均较次。

1..大花细辛凡

2. 花叶细辛儿

3. 圆叶细辛儿

4. 盆草细辛儿

5. 长花细辛儿

6. 茨叶细辛

7. 金耳环

8. 双叶细辛

9. 小叶马蹄香

二、关于细辛用量的讨论

细辛的用量,素有争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用本品者14方,其用量1~3两。《世医得效方》有本品者达90余方,其用量差异甚大。《石室秘录》等文献亦有重用本品至1两的记载。而陈承《本草别说》告诫人们:“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缪希雍《本草经疏》亦认为“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倶厚而性过烈耳。”出于谨慎,目前一般中药著作多将其用量定为1~3g而临床重用本品的报道并不鲜见。刘沛然著《细辛与临床》一书,主张“按证权衡,重者重用,轻者轻用,血者重用,气者轻用书中有用至100g以上的若干病例可谓重用本品的代表。现代研究表明,其所含挥发油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且具有急性毒性及慢性磷中毒样的肝、肾损伤油中之黄樟醚有致癌等慢性毒性。因而有人以散剂和汤剂中上述成分的含量分析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认为其散剂中挥发油的含量为相同细辛用量作汤剂煎煮10分钟的3倍,若要达到相同的作用,则汤剂用量至少应为散剂的3倍以上。散剂中黄樟醚的含量,分别是汤剂煎煮10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汤剂中细辛用到15g只要煎煮20分钟,其黄樟醚所产生的毒性不会超过细辛3g的散剂。研究还表明,细辛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的甲基丁香酚的挥发性不及黄樟醚经煎煮30分钟后,前者在煎液中仍有一定含量,而后者含量已大大降低,证明了本品“用末不可大剂量,量大必须汤药”这一用药经验的合理性。这与历代用法与用量的关系也是一致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9)3]。

除剂型以外,给药途径、证型、配伍、入药品种、药材质量、患者个体差异,都是决定细辛用量的因素。文献报道,一例因头痛、牙痛的患者,在80分钟内服细辛15g而引起中毒[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8)封底]。又有发现汤剂中用细辛12~18g时,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无力[中医杂志,19956)327]。因此,细辛入汤剂其用量一般以6~10g为宜。超过此用量,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若用散剂,仍以每次不大于1.5g为妥。如认证准确,又有重用本品的经验,方可加大其量。

三、关于细辛“化饮”与“止咳平喘”功效的讨论

细辛能止咳平喘,以治疗多种咳逆之证,是本草记载最早,且为历代医药家公认的功效主治。如《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咳逆”;《药性论》谓其“治咳逆上气”;《日华子本草》谓其“治咳”;《长沙药解》谓其“敛降冲逆而止咳”等。本品对呼吸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如其能镇咳及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也支持和印证了该功效的可靠性。

由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且该篇治痰饮咳嗽之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等方中又皆用本品,故现代若干中药著作又谓其“温肺化饮”。

以上治疗痰饮咳嗽之方,肯定当以“温肺化饮”为主要功效。然方中各药,各存其用,不能一概以全方之功目之。方中细辛,辛温而升散虽与温化水饮不无关系,但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作用,则是针对“咳逆倚息”,即用本品与五味子等药以“敛降冲逆”而止咳平喘。因此,细辛“化饮”与“止咳”二说相比较当以后者更加允当。

四、关于细辛“发散郁火”的讨论

细辛辛温之性较强应以寒证为宜。但风火牙痛、胃火牙痛、风热头痛诸证,亦十分常用。尤其是牙龈肿痛,属热者十之七八,为何选用辛温之细辛,前人认识不一。李时珍谓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张璐亦谓其“能散浮火”。而贾九如《药品化义》则认为:“此热药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火气上炎,热邪蕴结,应以泻火解热为法,迳用辛温以发散,必有抱薪救火之虞。所以,张寿颐《本草正义》在论述细辛时指出:“若本是火气上浮,而亦误投辛温,则教揉升木,为祸尤烈。”其实,细辛止痛之力颇佳,与清热之品相伍,可以去性存用,取其全方清热止痛止功,正如《本草汇言》谓其“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其与“散浮火”之说法相比较,更能符合用药实际。同时也说明细辛用于此类热证,必须与大量泻火解热之药同用,不能但恃本品以获效。

现代临床报道,细辛与清热解毒之品合用,治疗热毒疮痈肿痛,常能增强疗效,因而有称其能“解毒,散结”者。谓本品“解毒”,恐难免牵强之嫌,其实不妥。选用该药之由,除善于止痛之外,的确与其“散结”相关。疮疡一证,性有阴阳,其阴证无明显红肿、平塌散漫者,理当调补气血,温通托毒,细辛无疑应在可用之列。其热毒内盛之阳证,每有营卫凝滞,血脉不通,细辛能去经脉之壅阻,以利气血流畅,故结可散肿可消。遇此一味苦寒直折,气血更易留滞,热邪亦易冰伏郁结,往往导致肿硬难消,缠绵不愈,加入细辛之温通,则无此弊。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沍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为疮肿初起而有外寒之证,本品尚能以其辛温发散之力,逐邪外出,有“汗之则疮已”之妙亦如李东垣所说:“疮热奋然高起,结硬而痛,色赤微带黯色,其邪在血脉之上,皮肤之间,急发其汗,则毒随汗散矣。”虽然如此,但本品只是辅佐不可取代清热解毒之正治。

五、关于细辛毒性的讨论

历代本草一般均将细辛列为“无毒”之品,现代研究则多谓其“有小毒”。鉴于应用不当而致细辛中毒者,古今都有记载因此,本品的毒性,当引起注意。细辛的含毒成分为挥发油,过服或误用易导致中毒。其机制为挥发油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继则抑制,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弱,反射消失,最后引起呼吸麻痹,心跳停止。其中毒表现如前“使用注意”中所述。出现四肢抽搐者,可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或用水合氯醛等,以止惊厥。神志不清者,可用安宫牛黄丸等,以开窍醒神。甘草绿豆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清热解毒剂,亦有一定解毒作用。较长时间服用含有细辛的制剂者,还应注意其对肝、肾的慢性毒性损害。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方面。北细辛含挥发油约3%,其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酚、黄樟醚、优香芹酮、β-菔烯、α-蒎烯、榄香素、细辛醚、爱草脑、莰烯、桉油素等。全草并含16种以上氨基酸和19种无机元素。华细辛含挥发油约2.75%,其主要成分有:α-侧柏烯、月桂烯、γ-松油醇、α-松油醇、黄樟醚、甲基丁香酚、肉豆蔻醚和细辛醚、柠檬烯、沉香醇、优香芹酮等。汉城细辛的挥发油中主要含有优香芹酮、α-或β-蒎烯、桉油素、甲基丁香酚、黄樟醚、榄香素、细辛醚等。

二、 药理作用

解热镇静及抗炎镇痛作用研究发现细辛挥发油口服或灌肠均有显著的解热作用。细辛有镇痛作用,细辛及其提取物对于牙痛、神经性疼痛、头痛、跌打损伤痛等多种疼痛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细辛对组胺和蛋清所致家兔关节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局麻作用50%的细辛煎剂其麻醉效果与1%普鲁卡因接近。细辛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酚。强心作用细辛对心脏有明显兴奋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此外有研究显示细辛挥发油具有一定的缓解动物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阳痿   采用单味细辛5g(1日量),泡水代茶饮用,15天为1个疗程,治疗阳痿10余例[浙江中医杂志2011,46(7)482]或细辛5g,韭菜子7.:5g加开水200ml浸泡10分钟后当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治疗阳痿17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4)23]或巴戟天30g,吴茱萸40g,细辛10g共为细末,用适量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脐部用纱布胶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疗28例[中医杂志19936)327],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2. 治疗心绞痛   用细辛挥发油50ml冰片16g制为气雾剂。于心绞痛发作时喷雾,共观察281例5分钟内止痛者占64.8%[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467]。

3. 治疗肌注药物所致局部反应   使用单味细辛研极细末,外敷肌注药物所致局部疼痛处或肿块上,用氧化锌胶布(或消炎解痛膏布)贴封不让药泄漏。治疗55例,疗效显著[江苏中医,199314(2):24]。

此外,因近年来药理研究报道细辛对心脏有明显兴奋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等,故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IV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见心动过缓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临床报道多与麻黄、附子、桂枝、黄芪等药配伍复方应用为主,尤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最为常用。《神农本草经》谓细辛“明目,利九窍”;陶弘景谓其“最能除痰明目”,受上述记载启示,近年来有临床报道配伍枸杞子、决明子、丹参等治疗视神经萎缩;配防风、蝉蜕、牡丹皮、菊花等煎汤熏蒸治疗白内障有较好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一株散寒草,解表,温肺、平喘、止痛,通窍,祛风、散寒、缓解头痛、牙痛、痛经、腹痛、小便不利、鼻塞、心口痛等诸通!
过敏性鼻炎常发作?这个方子有奇效!
每日一味药之细辛
32细辛
34、细说本草之细辛
细辛-药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